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總體具有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融合、場域性、敘事性、表演性、聲像結合等特征。要做好一個電視談話節目,需要十分關注其構成要素,包括節目定位、演播室設計、節目流程設計等節目設計部分,主持人、嘉賓、現場觀眾在內的人員構成部分,以及對節目傳播效果有著直接影響的過程導播、后期剪輯部分。
1 電視談話節目概述
1.1 界定
人們通常把“脫口秀”作為電視談話節目的代稱。電視談話節目的內涵十分寬泛,美國《電視百科全書》給出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界定:“‘電視談話’(TV talk)包括了從一有電視起就存在的所有不寫腳本的對話和直接對觀眾講述的各類節目形式。這種‘直播的’、脫稿的談話是電視區別于電影、攝影、唱片和書籍企業的一個基本因素。而‘電視談話節目’(TV talk show)則是一種主要圍繞著談話而組織起來的表演。談話節目必須在嚴格的時間限制之內開始和結束,并且要保持話題的敏感性,以便在面對上百萬觀眾時能夠提起大眾的興趣。” [1]
中國的談話節目公認以1993年上海電視臺的《東方直播室》為肇始,1996年《實話實說》在中國的誕生,則揭開了中國電視談話節目新的篇章。盡管其中跟風之作頗多,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但在多年的淘洗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口碑之作。中央電視臺創辦于2000年的《對話》,其他如《看見》《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非常靜距離》《藝術人生》《開壇》《壹周立波秀》《記者檔案》《波士堂》這些內地較為知名的談話節目,與香港的《鏘鏘三人行》《一虎一席談》,臺灣的《康熙來了》《國光幫幫忙》等,形成了中國優秀電視談話節目的分布圖。如今,談話節目不僅是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觀看談話節目也是人們所不可或缺的一種業余生活方式。
1.2 主要類型
由于不同類型的談話節目的特征各異,本文對電視談話節目做了分類。
1.2.1 新聞時事類談話節目。新聞時事類談話節目具有時效性強的特點,主要選取當下發生的、具有高關注度、影響面廣的新聞事件,邀請相關的專家、嘉賓和觀眾,對這類新聞事件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代表性節目有中央電視臺《新聞1+1》、廣東衛視《聚焦中國》、中央電視臺《面對面》、貴州電視臺《論道》等。
1.2.2 社教知識類談話節目。此類節目選取的內容較不受限,主旨在于傳播知識、文化,引導一種主流健康的生活方式。曾經領國內電視談話節目風氣之先的《實話實說》就是此類節目的代表。
1.2.3 綜藝娛樂類談話節目。電視本以為人們提供娛樂而生,于是也就如尼爾·波茲曼所說:“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是什么內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 [2]《壹周立波秀》借鑒美國脫口秀《深夜場》,既有脫口秀表演,也有現場訪談,節目形式較為多樣,力求使觀眾得到娛樂。
1.2.4 行業服務類談話節目。行業服務類節目,無疑切合了當今電視業節目分眾化和頻道專業化的趨勢,采用的是同一種思路,即不再以“一網打盡”為宗旨,而是以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為目標。如《對話》《波士堂》是財經類談話節目,《一線》是法制類談話節目等。
2 談話節目的基本特征
2.1 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融合
電視談話節目通常在一個特定的場域(演播室或選定的戶外空間)進行,在節目演播現場,談話以個體面對面交談的形式完成,是典型的人際傳播。同時,電視談話節目也秉承電視媒體的先天屬性,同時是大眾傳播方式。兩種傳播方式的融合,兼備了人際傳播中充分的反饋機會和大眾傳播中的增殖力量。
2.2 場域性
布爾迪厄在《關于電視》中談到:“一個場就是一個有結構的社會空間,一個實力場。” [3]盡管電視談話節目并非一個封閉的鐵屋子,但整個節目多在演播室這個特定的場域完成。偶有場外觀眾以電話打入的方式參與節目,但在節目當中所占比重很小,采用這種方式的電視談話節目在整個電視談話節目生態中也是少數,況且還有《鏘鏘三人行》這類根本沒有現場觀眾的漫談式節目。導播應在現有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擴大電視談話節目的場域性。
2.3 敘事性
“電視求助于雙重意義的戲劇化:它將某一事件搬上熒屏,制成影像,同時夸大其重要性、嚴重性及戲劇性、悲劇性的特征。”[3]這一論斷實質上道出了電視所具有的敘事性特征。對故事的需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正是在一波三折、一唱三嘆的故事中,觀眾能夠把自我投入,以移情的方式領會節目的本意。同時,在節目流程設計中,電視談話節目也講究起承轉合,這同樣是對敘事本質的運用。幾乎沒有電視談話節目不涉及敘事的,以故事引出話題,以故事證明觀點等。
2.4 表演性
所有電視節目都非生活本身,我們所看到的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已經首先展示給了攝影機。而一旦有了攝影機的介入,無論是為表演的表演,還是立意為記錄的記錄,拍攝對象的言行舉止必然與日常生活有本質的差別。其表演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邀請明星的娛樂節目。邀請了明星的談話節目,雖
(下轉第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