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多套數字廣播電視節目前端改造和建設,完成本地廣播電視節目對邊遠農牧區的傳輸和覆蓋,項目涉及新建改建若干個無線數字電視直放站,讓上萬戶邊遠農牧區居民收聽收看上本地廣播電視節目。
1 立項前景
為進一步加強本地廣播電視文化宣傳的影響力,加大地區各項惠民政策和措施的宣傳力度,徹底解決地區邊遠農牧區居民聽不到本地廣播、看不上本地電視節目的問題,同時確保農牧民能看上清晰的五十多套衛星數字電視節目和聽上十幾套廣播節目,地面無線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的實施,是目前解決這一問題最經濟快捷有效的手段,為此,行署將此項目列為地區重點民生工程。
2 項目建設目標
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多套數字廣播電視節目前端改造和建設,完成本地廣播電視節目對邊遠農牧區的傳輸和覆蓋,項目涉及新建改建若干個無線數字電視直放站,讓上萬戶邊遠農牧區居民收聽收看上本地廣播電視節目。
3 總體思路
3.1 工程的設計與實施充分考慮到現有廣播電視播出及發射資源,利用現有的發射塔,在已有的發射點基礎上進行廣播電視信號的覆蓋,結合高效率的信源編碼技術和媒體內容管理技術,在一個傳統的模擬電視頻道里傳送10~12套畫面清晰、聲音悅耳、內容豐富的數字電視節目,完成中央、各省市衛視和本地廣播電視節目的安全、可靠、高質量的播出和接收。
3.2 中心站利用現有的設備和發射塔資源進行有效覆蓋,使城市周邊大部分農牧區都能收到高質量的電視節目和本地廣播節目。
3.3 利用移動公司光纖資源,以及通信網絡SDH技術的E1端口,將本地廣播電視信號從中心站通過光纖傳送到直放站,再通過直放站接收、發射,實現對邊遠農牧區的覆蓋。
4 項目建設難度
4.1 直放站點的選擇。既要考慮地形地貌對覆蓋信號的影響,又要施工安全、方便,最大限度確保覆蓋效果。
4.2 前端改造。統籌原MUDS前端系統與DTMB系統的平滑過渡,避免影響用戶收看電視的現象。
4.3 用戶均分布在邊遠農牧區,數字機頂盒的安裝調試施工范圍大、條件艱苦。
4.4 由于新建和改造基站點多、面廣,各基站間距離遠,多處山區,大部分路段是沙石路面,曲折難行,交通不便,因此,信號傳輸鏈路的溝通、傳輸設備及系統調試難度十分大。
5 技術方案
5.1 以我國自主研發的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系統技術、地面廣播寬帶發射及多工技術為核心,搭建完整的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前端平臺,根據農村人口居住分布情況及地形,新建直放站。
5.2 頻率資源規劃,哈密主站數字電視發射系統采用多頻道寬帶1500 W發射設備,數字電視發射機射頻頻率配置為10個頻點,傳送60~80套標清和4~8套高清電視節目,還為移動、車載和高清電視做了預留。
5.3 數字編碼器采用先進的全兼容MPEG-2/H.264、AVS編碼壓縮技術,每套節目可以壓縮視頻碼流1.2 Mbps,與原來的每個頻道只能傳輸一套節目相比,現在每個頻道能傳輸10~12套高質量的標清節目,極大地節約了頻道資源。
5.4 使用網管子系統、CA與SMS子系統加解擾方式。主站和直放站共用一套前端系統,有效節省設備資金投入。
5.5 將前端編好碼的ASI流經過復用加擾器后送入調制器,調制輸出混合后至光發射機,通過光纜與光設備傳輸到各直放站發射機,通過天饋系統進行有效覆蓋。
5.6 山北地區用廣播電視光纜干線同步數字體系(SDH)E1口技術傳輸。
5.7 機頂盒采用雙芯片,利用雙解碼技術,既可接收衛星電視信號,又可接收哈密本地廣播電視節目。支持MPEG-2、H.264、AVS解碼方式。
6 應用前景
6.1 此次應用的DTMB-T技術,具有獨立知識產權。
6.2 填補了哈密地區無線電視、有線電視信號覆蓋不到的區域,用戶收看本地廣播電視難的空白。
6.3 機頂盒采用雙模芯片,利用雙解碼技術,既可接收衛星傳輸的中央及各省臺廣播電視節目,又可接收哈密本地廣播、電視節目,支持MPEG-2、H.264、AVS解碼方式。滿足了各族群眾收看本地廣播電視節目的需求。
6.4 為高清電視和3D電視的開通,建好了平臺。
7 社會效益
電視覆蓋網絡是城鄉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也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一條現代化信息紐帶。哈密地區邊遠農牧區廣播電視戶戶通覆蓋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滿足了哈密地區大部分各族群眾對收看民族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的需要,使本地廣播電視節目覆蓋人口增加了上萬戶,全地區本地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和人口入戶率達95%以上。無線數字電視技術對農村進行廣播電視覆蓋,是戶戶通工程和大功率覆蓋工程的延伸,是對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的有力補充,也是目前經濟快捷的有效手段。無線數字電視傳輸圖像穩定,聲音清晰,節目套數多,安裝使用方便,具有經濟、質量好、傳輸距離遠,特別適合廣大農村家庭使用。目前設備運行穩定,各項技術指標和圖像效果令人滿意。先進的數字化平臺,還為今后各項增值業務及產品升級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