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先斌是在1990年的春天,一年一度的省級廣播電視政府獎在樂山舉辦,我是學會秘書處工作人員,先斌是以樂山市中區廣播電視局記者的身份列席觀摩。在我的記憶中,先斌是當時樂山地區最勤奮的記者之一,采寫的新聞稿件多次在省市節目評選中獲獎。后來,他奉調去了樂山市中區和沙灣區黨政部門工作,一晃20多年過去了。
2011年11月,先斌就任樂山市廣播電視臺臺長,很快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一年后,當時的《西部廣播影視學刊》編發刊載了一組樂山廣播電視臺創新經驗的文章,交流、分享他們的改革發展成果,其中先斌撰寫的《創新,打開發展之門的金鑰匙》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9月1日,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與樂山廣播電視臺在樂山聯合舉辦了民生新聞節目研討及培訓會,本刊記者利用會議間隙斷斷續續幾次采訪了先斌臺長,常常是瞄準一個空閑聊一個話題,之后又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加強聯系,略加整理形成了這篇專訪。
記者:在當下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您認為城市電視臺的發展戰略和重點主要是什么?
先斌:中央、省、市都在政策、資金上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具體支持。因此文化產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期,在歷史機遇面前,廣播電視媒體人要擔當先行者,成為開路先鋒,在思想上、舉措上、行動上做好準備。具體到我們樂山臺,就是要按照“轉型升級 美麗發展”的總體要求,圍繞“以創新的合拍宣傳興臺;以多元的主動經營強臺;以高新的事業建設固臺”的發展戰略,集中力量打造傳媒品牌。而城市電視臺的產業要發展,找準方向尤為重要,方向對了,就可以趟出新路,鳳凰涅槃,反之則是難以守住陣地。因此,我們要結合廣播電視的特點和產業發展的規律,思考我們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該做什么。
記者:那么,具體來講城市電視臺應怎樣把握好發展方向和運行規律呢?
先斌: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從大的趨勢看,社會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但從局部市場競爭的角度講,獨具優勢的城市電視臺仍然有較大的生存空間,結合我們多年來的改革探索和實踐,我認為首先要更新辦臺理念,堅持做城市主流、地方權威、民生觀察,在深度、厚度和思想性上不斷追求自己的辦臺特色,切實做深做透做大做強本地新聞。要把自身作為市場主體,并遵循“一元體制”下的“雙軌運行”,即確立黨委統一領導,宣傳和經營、事業和企業有機統一平穩運行。以宣傳為主的事業部分要按照媒體的政治屬性要求,圍繞中心工作,針對受眾,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掌握宣傳主動權;以經營為主的企業部分,要按照企業的經濟屬性運作,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遵守市場經濟規則,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
此外,城市臺的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是人。當下能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人才太少。在現在媒體競爭激烈的大變革中,媒體從業者要從傳統的單一的新聞思維里走出來,從新聞思維到信息思維,到服務思維,要關注互聯網,并理解一些全新的邏輯和想法,加速轉型,建立一種更開放的學習心態。
記者:當前,廣告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單一的創收模式已不能滿足城市電視臺的發展需求。現在區域電視媒體都在探索符合實際的、有利于生存發展的營利模式,能否簡要談談樂山電視臺在這方面的經驗?
先斌:城市臺的發展既有來自外部大環境的要求,也有自身發展轉型的需求,城市臺由于受資金、技術、人才所限,必須集中優勢資源投入到相對熟悉,有優勢,有能力做好的事情上,而不是貪大求全,我們按照“穩固基本盤,抓住過路盤,挖掘增量盤”的理念,對客戶、行業進行認真梳理,在鞏固老客戶的基礎上,下大力氣深挖新客戶,做好主動營銷和服務工作,在經營上打破傳統的單一的經營模式,將傳統的廣告經營與新媒體的微信推送、客戶端等做好捆綁式、綜合式營銷。因此,除了傳統的廣告業務外,還開發了以下幾個領域。
一是挖掘潛力,實現經營全覆蓋。活動搭臺,實現經營線上線下齊發力,形成節目和品牌的產業鏈模式。如舉辦的“哈爾濱啤酒歡樂匯”活動,不但在活動期間得到了品牌企業的冠名贊助,在活動結束后,還實現了持續的增量投放;舉辦“接地氣”的“樂山貳柒拾超級聯賽”,針對活動本身及客戶需求,開辟區縣海選賽區,聚人氣、造聲勢,經營效果良好。又如我們將欄目活動化,活動欄目化,利用品牌欄目《新聞天天報》舉辦“醉美樂山—手機拍客大賽”, 展播反映真善美的視頻短片和照片。活動,既提升了欄目收視率,更受到多方歡迎和好評。
二是打造多元經營平臺。城市電視臺作為宣傳平臺,具有豐富的運行經驗,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介入相關行業,打造品牌平臺、活動平臺、項目平臺,實現多元化的投資來源、創收渠道等產業化發展平臺。例如,策劃“‘樂山市民喜愛的農產品’暨‘具有影響力的農業企業’大型電視評選活動”,既得到了農業企業客戶的積極響應,推廣了樂山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又彌補了農業企業在我臺廣告投放的不足。除此以外,我們還通過開發形象代言人廣告、實行品牌產品代理等多種模式,基本實現了廣告經營的行業全覆蓋。
樂山是一座旅游城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我臺通過制作形象宣傳片、專題景區推薦等方式與全市各區市縣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重點宣傳各地旅游資源,為我臺廣告經營開辟了一條新路。這些跨界跨行的經營方式,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記者:這幾年樂山電視臺的欄目和節目屢屢在全國、全省奪得殊榮,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請談談你們是怎樣運用區域電視媒體優勢獲得佳績的。
先斌:城市電視臺最大的優勢就是其所具有的主流媒體的資源優勢即公信力和權威性,且做內容是其看家本領,還有長期積累的市場占有率和各種社會資源,整合利用好這些市場要素,做到人才共有、內容共享、渠道共占、用戶共用,既能實現影響力的相互疊加,又可以形成產業能力的放大,這是城市媒體現實、明智的選擇和做法,我們也正在這樣做。
“每個時段有期待,每個頻道都精彩。”這句話是樂山臺全體職工的“口頭禪”,更是大家制作節目共同努力的方向。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一大批欄目紛紛亮相熒屏,并迅速成為電視觀眾的“寵兒”。以《樂山新聞聯播》、《新聞天天報》、《話說樂山·故事匯》等欄目為代表的新聞綜合頻道主打時政、民生新聞咨詢;以《非常沖殼子》、《七彩城鄉》、《歡樂鄉村行》等欄目為代表的公共·新農村頻道將“三農”節目做得“農味”十足,該頻道還被授予“全國優秀對農頻道”。除此以外,以全面反映樂山小涼山彝區綜合扶貧開發的雜志型欄目《走進小涼山,感受一越千年》,成為樂山數十萬彝族同胞最喜歡的節目。廣播《陽光熱線》、《嘉州龍門陣》、《沖關大考場》、《大眼睛看交通》、《食全食美》等欄目因其定位準確、內容豐富“俘獲”了樂山幾十萬司機朋友的心,成為樂山臺最忠實的聽眾。目前我臺擁有廣播電視欄目共計40個,日均播出時長近31個小時。
記者:媒體融合是方向,而區域電視的傳播環境又千差萬別。城市電視臺怎樣從實際出發才能做到與新媒體優勢互補,趟出一條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發展路徑,請談談你們的認識和運作方式。
先斌:客觀上新媒體的崛起對主流媒體生態產生較大影響,從市場角度、受眾分布、廣告市場份額來看,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我認為,機遇是做電視可以互聯網化、新媒體化,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增強傳播力,做大做強,而挑戰是如果我們不順應這個時代潮流,與新媒體做好融合、連接,就會被新媒體搶走市場份額,甚至被擠垮,在這個關鍵時刻,有必要按照媒體融合的發展思路,尋找城市廣播電視的最佳突圍路徑。
近年來,我臺特別注重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通過發展新媒體打造多元的宣傳和經營平臺。從只重視內容為王和單一的傳播渠道,向多元渠道開發,開發適合傳統媒體的新媒體產品,比如,我臺的“兩微一端”,有自己強大的微博微信平臺、移動客戶端、TV搖搖樂,實現“雙屏”互動。現在的發展趨勢是受眾除了收看舒適度高的電視大屏幕外,幾乎人人都有一臺手機小屏幕,看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我們必須順應人們的生活習慣,并盡力為他們做服務,在我們的新媒體平臺上,有富有特色的、用戶體驗至上的、瞄準本地用戶需求的生活服務等應用,如交通咨詢、購物引導、美食大餐、教育培訓等等,還在微信上定時推送用戶喜愛的音頻視頻等服務,把從固定的看墻上電視的觀眾,轉變為既看電視也看手機上的受眾。我們的TV搖搖樂,截止到本月中旬,該項目已注冊8萬人,下載達15萬人次,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更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全新的經營平臺,在實現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廣播電視還擁有強大的音頻視頻節目源和直播優勢,將這些優勢與新媒體進行嫁接,這樣的產品才會受到歡迎,并得以推廣,才能讓更多的觀眾成為我臺新媒體的用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并不是將本臺現在播出的這些新聞、節目等產品形態平移到網絡上去,而應該是以用戶為中心,用優質產品滿足用戶的資訊需求、社交需求、娛樂需求和實用需求。
此外,主流媒體辦新媒體,最關鍵的是解決好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一是領導人,要明白媒體的發展規律,懂得新媒體,重視新媒體,有互聯網思維。要懂得管理,知道如何建立適應新媒體發展的體制機制;二是采編人才,要提供條件讓現有的編輯記者轉變為全媒體編輯記者,成為多面手,既在技能上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觀念上有所更新;三是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為此,我臺專門成了新媒體中心,負責全臺的新媒體運營和全臺“兩微一端”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