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魁
(湖南省新化縣職業中專學校 湖南婁底 417600)
分析教學設計對數學教學知識發展的影響
曾國魁
(湖南省新化縣職業中專學校 湖南婁底 417600)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對人類而言,都是值得學習和研究的。比如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歷史能夠讓人變得更加聰明,數學能夠讓人生活的更加精細,而哲學讓人深刻,倫理讓人嚴肅。對于人類的教育來說,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不是刻板的數字,而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依據,它是與自然界進行連接的有效紐帶,也是人類發明創造都離不開的科技工具。所以要提高我國全民的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一定不能被排除在外。當然,我國數學教育已經在世界上都赫赫有名,很多留學生到國外都顯示出了強大的數學運算能力,但是我國的數學應用能力還有待加強。所以要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教學設計 數學知識 影響
教學設計對于教師來說,是授課之前最核心的準備內容。好的教學設計能夠帶領學生走進更豐富的世界,反之,就會讓學生在枯燥的課堂中感受更多的乏味與無助。所以教學設計對于知識傳遞與授課效果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學設計是需要教師在授課之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研究和思考的,設計內容不僅涉及學科知識,更會涉及到學生的心理和學生的接受水平和認知能力,同時,教師也需要對授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假設并加以解釋,可見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是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梳理甚至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的過程,教育工作無小事,教育工作是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所以這就對教育工作者的知識結構以及教學心態,甚至是思考方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
教學知識其實不單單指學科知識,它是以學科知識為主,多種知識和技能為輔的綜合性知識。對于優秀的教師而言,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也一并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生感興趣的信息,相反,對于經驗比較少的教師,在傳授教學知識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單純的進行知識的輸入與輸出,在學生接受能力上考究不完全,不能夠做到換位思考,或者說無法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這就導致教學知識的傳遞率下降,也無法保證良好的授課效果。
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是應付考試的學習,更是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習。在我國,由于應試教育實行多年,導致很多學生將很多學科功利化,完全失去對學科的興趣,而只是知道考了高分可以上好大學,而忽視了學科本身的內涵。所以,在我們的社會中會出現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甚至有的高考狀元就會做題,自理能力非常差。而事實上,真正的高分是能夠應付在人生中遇到的所有事情的游刃有余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大部分是在于教師的引導和傳授。下面具體來說說教學設計對于數學知識傳授的影響:
1.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
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然后運用知識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老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去理解知識,通過一定的設計方式和設計技巧有效與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行對接,然后為他們帶去更豐富的精神食糧。據科學調查顯示,要想加深一個人對于一件事物的理解,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會讓學生更感興趣,這樣就會激發學生的腦電波,開動他們的大腦思維,一旦知識體系在學生大腦中錄用過,學生就會對此信息更加有影響,對學生大腦細胞特殊的突觸刺激越多,印象就會越深,對知識的理解就會越深刻。
自古以來的教育學家都是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點播: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通過問答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不斷探索人生的奧秘;佛家經典書籍《心經》也是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為學員答疑解惑;我國古代的著名書籍《論語》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以問答方式記錄的孔子的教學筆記。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設計其實很簡單,本質就是激發學生對生活對知識的渴望,引導他們展開思考,然后回答他們的問題,然而也比較困難,因為當前,很多學科很多知識被劃分的非常詳細,針對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知識體系,所以在傳授起來就需要更全面也必須更適合這個年齡的接受度,所以對教師的能力要求就會越高。
2.提升教師在教學授課中的技巧
凡事都有技巧,如果只是粗魯的將知識傾瀉給學生,對于教師來說,表面上是完成了授課任務,但是事實上,學生并沒有完全接受,甚至接受的十分痛苦。這樣的教育無法稱之為教育,只能說是工作而已。故此,教師在授課技巧方面就必須不斷提升,并加以精進。對于數學教學而言,由于數學是一個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難度比較大。所以一方面,教師需要將自己對于各個問題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模式告訴學生,并通過大量的模擬問題鼓勵學生學會使用新的思維模式并將其變成自己的能力范疇,鼓勵學生要在分析中思考,在學習中提升;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要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在這個世界上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是存在一定的聯系的,數學本身就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智力特點,不斷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整理、假設、推理等得出結論,同時要將新舊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把握課本知識進度的設計方式,以基礎知識為根基,擴展知識為枝葉,不斷地將知識進行有機的銜接,從而實現整體部分高度統一,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學生在理解、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常因各種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適當創設試誤型教學情境,可為學生嘗試錯誤提供時間和空間,并通過反思錯誤的原因,加深對知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和警戒,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嚴謹性。
例如:為了解決學生在解答幾何計算題時常常容易失“根”的問題,本人專題設計了一組多解幾何計算題。通過解答,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了三類容易失“根”的幾何計算題。一是題目中有可分類的幾何概念。二是題目中有可分類的位置關系。三是題目中有可分類的對應關系。經過這樣的情境探究過程,學生們印象深刻,較好地解決了“漏解”的問題。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應以問題情境為主線,通過創造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和提高實踐探究能力的目的。
[1]謝文秋.把小學數學課堂還給孩子 [J].科學大眾 (科學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