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忻州師范學院 山西 034000)
學術不端行為是目前國際上對學術不良行為的一種普遍稱謂,我國前些年多以“學術腐敗”一詞來表達,然而由于腐敗多指政府官員的不良行為,并不涉及學術界,由此有不少學者呼吁將學術腐敗用學術不端來代替。
1.2.1科學道德精神缺乏及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市場經濟改革的浪潮下,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浮躁的氛圍中,學術界也不可避免地被這種風氣浸染,很多高校及研究所的老師、學者難以完全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學問,科學道德精神缺乏,為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就很易出現學術不端行為。
1.2.2評價制度存在不合理之處
我國目前學術論文的主要來源是高校師生,對于高校教師而言,評定職稱、項目成果、獎項排名等都靠發表論文數量及刊物級別排隊,這種量化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老師異常重視論文的發表,催生急功近利之風。對高校學生而言,本科生、研究生畢業也都需要學位論文,研究生在學業期間還必須公開發表論文,這些硬性制度使大批學生帶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來撰寫論文。
筆者所在學報于2009年初開始使用中國知網的不端文獻檢查系統,經過近5年的使用,筆者認為該系統對于輔助編輯初審具有比較好的功能和效果。主要體現在:
期刊編輯部人員有限,而國內外已發表的文獻卻浩如煙海,憑有限的人力很難一一比對;編輯個人知識范圍有限,面對眾多專業學科的來稿,編輯靠自身來辨別是不切實際的。
從實際使用上來看,該系統的檢測結果總體而言較為客觀,多數情況下,當一篇文稿的文字復制比小于10%時一般很少有問題,大于20%時或多或少有些問題,超過40%時多為抄襲他人或重復發表,編輯可以借助檢測系統給出的比對結果,對來稿做一個大致的篩選。
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作為一種工具,除了檢測重合率,編輯還可以利用它對稿件做一個大致的初審。系統對每一篇被檢測文獻都會以紅色字體標識文字重合部分,并注明重合部分的文獻來源,編輯可以借此做比對,譬如比較其文后參考文獻與重合文字文獻來源是否一致。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很多作者的投稿雖然重合率在標準范圍內,但其文后參考文獻與重合文字文獻來源并沒有相同的,這時可以打開重合文字文獻,看作者是否是有意抄襲而故意不在自己的參考文獻中標注。參考文獻也是一篇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是有意隱瞞,可從側面見到作者的治學態度并不嚴謹。
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數據庫,總體較為全面,但目前也并不能囊括所有已經公開發布的文獻,如書籍專著等出版物,檢測系統未收錄入數據庫,因此遇到有抄襲專著內容的文章,系統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抄襲分為多種情況,對于那些單純復制粘貼別人文獻的文章,系統可以給出十分直觀的檢測結果,但是也不乏一些作者,并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而是將別人的觀點納為己用,用另一種語言表述,這可以算是一種高級抄襲,由于其復雜性,檢測系統對于這類文章的辨別效果不是很理想。
首先,不能將檢測系統的結果作為判定抄襲的唯一依據。編輯決不可單純只看重合率結果就判定一篇文章為抄襲,如一些綜述性、評論性文章,要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歸納,就要不可避免地引用大量前人的文獻內容,還有一些法律類文章,要大量引用法律法規條文,這就有可能出現檢測重合率高的現象,但如果就此判斷這類文章是抄襲就不妥了。其次,重合率的多少與文章學術價值的高低并沒有絕對關系,恰當的引用是一篇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引用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論證的說服力,也是知識傳承、積累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一些剛剛接觸學術的研究生以及青年學者,他們需要大量閱讀前人的文獻成果,在此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觀點,這樣可能會有一些模仿的痕跡,只要不是惡意的抄襲剽竊,編輯也應體諒理解。■
[1]汪勤儉.84篇因學術不端退稿稿件追蹤分析與思考[J].編輯學報,2012(2):131-133.
[2]柯文輝.從責任編輯視角談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的使用[J].編輯學報,2013(3):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