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結構已經演變為以商業與信息化為主。在這種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新形勢之下,廣播節目中的音頻技術的制作與合成也要與時俱進,進行優化升級,本文以音頻后期處理技術和設施使用兩個方面為主,著重探討怎樣才能提高采訪中廣播節目的錄制效果與質量。
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逐步走向全面開放的同時,其競爭也愈加激烈。探索或引用新的有效方法以提高綜合競爭力已經成為各大廣播媒體所關注的焦點。采訪是廣播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嚴格按照廣播節目制作與合成的基本規則,還要提高其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使其各展其能,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長,把采訪中的音頻素材加以科學有效的處理,使整個廣播節目的質量在整體上得以提升。
1 從錄音設施方面看
1.1 話筒
在采訪中一般的錄音設施有話筒及周邊的錄音設備如調音臺等。在實地的采訪過程中,對其原始的音源要倍加重視,因為原始的音源就是一個好的廣播節目的質量保證也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礎,一切都建立在此之上。這要求其采訪人員一定要正確使用話筒,了解其用途,從而確保錄制聲音時的效果。所以要了解各種類型的話筒,同時也要從其特征中如其靈敏度或方向性等來選擇適宜于不同環境下相應的采訪任務。一方面要從平常的采訪錄制經驗出發來判斷其是否會影響原始音源泉的錄制效果,一方面也要把握話筒與采訪者之間的距離,根據不同的性能或場地等因素來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有時在使用話筒時往往會出現“噴口”現象,使廣播節目聲音的質量受到影響,其原因就是由于使用話筒發聲時氣流與話筒的聲軸形成垂直線,進而沖擊話筒振膜造成的。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出現,可以將話筒與口部的距離調整至14~20 cm之間,同時使其與口部稍有偏離,一般來說保持在十到十六度之間即可起到很好的作用,也可以使用一些防風罩之類的措施提高源聲音的采集效果。
1.2 輔助設備
不同類型的采訪節目,不同的場地要求,也有不同的環境影響因素存在,所以在進行廣播節目的采訪時必要地根據其客觀條件和實際的節目要求等來進行一些設備的選擇與調整。周邊錄音的輔助設備通常有調音臺、均衡器等。可以依據不同節目需求與不同的場景環境、采訪對象、室外或室內、天氣狀況等來進行符合要求的調整。例如,當解說人員與被采訪者、采訪者的語言需要修飾,需要增強其感性,或需要美化或使其增強感染能力等都可以選擇利用均衡器,對其聲音素材進行同步處理加工,使廣播節目的采訪效果提高,影響力得到增加。再比如在某些采訪中,如室外,或者有雜亂的聲音與噪音的情況下,就可以利用調音臺來使頻率提高,使音色變得更加清晰。與此同時,根據廣電總頒布的《節目錄制技術質量要求》,聲音質量的標準參數是:語言類音頻的電平范圍為-8~4 VU,音樂及其他聲音效果的電平范圍是-7~0 VU。因此,工作人員在其節目的錄制過程之中,不但要了解各種聲音的特性,而且還要及時觀察音量表,對音頻及時進行調整,將其保證在紅線區以內,防止聲音的失真。
2 從后期的制作合成方面看
一般而言,在音頻素材的后期處理過程中,一般都采用復接技術和音頻工作站進行。
2.1 復接技術的應用
廣播節目制作與合成的基本技術是廣播制作者從長年的工作實踐經驗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對于一個廣播節目來說,其要有優良的質量,就必須在前期的音頻采集的基礎上進行后期各項復雜的復接操作工作方可完成,其最重要的還是牢固掌握并熟練應用。就復接技術的應用而言,要在掌握各種類型的輔助設備的基礎上來進行,尤其是要對需要處理的部分加以處理,那些原始音頻素材較好的部分要加以保留。由于復接技術的礎在于擁有一個相對平穩的錄音電平,所以要從母帶音頻上找準切入點,否則當遇到原始采訪的音頻母帶電平過高,噪比明顯過大,聲音信號的輸出會使其出現失真,對其進行一些復接操作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使節目在音量上出現差異。總之,對于原始采訪音頻素材進行后期的加工處理,讓其電平與其他音頻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相合,才能使廣播節目中的采訪任務保質保量地得到完成。才會提升其音頻質量,也才能為聽眾奉獻出一檔有質量保證的廣播節目。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升級,近年來各種各樣的錄音高技術被廣泛開始應用,拓寬了聲音制作與合成的渠道,也使其在后期的音頻素材處理過程加以簡化,不但如此,還大大提高了運用的便捷性。因此,在原有的基礎上,其節目的工作人員也當多從當下的各種新理論與新技術著手,引進應用一些高端的設備,同時也要注重新技術,對其進行一些嘗試性的應用。
2.2 音頻工作站的應用
從廣播節目的前后一致性原則看,將錄音素材輸入至音頻工作中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是前期制作與合后的重要工序,一般有經驗的專業性較高的工作人員都會在編輯系統中將采訪音頻進行調入,波形恢復,剪裁,移動,多軌混合編輯合成,同時也會對音頻素材所采集的數據進行無損編輯,通過試聽等方式進行重復修改,以保證其節目能夠自然、流暢,富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