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滄州廣播電視臺 河北 061001)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民對科學技術文化的渴求越來越迫切。農業科技節目作為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推廣農業實用技術,促進農業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受到農民關注。如何做好農業科技宣傳,下面結合幾年來創辦農業科技節目的實際談幾點粗淺認識。
農業科技節目主要收聽群體是農民,這就要求節目在編排過程中要緊緊圍繞農民的生產與生活,唱活唱好“農”字歌。總體來說,農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節目必須易懂易學,而不能晦澀艱深,或具有過濃的學術味兒。為使農民聽得明白,學起來方便,我們注重在編排上下功夫。
一是節目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比如,在講解農藥稀釋時,我們一般不講一比幾,而講一藥桶水倒幾瓶蓋農藥。這樣就化抽象為形象,變復雜為簡單,增強了節目的可聽性。二是節目形式力求生動活潑,讓專家進直播間,讓種田能手養殖能手現身說法,讓農民既做聽眾,又做主角,增強農民參加節目熱情。三是節目語言大眾化,把生疏的專業名詞、術語進行通俗化處理,變成農民喜聞樂見的“熟語”,讓他們聽得懂、記得住、有興趣。歸納起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解釋”,比如把棉花的“營養枝”解釋為“分枝上沒有現蕾的枝條”;“果枝”解釋為“現了花蕾的分枝”。第二種是“說含義”,比如養蟹技術中的“大眼幼體”就是我們俗稱的“蟹苗”;“扣蟹”就是鈕扣那么大的河蟹。我們還注意收集運用莊稼話和農諺,不但說清了一定道理,而且使節目更貼近農民。四是節目表達的故事化,用故事詮釋技術,使農科節目與農民的收聽心理產生共振。在科教類節目中,如何講科技故事,是節目是否好聽的又一因素。這需要在采訪的過程中,不僅要了解現成的答案,還要深入挖掘、求證、提煉,找到科技背后的故事,把枯燥的技術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變以往的陳述方式,通過設置懸念,讓知識在懸念的層層破解過程中得以不斷展現,讓懸念牽引著觀眾一起去探秘,滿足農民的好奇心。為了讓節目故事更加有吸引力,在懸念設置的時候要把握好節奏,適時放大興趣點,給聽眾一放松、欣賞的空間,做到張弛有度。
科技節目的本身決定其更要講究科學性,不論是介紹一種科技成果,還是講述一項新發現,都必須做到準確、具體、客觀,將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與精神貫徹節目始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節目的權威性。為此,我們一方面要求編播人員要有科學、嚴謹、求實的態度,嚴禁隨意轉發,節目編發過程中的每一句解說詞、每一字都力求準確到位。另一方面,根據節目需要,向科委、科協、農科院和涉農部門的專家約稿,建立一支穩定的專業作者隊伍,并請這些專家教授作技術指導,避免把道聽途說或偽科學東西傳授給農民。與此同時,我們與農業科研部門建立緊密聯系,讓節目緊貼科技“前沿”。努力將他們最新研制的適合本地特點的新成果、新技術推廣出來,把最新的有價值的科技信息傳播給農民。在農業科技推廣宣傳過程中,我們注重把握兩點,即報道的新技術、新項目都是經過長期實踐證明的,或經過科技人員反復實驗的成果,盡最大限度地避免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風險。
農業科技節目主要是為農民服務,不僅要具有可聽性、科學性,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實用性,讓農民把通過廣播學到的科技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之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此,我們在節目的編播過程中,因地(時)制宜,精心造題,根據每個季節農業生產和農民的需求,及時地向農民推介新技術新信息。在宣傳過程中,我們時時注意對一些關鍵技術與信息的重復播發,因為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從節目播出農民接受到具體使用有一個循環往復,逐步發展的過程。一項技術去年介紹了,并不等于農民就接受了,更不意味著就普遍使用了,今年適當時候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再次介紹,真正讓農民聽有所獲,學有所用。
滄州東部農村鹽堿地多,地下水苦咸,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增收,如何開發利用鹽堿地與苦咸水成為當地農民的迫切愿望。針對這種情況,前幾年,我們適時組織人員精心采制并反復播發了《苦咸水淡化造福一方百姓》、《苦咸水里長出甜蘑菇》、《苦咸水水產養殖技術》等一系列節目,收到良好效果,激發了農民開發鹽堿荒地,利用苦咸水搞養殖的熱情。到目前,全市利用苦咸水養殖面積已超過10萬畝。兩組科技節目《苦咸水淡化造福一方百姓》和《苦咸水里長出甜蘑菇》也分別被評為河北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和河北新聞獎一等獎。■
[1]葛婕.對農科教節目寓教于樂的幾點探索[J].《新聞世界》,2013年第05期
[2]師玉俠.淺談農業科技電視節目的可視性[J].《今傳媒》,2013年第12期
[3]王寶聰.農業科技報道追求新“三性”[J].《新聞實踐》,201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