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4年的中國電影,尤其是2014年夏天的中國電影激發了80后的集體回憶,兩位80后作家中的代表郭敬明、韓寒跨界電影圈,用鏡頭語言代替了文字創作,通過電影來表達對生活、對成長的回憶和思考。以郭敬明和韓寒龐大的“粉絲”為主導的觀影群體紛紛走進電影院,使得《小時代3》和《后會無期》在短時間內創造了電影票房的傳奇?!懊餍?粉絲+電影”的模式也將這個文化現象——“粉絲電影”推向了風口浪尖。
所謂“粉絲電影”,是指基于文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和前提,將明星、名人本身的關注度和公眾注意力轉移到特定的電影產品中進行營銷的電影,最終使粉絲的存在感、歸屬感和認同感轉化為票房。韓寒導演的電影《后會無期》自2014年7月24日上映以來,賣座率穩步攀升,最終在短期內票房達到6.5億,是2014年具有高票房的電影處女作之一,引發了輿論和媒體的廣泛關注。然而,異軍突起的背后,此類電影本身確實存在著一些硬傷。
1 形式大于內容,故事內容碎片化
電影現象大于電影本身,“粉絲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流行現象,所以粉絲的極大關注并非對準電影本身,而是消費粉絲自己對明星的想象和情感。就如《后會無期》,大批粉絲沖韓寒奔赴電影院,但是電影的故事敘述卻或多或少具有碎片化傾向,在價值觀上不夠清晰且建設性不足。經典的段落和語言貫穿影片的始末,但是就電影的組織和表達而言,所有情節的鋪墊、人物的出場、場景的變換都沒有為一個統一、合理和明晰的主題而服務。似乎人物一一出場、場景一一鋪開,就是為了搭建一個讓“韓式”金句和黑色幽默橋段適時出現的臨時平臺。
觀眾即使看了《后會無期》多遍,也最終可能只記住了片中的某些段落語句,但卻很難梳理出整體的故事脈絡。難怪有網友大呼看不懂,更有人狠批是“偽文藝電影”。的確,“粉絲電影”的獨特“光環”最終局限于導演與制片方自己的造勢,而導演對于故事本身的內涵表達,則表現得力不從心,觀眾解讀不知所云。
2 放大明星效應,產生非理性消費
粉絲電影具備多種營銷手段——利用“明星效應”進行營銷,將明星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粉絲的追捧與追隨“變現”;以微博為主要傳播媒介,以其他社交媒體為主打平臺,多種渠道綜合利用進行廣泛傳播。
其中作為社會公眾人物的明星,具有較強的“意見領袖”作用,在媒介傳播高速發展的當下,公眾視野下的一點點不合理行為與言論都會通過網絡或其他媒體快速傳播,從而對公眾生活和社會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任何“明星效應”的過分夸大和利用,都會激起狂熱粉絲的不合理思考與過激行為。在《小時代3》和《后會無期》先后登陸全國銀幕的那幾天,某社交媒介上粉絲之間的口水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笆侨タ础缎r代3》還是去看《后會無期》”成為大家“站隊伍”“分品位高下”的一個“大議題”。郭敬明的粉絲攻擊韓寒粉絲“裝文藝”“假正經”“去看你的Word文檔吧!人間煙火的絢麗不適合你”。而韓寒的粉絲則反駁郭敬明的粉絲“因為你??茨X殘片,才會過不好這一生!”等。韓寒粉絲和郭敬明帶領的“時代家族粉”在各種網絡平臺上分成兩派,爭吵不休,一為偶像而戰,二為自己的品位而戰。粉絲沖動的炮轟和非理性消費對輿論環境和影片市場環境帶來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負面影響。
3 粉絲電影頻出,傳統電影受挑戰
然而,粉絲電影在今天能夠成為一個流行現象,也說明其具有某些特殊的作用,對當前的專業電影或傳統文藝創作帶來了富有價值的啟示和意義。
3.1 刺激傳統電影重視藝術創作的三貼近原則
電影是給觀眾看的,不應曲高和寡,以觀眾喜歡的方式講述生活是我們一切藝術創作的核心和成功的基礎。近年來的部分傳統電影偏離生活的軌道,用晦澀難懂的語言試圖站在哲學的角度剖析和闡釋,或票房失利,或口碑較差,并未能夠真正意義上成為被市場認可和觀眾認可的好電影。電影符號是可以被觀眾“直接感知(視聽)的實在的物質形態”。好的藝術創作必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要想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觀眾的認可,就必須創作出有生活質感的作品,從通俗易懂的視角來窺探生活的真諦,才能真正激發出觀眾的情感共鳴。
3.2 激發傳統電影拓展合理高效的營銷方式
傳統電影靠藝術創作力就能產生高票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對比之前諸多科班出生的電影大導的票房失利,粉絲經濟和強大的營銷推廣方式無疑是《后會無期》票房成功的一個決定性因素?,F今,基于媒介整合的現狀,如何在多媒體互動中發展電影經濟,尋求和拓展良好的媒介平臺是電影宣傳需要考量的最佳途徑,也是每一個電影人必須要面對的現實。而眾多媒介平臺中,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被認為是目前開展粉絲營銷最理想的平臺,由于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傳播的廣泛與快捷性,對電影票房拉升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傳統電影必須以積極的姿態擁抱這些交互平臺。
3.3 明確電影提供娛樂和夢幻的首要任務
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使眾多的年輕影迷愿意走進影院尋求短暫的心理安慰,從而躲避現實的煩惱。而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兼娛樂工具的電影,服務作用應是其首要任務,不論國內國外,不論男女老少,走進電影院,作為電影觀眾,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娛樂,所以只要觀眾覺得樂,覺得有趣,覺得不錯,就會為電影埋單。同時,電影也是制造夢幻的機器,是讓大眾在緊張的生活和工作之余體驗生活,達到心理滿足和慰藉的載體。借助電影屏幕,觀眾可以實現現實中難以實現的夢想,借助片中主人公的經歷,可以對比現實中自我的情感,從而認識自身的價值、生活的意義。所以,電影的休閑娛樂功效必須處于首要地位。
4 刺激電影產業市場競爭,出現優質電影
粉絲電影以低成本的投資和短時間的制作周期獲得較高的回報率,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電影創作者思考電影創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大制作、名導演、強技術可以吸引觀眾的目光,但是未必能帶來高的票房和持續的關注。因此,粉絲電影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電影產業的發展,更多演員的跨界導演,文化名人的轉行影視業,這些“大動作”都會為現今的電影業的發展以及電影作品的創作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換個角度來說,非科班出生、非專業人士的影視創作者更便于突破專業教育下條條框框的限制,而按照自己的理解,更好地依照觀眾的口味進行自由創作。此外,粉絲電影刺激和“倒逼”傳統電影產業在競爭中創作出更為優質的產品——符合大眾審美的,有較高文化內涵和品質的電影作品。
5 總結
粉絲經濟成就了這個“造星”的時代,在這個充斥著“偶像”的社會環境中,如何讓這些意見領袖正確地履行其應有的輿論導向作用與信息傳播職責,關乎“粉絲電影”的未來發展。
電影符號系統向受眾傳播的過程,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譯碼過程,更是文化內涵的解碼過程,而傳統電影創作只有從“粉絲電影”中汲取有用的養分,實現自我的完善,在迎合“粉絲”需求和堅持電影品質中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才能在專業化的道路上做更多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才能讓自己的作品開花,讓觀眾開心地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