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河北省邢臺市第二中學 河北邢臺 054000)
談政治學科語言規范化問題
王娜
(河北省邢臺市第二中學 河北邢臺 054000)
1.教師注重學生理解,忽視學科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其一,教師方面重視不夠,有些教師根本沒有意識到學科語言的問題存在。教師主要關注學生是否聽得懂,是否能理解,而較少考慮要求學生記住背會使用學科語言。為了使政治學科生活化,教師上課采用了一系列的生活化情景,雖然讓學生明白了政治學科的概念理論,卻也消解了政治學科本身的學科價值。
其二,平時教學中,教師們追求的是如何讓學生理解政治學科的概念,卻忽視了對相關概念原理的積累和運用。對知識的理解是以對知識的記憶為前提,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為目的的。我們抓住了理解這一關鍵詞,卻忽視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運用。以為只要理解了政治理論的意思就算是掌握了全部理論知識。這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明白了政治相關概念的意思,卻失掉了對學科知識的完整表達。
2.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對政治學科語言有陌生感
其一,學習態度不端。有些學生,認為政治學科不像語數外那樣算分數,到考試的時候背背就可以了;有些學生認為教師講的時候都明白了,就無需再努力學習了。在思想認識上沒有重視,這是學生政治學科語言薄弱的原因之一。
其二,生活經驗缺乏,對學科語言存在陌生感。高中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社會閱歷較淺,對于經濟、政治、哲學等相關社會科學術語還顯得比較陌生,還不懂得學科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區別,這也是他們不會運用學科語言的原因之一。
其三,平時客觀題練習較多,主觀題訓練較少。課堂上對客觀題的訓練,主要是檢測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不是運用。即使偶爾有幾個主觀題,也只是隨便做做且缺乏規范的訓練。通過調查發現,學生不懂如何運用學科語言答題的占9o以上。例如,中學生應如何科學理智地消費?學生所寫的答案使用的是“購買一些價格實惠、質量好、服務好的商品”等一些生活化、經驗化的語言。這與平時缺乏嚴格系統的訓練有關。
3.學科語言與生活語言的混雜使用,難以辨別和區分
有些學科語言與生活語言是同一個詞語表達,但是在不同的場景中所表達的意思已經發生了變化,學生往往容易忽視。比如,“價值”一詞在生活中主要指某物對人的有用性,而在經濟生活中的價值卻是指“蘊含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再如,“支付”一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付出的意思。而在經濟生活中,貨幣職能中的“支付手段”卻是指賒銷賒購。這也造成了學生生活語言和學科語言混用的現象。
1.在平時養成學習習慣中,有意識地讓學生熟悉政治學科語言
其一,課內要求學生讀熟政治教材。政治教材是集諸多專家撰寫而成,其使用的語言大多是學科術語,學生熟讀之后,就會對相關陌生的學科術語漸漸產生熟悉的感覺,然后在學習的時候,每當學到一個新的學科術語,教師再有意地強化學生學會背會。
其二,課外引導學生周末看新聞、讀報紙等。新聞聯播所使用的語言,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所使用的語言等,大多是政治學科語言。它們既形象直觀,也利于學生模仿。讓學生較多接觸和使用政治學科語言,在無意識中加深對政治學科語言的熟悉程度。
其三,加強學生對學科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對政治術語比較熟悉還不行,還需要記住,并學會使用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學生對學科語言的積累。沒有相關學科語言(基本概念、原理)的積累,當做試卷的時候,遇到主觀題,即使明白是那個意思,也不會用規范的學科語言表達。例如,學生在答手機價格下降的原因這個最簡單的簡答題時,答案是五花八門。如手機的產量多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貨多不值錢等等??梢?,只有理解政治知識理論還不夠,理解只是通往政治學科的一座橋梁,要想掌握政治學科理論,提升政治學科素養,還須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政治學科語言和相關的政治概念原理。
2.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用學科語言學習的能力
其一,學科語言運用規范不是對生活語言的拒絕,而是要更好地處理學科語言的規范化與生活語言的通俗化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注意區分和總結。學科語言來源于生活語言,有些詞語在生活語言中的意思與在學科語言中的意思有很大區別,而學生卻未必注意去區分和辨別。教師可以采用對比、比較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辨別、總結。如“價值”,教師可以用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詞進行對比加以區分。再如“支付”一詞,教師可以通過出題目的方式讓學生去感悟和辨別“支付”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與在經濟生活中“支付手段”的意思。這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努力,要不斷加以辨別和區分。
其二,從關鍵詞開始擴展,訓練學生用學科語言學習的能力。在找準與關鍵字詞相關的知識點的基礎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與這些關鍵字詞相關的內容,加以選擇和補充,訓練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如在學習“價格變動的因素”一框內容時,可以以價格為關鍵詞,引出供求、價值等相關的知識點。在學習“多彩的消費”一框內容時,可以以消費為核心關鍵詞,引出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消費結構、消費類型等相關知識點。
其三,通過課堂小結,提高學生運用學科語言的能力。課堂小結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指導做課堂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只需正確引導,學生便能正確地概括所學內容。如在對“多變的價格”一框內容進行課堂小結時,可以讓學生在回憶整理之后,上黑板板書。有的學生能夠較好地用學科語言寫出知識要點,這樣有利于樹立較好的榜樣示范作用;有的學生不能規范地寫出要點,教師或者同學可以及時點撥糾正,再讓他重述一遍,久而久之,就能養成運用學科語言規范學習的習慣。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訓練了學生運用學科語言總結概括的能力。
3.在練習中培養學生運用學科語言規范答題的能力
其一,在課堂練習中,讓學生用學科語言去黑板板書自己的答案。如果完全合乎規范,可以給全班同學做出好的榜樣示范,如果寫的有問題,不合規范,可以暴露出學生在答題時的錯誤,容易讓全班學生認識到問題出在哪里,及時補救。這樣的方式有利于大規模規范學生答題。
其二,在課后作業中,教師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指出學生在答題時存在的不規范問題,并予以及時糾正,這樣也有利于小范圍地改正個別學生的不規范答題行為。
其三,讓學生及早養成使用政治學科語言進行規范表述習慣。為了讓學生使用政治學科語言進行表述,從入學初始就要抓住每一節課的每個教學環節,結合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學科語言規范化答題訓練,解決相關問題,要求學生改變經驗化、生活化的語言答題方式,及早養成使用政治學科語言進行規范表述的習慣。
總而言之,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教師都應嚴格要求,并及時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