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紅
(吉林省洮南市黑水中心校 吉林洮南 137101)
讓情感教育貫穿語文課堂
陳玉紅
(吉林省洮南市黑水中心校 吉林洮南 137101)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就更離不開情感。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種多樣,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挖掘課文,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語文課堂之中,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趣盎然。
情感教育 策略 共鳴 調控 體驗 潛移默化
情感教育是教師依據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品質的過程,也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特點挖掘情感因素,捕捉到作者熔鑄在作品中的情和意,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
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學生急于到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活動就使學生學得自覺、主動。這個引言為這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開端引趣的方式"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
教師運用策略,學生實現目標。活動性策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謂活動性策略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課堂環境,開放的課外發展環境,使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它是促使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的統一協調、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創設一種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
1.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滲透性,能夠通過語文教學將文中所承載的情感溶進學生的血液,成為學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純潔的感情、堅貞高尚的節操、愛憎分明的態度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跡地啟發學生,挖掘學生的靈性,喚起學生愛憎親仇的健康意識,從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斷得到鞏固。不過這要求教師本身就要是健康情感的擁有者,因為低年級學牛的情智還不夠成熟,還不能有意識地分辨教師的情感取向,假如教師的情感出現偏蓐,是非、爵惡、好壞態度不明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
2.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它們都浸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們要從審美對象中感受到美,獲得美感,就必須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內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滲透和驅使下去發現美,感受美,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不但能優化學生的情感,打開他們內在思維的情感閘門,而且還能讓他們在真情的交融中領略各種審美情韻。
3.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調控學生的情感。小學生的情感豐富,對一切客觀事物都懷著極大的熱情,而且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調控學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內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從而建立一個生愛學、師樂教的良好教學氛圍,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人的各種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同樣,語文學科作為一門情感科學,其教學活動也少不了情感的伴隨,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沒有情感的教學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動低年級學生的情感因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呢?
1.創設教學情境,誘發情感共鳴。小學語文教材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則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可以那么說,情感因素是語文教學中的銳利武器。語文教師應當掌握這個武器,做一個好導演,調動學生的喜怒哀樂多種情感。教師引領學生感知描述優美語言時,依據已有知識經驗,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像過電影一樣。如見某人,如聞其聲,從而透過語言文字達到領悟作者表達之情的目的。因此,情感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只有把握和運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2.營造情境,傳達情感
創設一個直觀的情境有利于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魯迅先生曾說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說,給學生創造悅目、悅耳、悅心的特定情境氛圍,讓學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體驗。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圍中產生審美情感,在獨特的情感體驗中與課文情感相通。如果語文教師能夠巧妙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電教化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則不但能為語文課堂增輝添采,還能拉近教師、學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
3.朗讀課文,體會情感。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到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的情感,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桂林出水》是一篇寫景狀物的佳作,語言優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這個排比句節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獨特之處描寫得惟妙惟肖,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景美”“情真”,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激發了對桂林山水的贊美和熱愛之情,那么學生品讀時也就能讀出韻味。
總之,語文學科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種多樣,在課堂中也可以綜合展現。只有讓情感充滿小學語文課堂,才能撥動學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