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玉 劉昭陽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哈爾濱 150025)
教育心理學在大學生情緒智力培養中的應用
尚明玉 劉昭陽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哈爾濱 150025)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逐步加快,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高情緒智力者較能覺察自我的情感,富同情心,具備高度自尊,較能與人和諧相處,對生活較滿意,以及較能維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對大學生情緒智力培養進行干預,改善、調節大學生教育心理,進一步發揮積極作用,開創大學生的成功職涯規劃,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文明,已經成為我們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難題。
大學生 教育心理 情緒智力
高校大學生經過了十多年的小學、中學寒窗苦讀步入高等學府,迎來的是社會各個層面贊許和尊重的目光。殊不知,雖然社會提倡素質教育,學校力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的復合型人才,但在很大程度上衡量學生的標準主導還是考試分數及學習成績。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締造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情緒智力關系著我國經濟發展與富強,因此重視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培養至關重要。
中國兒童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針對全國1260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表示,20.3%的學生碰到過情緒智力方面的問題,據教育部相關調查,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占已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
1.人際關系問題。受應試教育影響,多數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時較為封閉,交往能力比較弱,與人相處時有著較強的戒備、懷疑和嫉妒心理。每名學生待人接物的方式態度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特有的敏感、沖動、閉鎖和羞怯,感覺過敏,行為固執,對別人嫉妒羨慕,過分強調自我愛慕虛榮,都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狀況,進而產生困惑、彷徨、憂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甚至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2.生活適應問題。大學生的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成長經歷和學習基礎相差很大,來到大學之后,自我認知能力、朋友交往、自然環境等方面都需要迅速調整適應新環境。對子女管教嚴格的父母,子女在生活表現出細心、負責;有的父母過分保護,惟恐孩子受挫,這類學生依賴性強,自制能力和自理能力差;有的父母對子女放任自流,這種大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禮讓他人,缺乏挫折承受力,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3.職涯規劃問題。大學生在考入大學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沒有及時找到合理科學的方式,不能更好地規劃四年的學習生活,致使成績下滑、考試焦慮造成心理失衡,無端心煩意亂,出現神經紊亂。同時,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提速,對大學后生活目標的選擇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專業方向發展與擇業目標的不對等,使大學生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就業的壓力感,加劇了大學生內心的沖突,甚至造成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失衡,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4.生理情感問題:大學生處于青年中后期,個體的生理發展已基本成熟,具備了成年人的體格及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緒不穩定,加之大多數的學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夠,對異性的神秘感、恐懼感和渴望交織在一起,由此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嚴重的產生心理障礙,如失戀、單相思、戀物癖等。這些沖突和矛盾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對當代大學生情緒智力造成惡劣影響,形成心理障礙。
1.合理運用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三級機構。以素質教育作為當代人才發展教育的理念,用教育心理學方式加強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培養。根據大學生成長心理、情感變化的普遍規律,研究導致其生理、心理環境變化的根源。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教育心理健康機構,把心理健康普測周期化;加強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打造教育心理三級機構,即以學校、教師、大學生形成以專業心理師資為主,學生工作隊伍和學生社團為輔的三級工作體系,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發現可能存在情緒智力障礙的學生及時溝通輔導。
2.充分開發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網絡體系。教育心理學工作者要積極開展情緒智力教育活動,如專題講座、開設課程、窗體宣傳、心理熱線、網站制作、心理咨詢面對面等,詳細調研分析。營造人人關心、主動參與的良好心理教育氛圍。通過互聯網發布健康信息,打造教師教育情緒智力理念網、家庭學校教師互動聯絡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學生情緒智力應急網、社會心理輔導與援助網等,形成教師引導、家長配合、全社會參與的大網絡體系,有針對性開展心理教育、加強跟蹤服務、必要時進行危機干預,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學生成長為一個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
3.有效發揮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主觀能動性。情緒智力教育不光是心理學工作者的工作,也不是只有心理學教師才能做,要構建全體大學生共同參與的理念,指導大學生成立情緒智力協會,讓大學生學會情緒識別、情緒表達,自我激勵;鼓勵大學生創辦改善情緒智力學報或期刊、制作情景劇、小品等活動;幫助大學生組織培養良好情緒智力的拓展訓練,和諧人際關系,增強集體榮譽感,培養團隊精神;引導大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處事、學會求知,建立自信不自負、自強不自狂,有堅忍不拔的自我意識和正確成熟的價值觀念,能從容應付各種危機與挫折,勇于承擔責任。
4.全面搞好大學生情緒智力教育的社媒平臺。高校應從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育管理、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將媒介素養納入學校教育心理課程體系中,提高大學生對社會輿論信息的吸收和加工,以及正確評判、使用信息的能力。利用社會媒介來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人—媒”和諧的共生狀態,獲得全社會對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積極關注,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加強創業意識的培養,打造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的、持之以恒的情緒智力教育系統工程,使大學生能夠快速適應社會,不怕挫折,磨練意志,勇擔重任,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1]李國瑞、何小蕾.情緒智力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心理科學,2003(5)
[2]王才康.情緒智力與大學生焦慮、抑郁和心境的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4):298-299頁
尚明玉(1981-),女,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課題名稱】民辦普通高等院校學生情緒智力與學習自控力研究,課題編號:GJD12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