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松
(哈爾濱日報 黑龍江 150000)
前不久,哈爾濱市委提出,黨員領導干部解決問題時要主動“降兩級”,踏踏實實為群眾辦實事;在謀發展戰略時,要把自己“升兩級”,立足長遠思考問題,在“俯身”、“抬頭”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顯然,對黨員干部而言,“俯身抬頭”既是務實的從政理念,又是扎實的工作方法。但推而廣之,這一提法也同樣適用于新聞從業人員,尤其是一線的新聞記者,要想做好新聞采寫工作,取得一番成績,就要學會“俯身抬頭”。
“俯身”,腳埋黑土接地氣;“抬頭”,胸懷全局拓視野?!案┥硖ь^”作為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無疑是廣大新聞工作者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進程中找到的一把“鑰匙”,解決了新聞的源頭活水從哪里來、站在什么視角寫新聞和用什么樣的新聞滿足黨和人民的需要等根本性問題。
“俯身抬頭”看似簡單,實則有著深刻的內涵。首先,“俯身抬頭”是一種新聞理念和人生態度。“俯身”,就是腳埋黑土接地氣,在解決問題、服務群眾時“自降兩級”,沉到一線查實情、辦實事、求實效;“抬頭”,就是胸懷全局謀長遠,在謀劃發展、推動工作時“自升兩級”,立足全局打開視野、創新思路、完善措施。
黨的新聞事業就是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準確及時地傳播信息,“俯身”以為民情懷為出發點,有效地實踐了這一宗旨;而黨的新聞事業又要求新聞記者必須高瞻遠矚、與時俱進,“抬頭”以大局意識為著眼處,很好地貫徹了這一要求。
新聞觀的基礎是人生觀,如何樹立合格的新聞觀?也要從“俯身抬頭”中尋找答案?!案┥怼币馕吨鴮θ松木次?,專心干事,專注于為人民服務;“抬頭”意味著胸懷大志,承擔大任,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偉大的時代和偉大的新聞事業中,實現精彩的人生。著名記者范長江自覺把新聞工作與國家與民族的前途相結合,千辛萬苦采訪,夜以繼日寫作,完成了新聞史上的名篇《中國的西北角》,指出了中國的希望所在。范長江新聞事業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抬頭”尋路的大視野與“俯身”做事的專注性的完美結合,踐行了知行合一的新聞理念。
其次,“俯身抬頭”也是一種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這一點顯而易見,要想采到好新聞,就必須眼光向下,“俯身”到第一線,捕捉新鮮線索,置身新聞現場,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從而掌握第一手素材,挖掘事實真相,以事實的力量打動讀者;要想寫出好稿子,就必須思想向上,“抬頭”把握方向,放寬全局視野,主動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從而科學謀劃,準確判斷,以敏銳的政策導向服務新聞報道大局。
新華社著名記者郭超人1956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主動要求到西藏工作,在那里工作了14年。作為一名記者,他“俯身”接地氣,“抬頭”攬全局,在44年的新聞生涯中,抒寫過西藏百萬農奴埋葬農奴制的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報道過我國登山健兒第一次把五星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的壯舉,為新中國的新聞事業留下了大量眾口傳頌的名篇佳作。哈爾濱日報記者郝志宏是一名社會新聞記者。她提出用腳板寫新聞,曾為一條新聞線索步行十多公里。她的報道都是身邊事、百姓事、家常事,但卻緊扣時代主題,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見證著最鮮活的基層生活。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來,郝志宏寫出了眾多膾炙人口的社會新聞,她本人也被譽為“人民的郝記者”??梢哉f,從郭超人到郝志宏,他們取得的新聞成就正是得益于“俯身抬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最后,“俯身抬頭”是一種工作標準和行為準則。作為記者,我們工作做得如何、行為是否得當,拿什么去衡量?“俯身抬頭”顯然就是一把最好的“標尺”。
采訪時做到了常“俯身”,兩腳自然接地氣,拿出的東西就會鮮活、生動、有生活;寫作時做到常“抬頭”,眼光自然高一籌,完成的報道就會新穎、大氣、有“感覺”。這把“標尺”簡明易行,常用常新,只要把“俯身抬頭”內化成自覺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和工作常態,工作就有了規范,行為就有了準則。
時下,新聞報道普遍存在說官話、說套話、說空話,甚至說假話等嚴峻問題,輕則遠離群眾、失去讀者,重則違背新聞倫理、新聞道德,損害到黨的新聞事業。說穿了,這些亂相的出現,正是“俯身抬頭”作為一種行為準則的缺失。常“抬頭”,就會正衣冠,明得失;?!案┥怼保匀蛔R疾苦、辨是非。失掉了“俯身抬頭”的工作作風和行為準則,新聞浮夸、虛假新聞,甚至有償新聞等新聞界的不健康風氣就會抬頭,必然會侵蝕黨和人民新聞事業的肌體。
事實上,“俯身抬頭”與當下倡導的“三貼近”、“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等新聞觀一脈相承,更是對后者在日常中的具體化、常態化。長期堅持“俯身抬頭”有助于提升新聞記者的能力和素質、眼光和才干。“俯身”虛心向群眾學習,真心對群眾負責,熱心為群眾解難,就會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群眾就會把你當朋友、當親人,就會對你說真話、講實情。“抬頭”著眼全局,不僅有利于新聞工作的謀劃和推進,久而久之還會鍛煉提高自己觀察的眼界、工作的能力、寫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