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羽
(樂清日報 浙江 溫州 325600)
舉辦小記者活動的目的是什么?直接收費提高經濟效益、提升報紙在家庭訂戶中的發行量和影響力、培育中小學生這一潛在讀者群體等等,這些都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們能否重新定義小記者活動?基于這樣的考慮,樂清日報于2014年4月組建了全新的“樂報小記者團”。我們希望,脫離報紙固有屬性和傳統發展路徑,將小記者活動作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嘗試性項目、在傳統媒體采編和經營活動中植入互聯網思維的一種探索。
“樂報小記者團”的運行,概括而言,是以互聯網思維打造一個相對獨立的媒體產品,搭建“一體三面”平臺。一體,就是以小記者團為主體搭建平臺;三面,就是這個平臺兼有稿件組織平臺、活動開展平臺、商家宣傳平臺功能。在這個平臺上,我們把各方(小記者及家長、媒體、商家)鏈接起來,實現采編與經營的聯動、線上與線下的互動、直接贏利與集聚用戶的結合,以開放心態實現各方利益在平臺上的最大化,并形成相對完善的生態圈。
“樂報小記者團”首期招募500名小學生為小記者,以會員制、繳納年費形式運作。成為“樂報小記者”后享有的主要權利有可以在樂清日報《成長》版發稿、有選擇性地參加每周的小記者活動以及獲贈全年報紙等。
互聯網思維必須是產品思維。我們著眼于把“樂報小記者團”打造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媒體產品,而不是樂清日報這一“大產品”的附庸。
主要是基于三點考慮:一、結合傳統媒體發展前景來看,今后報紙的效益,很大程度上會來自對報紙品牌價值的開發,這種品牌價值來自報紙影響力。如果小記者活動對報紙品牌的依賴性過強,不利于價值的再挖掘、再拓展。或者說,僅僅是在開發利用報紙的品牌價值,只是對價值存量的挖掘多了一種方式或渠道,難以產生更多的增量,甚至會透支報紙影響力。因此,小記者活動應該有自己的品牌和推廣渠道。二、在互聯網沖擊下,傳統媒體恐難再有版面廣告這樣的“支柱產業”,而是要拉長產品線,多點開花,單兵突擊,培養若干個“小巨人”。這些“小巨人”應該有一定的獨立性,離開報紙仍有生存和發展的可能。三、傳統媒體雖然近年來在改革文風上做了很大努力,但與活躍的小記者活動在氣質上仍有一定差距。小記者活動需要更年輕、更活躍、更現場、更網絡的品牌形象。
因此,我們成立了樂清日報教育事業部,負責“樂報小記者團”的運行,自成體系,獨立運營。適度借力樂清日報媒體品牌進行推廣,但更側重于塑造“樂報小記者”獨立子品牌,試圖培養一個與樂清日報品牌既有關聯又有一定獨立性的“小巨人”型產品。目前,“樂報小記者團”有自己的LOGO,有自己的網站,有自己的微信公號和家長微信群,還定制了裝備和服裝。除了在樂清日報上的宣傳推廣外,我們主動深入各小學,特別是各寄宿小學,向因寄宿而較少接觸到樂清日報的學生面對面宣傳推廣“樂報小記者團”;我們還走進各少兒活動場所、書店,以講座、實踐活動、店堂海報等形式,在報紙發行覆蓋面之外建立小記者團專屬的推廣渠道。目前,“樂報小記者團”已經完全可以在樂清日報“母體”外獨立運行。
小記者活動,涉及媒體、小記者及家長、商家等各方利益,我們努力打造稿件組織平臺、活動開展平臺、商家宣傳平臺,使各種功能在同一個平臺上相互支持,相關各方在同一個平臺上各取所需,活動形式不斷翻新,活動外延不斷拓展,平臺影響力和吸引力迅速提升。
“樂報小記者團”實現了采編和經營的相互支撐、相互依存。讓孩子在小記者活動中提高寫作能力,是相當一部分家長的初衷。為了配合“樂報小記者團”的組建,樂清日報開辟了《成長》版。目前,每周一期的《成長》版,全部新聞稿件由小記者直接采寫提供。他們既采寫小記者活動,也采寫發生在各個學校的各類新聞,觀察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對報紙來說,招募小記者—組織小記者活動—小記者采寫稿件—報紙版面發稿—小記者活動影響力增強,形成了良性循環,不僅減輕了版面的采編壓力,降低了采編成本,UGC(用戶生產內容)的路徑也是清晰的。
經營方面,“樂報小記者團”帶來的直接營收就有年費收入和發行收入;還有“樂報小記者團”品牌帶來的間接性經營創收,比如夏令營、親子游活動和編輯出版小記者作品集等周邊產品。除此之外,為了讓小記者們有稿可寫,每周的活動必不可少,而由于每次活動人氣極旺,也會吸引對口商家主動出資做宣傳、做活動,滿足了商家、用戶、媒體的三方訴求,實現三贏。
我們每周組織一至二次小型活動供小記者們自主選擇參與,全年面向全體小記者組織數場大型活動。這些活動,包含參觀采訪、職業體驗、攝影外拍、視頻出鏡、動手實踐等等。活動過程中,既安排小記者現場采訪當事人,也讓小記者互相采訪,并均要求寫成新聞稿件或體會文章。
小記者活動線上和線下的結合,可以具體理解為PC端、手機端、紙媒、線下活動等多方面、全媒體的相互引流。家長對孩子的出版、出鏡有很強的心理需求,對孩子的學習、活動有很強的參與熱情,小記者活動成功地將家長的注意力引導到樂清日報的各個平臺、產品上來。比如在小記者團成立儀式上,我們給小記者們分組拍合影,再將合影發布到小記者團的微信公眾號上,舉行“酷炫合影”票選活動,3天吸引2000多名粉絲,成功地將用戶的注意力從線下帶至線上;而票選出的照片隨后登上報紙版面,又引爆了家長們對報紙的關注熱情。
“樂報小記者團”的一個亮點是改變傳統的“為商家找用戶”宣傳盈利模式,而是“帶著用戶找商家”。
今后媒體競爭的核心是用戶之爭。有研究說,一個孩子背后平均有7個關注者。“樂報小記者團”500名小記者參加各種活動,就意味著有數千名潛在用戶在關注我們的活動,全方位關注我們的活動預告、活動過程、活動效果、活動報道,并隨著活動載體和報道載體的轉換而遷移。同時,這些用戶質量高、信息精準、數據歸集難度小,將他們吸引至我們的各類媒體平臺,媒體融合發展將事半功倍。而與此同時,不少商家看中了小記者團的用戶資源,主動找上門來要求參與活動,或提供活動場地,或提供各種試用、試玩機會,甚至直接提供活動經費只求“亮個相”。一個投資數百萬元的燈會活動,還在開幕前專門開辟了“樂報小記者專場”。
小記者活動涉及大量家庭用戶,是未來媒體發展的“富礦”。也正因如此,我們曾經考慮借助樂清日報當地唯一報紙的地位,壟斷小記者活動的上下游,獨此一家挖深挖透,自己形成產業鏈,從頭吃到尾,肥水不外流。但在實踐中,我們逐漸認識到,正因為是“富礦”,所以更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去挖掘,所以更難以壟斷。封閉運行不可取,開放共享才是互聯網精神的核心。
整合資源實現共贏。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社會分工更趨細密。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事事自己做,而是要整合社會資源,共同把市場做大,把產業鏈拉長,不求壟斷,但求共贏。一些項目可與有資質的社會機構合作,使小記者活動的觸角伸入社會生活、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和攝影機構合作外拍活動、和旅行社合作夏令營等等。
不做中心做中介。媒體在社會生活中從來不是中心,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中介。互聯網時代更要去中心化。互聯網正在消滅很多行業中介,但我們認為,對于商家特別是需要線下體驗的商家來說,如何讓信息更直接、更有說服力地精準到達用戶是其“痛點”。如果把握得當,小記者團有可能做成面對學生及家長消費市場的一個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