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寧
(東莞廣播電視臺 廣東 523071)
隱性采訪是指記者在采訪時不公開自己的身份,隱姓埋名,使被采訪人不知道采訪工作意圖。隱性采訪的特殊之處在于記者隱去真實身份以及被采訪者事先未知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特殊之處雖然能使記者獲得更多更真實的新聞材料,例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或組織想極力隱藏的事實,但很容易不經意間觸及到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加上現代新聞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媒體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滿足觀眾的好奇探究心,不擇手段地求新求異,濫用此種隱性的訪問形式。這樣的做法容易引起法律責任方面的問題,除了會給受訪人員的生活帶來侵擾,同時也會危害新聞行業的風氣以及記者職業的口碑。
因此,隱性采訪要注重人文關懷,尤其注意保護鏡頭中涉及的無關人員的利益或安全。
我們開展隱性的訪問工作時,通常會給受訪者隱私帶來侵害的情況有兩種,比如采訪人員為收集材料在受訪者不同意的情況下侵入受訪者的私人領域,并將其記錄公開。主要表現為對某些人或組織的辦公室、住宅等私人場所進行偷拍偷錄。第二種是記者將他人私事進行公開而造成的隱私權侵權行為。不可否認,新聞記者是為了披露事實而進行隱性采訪,但必須嚴格區分“新聞”與“隱私”的含義,這兩者之間有時是相互聯系的,也僅在新聞稿件中寫入的內容確定屬于受訪者的隱私內容時才可以算作侵權。采訪人員必須懂得,公民的隱私權是受法律保護的,在報道中涉及隱私問題時必定要先知會受訪者,并得到受訪者的授權,嚴謹地掌握民眾獲知信息的權利以及受訪者隱私權兩種權利存在的中間點,也就是實施訪問工作時需要令大眾的利益同時獲得維護①。比如近年來記者對基層機關的暗訪中曾發現,公務員上班時有打牌、賭錢、游戲、炒股等不正當行為,這種情況顯然不能算是侵權,因為它涉及到納稅人的知情權,在隱性采訪中將其報道出來是利大于害的。
在隱性采訪中,很多時候會采用隱蔽形式的訪問策略曝光社會上存在的不良行為以及某些黑暗的現象,例如對某些牽涉百姓安全的問題實施訪問時,就可以借助隱性形式的采訪手法完成訪問任務,媒體會將記者拍攝或錄制到受訪人員的相片不經任何后期剪輯修飾在公開平臺中進行發布,令民眾能經由圖片認識到某些受訪者的真實行為。縱使某些受訪者很可能做出了與法律相悖或與道德相悖的行為,但從法律層面上講,公民的肖像權還是受到法律保護的,隨意公開很可能會造成肖像權侵權,或是給當事人人格尊嚴帶來損害②。
在某些采訪報道之中,在本人許可或不用于牟利的狀況下,可以適當使用民眾相片,并且不會受到司法方面的追究。例如開展具有監督功能一般輿論工作以及訪問調查工作時,可以適度應用民眾的相片資料,并且不會對民眾的肖像權構成侵害。國內有關立法部門針對非法攝錄、偷拍一類的行為編訂了法規,禁止在屬于私人區域的地方裝置具有竊聽功能的設備以及微型攝錄裝置,所以如果存在此類情況即可判定為侵害民眾隱私。但目前,隱性采訪中記者常用的工具即為針孔攝像頭、錄音筆等,眾所周知,就大部分采訪業務看,采訪人員一般會對民間的某些不良情況和陰暗面進行挖掘和揭發,這些工作為的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隱性采訪合法化。比如在記者暗訪涉黃場所時,尤其要注意報道中的倫理道德行為,雖然對社會上一些落后丑惡現象揭露批評的初衷是沒錯的,倫理道德角度上看要掌握好采訪尺寸,否則將使新聞報道變了性質,過猶不及。而且,對于某些涉黃涉賭等違法行為的揭露,大可以采用一些光明正大的采訪辦法,并不一定要用到暗訪的形式,在有些采訪中,一些失足女性被赤裸公之于眾,雖然在重點部位打上了馬賽克,但這種行為仍是嚴重侵犯了個人隱私權與人格尊嚴③。對于社會中的丑惡現象新聞媒體有義務對其進行報道和傳播,但不具備執法權,更不能貶低特定人群的正常社會評價、損害其人格尊嚴。■
注釋:
①王璟玥.試析隱性采訪的法律界限和倫理原則[J].科技信息.2011(10):185-186
②劉朝陽.媒體隱性采訪如何把握度[J].金融經濟.2012(06):205-206
③俞國平.隱性采訪中的法律和道德問題[J].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