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德
(福鼎市秦嶼中心小學 福建福鼎 355209)
小學數學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題
王良德
(福鼎市秦嶼中心小學 福建福鼎 355209)
讓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都有益處
小學數學 學會提問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按笠蓜t大進,小疑則小進”。愛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讓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都有益處。
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怎樣才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下面結合我們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習慣于解決教師或教材提出的問題,而不習慣也沒有機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發現并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最重要的部分。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習的內驅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設置“問”的情境,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圓錐的認識”時,出示一工地上圓錐形沙堆的圖像后,問學生:你們看到這堆沙,想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思考后,提出了如下問題:沙堆的形狀叫什么?沙堆的體積是多少?這堆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積是多少?等等。盡管本節無法一一完成這些問題的解決任務,但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提出來的,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渴望將這些知識弄明白,因而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講故事、猜謎語、游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聯系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形成懸念問題。也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因為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聲、像并茂,充分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它那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教師先出示利用各種不同顏色的圖形組合成的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再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使他們動起來,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學生欣賞這幅紙貼畫,感受畫面美的同時,然后說說謊圖中有些什么,從而激發學生產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是用什么圖形拼成的?”“我們也來做一幅吧”。進而爭先恐后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
1.讓學生會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是智力牟基礎,是主探索的一種形式。認識始于觀察,觀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外界的信息要通過觀察源源不斷地輸入大腦,在數學教學中,教課開創設的問題情境就是學生觀察的信息源,只有通過觀察才能有認知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比如,一位教師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教學時,他把一個大蘿卜和一把刀帶到了課堂,學生起初感到莫名其妙。這是一個問題情境,到底教師要做什么呢?一個個懸念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生仔細觀察,拭目以待。開始教師先削蘿卜,第一刀削出一個面,接著垂直這個面又削出第二刀,又削出第二面和一條棱,然后垂直這兩個面又削出第三刀,產生一個尖尖的頂,這時學生興趣盎然,精力集中,學生腦海里的“?”號也在逐漸變化,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頂,若是用刀垂直各個面繼續削下去,會是怎樣呢?學生究現了問題。
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操作是自主探索的一種重要形式。皮亞杰指出:“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辈僮骰顒邮菍W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它既是認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比如,在教學“5”的組成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發現了“5”的組成問題。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時,學生根據問題情境,通過“剪、拼”轉化過程,發現了“如何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已學過的長方形”,為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想象,激活他們的發散思維,通過猜想可以使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所謂猜想就是一種根據一定的知識基礎對某一問題進行聯想和推測的一種思維方式。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很好地運用猜想這一思考形式,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乘法結合律”時,讓學生先復習加法結合律,再讓學生猜想乘法的結合律是什么。學生通過猜想,“乘法的結合律和加法的結合律一樣嗎?”使學生發現可以用這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從而發現和提出“什么是乘法的結合律師”這一問題。
4.讓學生學會分析與綜合
從結論出發,追溯到必須知道的條件;或從條件出發,逐步推導出結論。如,要求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根據這些條件,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當然,我們應當要求學生不要為提問面提問,要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盡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問題,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提出抽象程度較高、較深刻或具有獨創性的問題,使提問切實有助于學生的發展。自主探索的形式還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針對某個問題情境,未必只使用一種形式,有時會幾種形式人同使用,那樣會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的含義,使學生發現的問題更準確。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已從問題情境中發現了許多數學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不同,探索的方式和思維的策略會不同。因此,每個學生所發現的問題也就會不同。誰的問題符合問題情境的要求?誰的問題最具有授受內容的代表性?誰的問題便于理解等等,還需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來理解問題。因此讓學生在小組內,同桌間各抒已見,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心中的疑惑是極其必要的。同時,在合作交流中,讓學生認真傾聽對方的思路和想法,學會比較、分析,通過比較,有所創新。
總之,讓學生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化、隨意性。教師要把握好教學中的每個環節,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進而發展他們的應用意識。
許典山《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