摘 要:有人說電視連續(xù)劇《紅高粱》倚仗的賣點有這么幾個,一個是張藝謀電影版的廣而告之效應,二是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盛名之下,當然這兩個因素不足以撐起電視劇的收視率。電視劇《紅高粱》對于民俗風情的展示,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說本身的文學精神內涵共同締造了它的收視神話,電視劇《紅高粱》的放映讓我們感受到了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無限魅力。
電視劇《紅高粱》的劇本來源于小說《紅高粱家族》,原著的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先生[1]。還沒有拍成電視劇之前,著名導演張藝謀在1987年拍成的電影版就取得了很好的反響。電視劇《紅高粱》于2014年10月27日晚黃金時段在山東、北京、東方、浙江四大衛(wèi)視強勢首播。四家播出平臺中,北京衛(wèi)視、山東衛(wèi)視分別取得1.15 和1.09的收視成績,這也是當年唯一一部首播破一的電視劇。文學作品《紅高粱》改編劇為什么會取得如此高的收視率,主要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1 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展示
俗話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紅高粱》的編劇趙冬苓,曾獲得過金雞獎最佳編劇。關于對這部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劇,她也感到壓力很大,因為無論是小說和電影都已經取得了很大影響。可是趙冬苓有著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從小就生活在山東,是正宗的土生土長的山東人,而且十分熟悉莫言和他的作品,對于齊魯?shù)貐^(qū)的風土民情也很了解,能很精準地反映當?shù)鬲氂械娘L情。正是基于這些元素,使小說中很多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通過電視屏幕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讓觀眾不是單純的在看一幅一幅的畫面,而更像是在細細品味一壺美酒,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2 人物形象塑造十分鮮明
女一號是已經年過40的著名演員周迅,在本劇中她不僅要克服年齡的問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南方女子,要去演北方女子的大氣、仗義和倔強不屈的性格,這對于看似柔弱的周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電視劇的前三集中,周迅就把九兒那潑辣勁兒全部展示了出來,“我戴九蓮要是碰到好人,那比好人更好;要是遇到壞人,那比壞人還壞”這句話,讓一個個性鮮明的九兒印在了觀眾的腦海中。另外男一號朱亞文,之前憑借《闖關東》這部戲中,所體現(xiàn)的硬朗、直爽、爺們勁兒十足的形象成名,這次扮演余占鰲更是充分展示了山東大漢的諸多特點。雖然和姜文電影版的余占鰲比略顯柔情,但是柔情中帶著狂野,狂野中又有細心,比如失手殺人后大口吃羊腿的那一段,高粱地里野合的那一段,都充分地向觀眾展示了山東大漢的野性。除了主演出色的演技外,本部電視劇那些小角色也演得很好。九兒她爹戴老三這個角色被刻畫得面面俱到,不管是表情還是小細節(jié)都很到位。余占鰲的兄弟四奎,臺詞從他嘴里講出來,給人感覺就很接地氣,和那個書呆子張俊杰的臺詞功力形成了鮮明對比。羅漢率眾釀酒師拜酒仙的那段《酒神曲》,以及平時在鍋爐里釀酒的情景,對比于平時里服侍大少奶奶,他扛得起主管的重擔,又忠厚老實,這種角色刻畫的那個味道,像三十里紅一樣,有底蘊。
3 電視劇《紅高粱》是文學魅力的勝利
莫言先生從創(chuàng)作《紅高粱》這部小說,到現(xiàn)在改編成電視劇連續(xù)劇并播出,20多年的時間已經過去,可人們并沒有遺忘它,反而突顯了它強大的生命力,是文學精神讓它穿越時間而不老,永遠散發(fā)年輕的意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出現(xiàn)過一次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的熱潮。一直到當下,改編劇的浪潮又再一次來臨,網絡文學作品改編劇變成了主導者。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能在電視屏幕上看到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改編劇,在這個文學氛圍冷清,傳統(tǒng)文化示弱的時代,像《紅高粱》這樣的改編劇更是鳳毛麟角,它滿足了許多文學青年對于失落已久的文學精神的一次回望。面對當下網絡文學改編劇的泛濫,文學內容強悍的《紅高粱》體現(xiàn)了它超強的生命力。應多鼓勵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劇,普及這些古典及現(xiàn)當代的作品,使老百姓通過電視這種媒介更好地了解作品,在享受審美娛樂的同時也學到知識,提升全民素養(yǎng)。《紅高粱》被改編為電視劇并播出,迎合了現(xiàn)代人普遍追求返璞歸真、尋求人性真實一面的需求,它超高的收視率是文學魅力的一次勝利[2]。
4 結語
目前電視熒幕上家庭倫理劇、古代宮廷劇、都市情感劇等占據(jù)了主流,改編成電視劇的題材比較單一,觀眾的觀影習慣受到了嚴重影響。《紅高粱》這部電視劇的成功,解決了曾經被認為難以用視覺藝術重現(xiàn)的經典民間故事的難題。像《紅高粱》這樣文學意味很濃的故事還很多,莫言先生的其他文學作品,比如說《生死疲勞》《酒國》,余華、巴金等文學大家的作品都適合改編成電視劇,可我們缺乏優(yōu)質的改編能力。如果作家和導演能夠聯(lián)合,優(yōu)秀的文學小說和編劇結緣,兩者若是相輔相成,必然又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