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作為最能體現電視優勢的一種傳播方式,已經被作為提高收視的利器。但在歷次直播中,我們往往重視的是直播的現場和過程,而忽略編排在直播中的作用,一些直播如轉播國家或省級兩會,由于直播現場時長的不確定性,編排往往空出大量剩余段位。當直播結束后,大量剩余段位如何重新編排,廣告損失如何彌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既有客觀條件的制約,也有主觀認識上的偏差。
1 直播準備存在差異
直播是電視節目的后期合成、播出同時進行的播出方式。它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它易于產生伴生風險。因為直播沒有或幾乎沒有編輯的余地,能加以控制的機會也是有限的,這就要求參與直播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通力合作,提前制定詳盡的播出方案及應變計劃,充分做好直播前的準備工作。確保節目的精準化、完整化播出。如果缺少充分準備、統籌安排,把問題拖到現場去解決,像50分鐘、60分鐘、90分鐘這樣隨意更改播出時間,只會增加播出風險,甚至引起播出事故。
隨著直播技術的廣泛應用,電視直播涉及的題材越來越多,參與的部門也越來越多,從體育競賽報道、文藝節目匯演到重大會議的報道等,很多時候我們都要與相關單位部門溝通協作,才能順利完成直播。特別是電視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更需要做好事先編排工作。每年對省兩會的直播都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省相關部門都會提前拿出會議議程和新聞通稿。對兩會的直播時間應當是可以預知的,這需要欄目組事先做好與省人大、省政協大會新聞辦的溝通工作,全面了解會議議程,準確把握會議時間,并形成播出報告,請總編室協調編排事宜。省兩會的直播對頻道來說不是第一次,應該是駕輕就熟,對歷屆會議的直播應當有記錄有總結,即便因為某種原因無法得到本屆會議時間,也應當參考歷屆會議直播時長,確定相對準確的時間,而不應隨意估計,導致頻道資源和廣告的浪費。標準化、規范化是直播的最基本要求,只有首先做到了直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才能為節目編排提供準確、有效的依據。
在做好對外溝通的同時,也要做好臺內的協調工作。對于電視臺承辦的各類大型直播活動,承辦單位在直播前要召開相關部門(頻道)協調會,相關部門包括編委辦、播出部、技管部、制作部、地球站、后勤中心,協調會需落實明確各相關部門責任。協調會是直播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2 編排準備存在差異
節目編排不僅是對節目做簡單的排列組合,而是對現有節目源進行科學、系統、合理、有序排列,適應觀眾收視習慣,追求整體收視效果。當直播節目時間無法給出準確預期時,編排人員需要提前做好播出預案,提前上載好備播節目,而不應在直播中臨時決定填充的節目內容。因為電視傳播呈線性傳播,而且不可逆轉,電視節目的編排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收視率和收視習慣及廣告。對節目進行合理有序、科學規范的編排,能培養觀眾良好的收視習慣和收視慣性,提高收視率。同樣,隨意變化的節目編排,也一樣會丟失觀眾甚至影響到頻道形象。在直播時間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如何把損失降到最低,是編排人員應當考慮的問題。
3 責任劃分不明確
面對空余的大段播出時間,損失的不僅僅是收視率、廣告收入,更是頻道的品牌、媒體的形象。因此,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問責制度,把責任細化到每一個直播崗位上,使每一位同仁都帶著壓力、擔著責任從事直播活動。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失誤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直播中出現的所有問題,主要是因為直播準備工作不到位、編排不合理、責任不明確。為此,提出以下應對措施。
首先,要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針對廣電總局指令性直播、臺承辦的各類大型直播活動及新聞、證券、體育、購物等欄目的日常直播的操作流程,做了具體的規范和要求。明確總編室、播出頻道、技術部、播出部在不同直播活動中的責任和操作規程,各部門、各頻道在直播活動中加以認真貫徹落實。
其次,把前期對外溝通、對內協調等各項準備工作落實到位。電視直播是系統工程,是多部門、多崗位協同的產物。要做好直播活動,必須在節目內容上加強策劃,統籌考慮畫面銜接、節目編排,保持節目的完整性,彰顯頻道節目的特色化;必須在內外協作上加強配合,對內需要節目管理部門、制作部門、技術部門及廣告部門相互協調,全力配合。對外需要節目組提前與服務對象、活動場所進行統籌安排,確定具體直播事宜。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有可能影響直播的順利進行。
最后,把直播標準化、規范化、精品化理念落實到位。直播的標準化、規范化是電視直播的基本要求,精品化是我們不懈的追求。電視直播的順暢、編排的巧妙合理,體現的不僅是一個電視群體的業務水準,更是一種對觀眾的誠信、對經營的保障、對品牌形象的樹立。如果每一次直播都倉促上陣、空余大段時間、在直播現場隨機填充節目,將會帶來觀眾的流失、廣告收入的減少、頻道形象受損,勢必如同多米諾現象。
在電視競爭日益激烈,收視率錙銖必較的今天,時間的浪費、廣告的浪費以及這種大而化之的態度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必須盡快加以改進,使電視直播真正成為電視宣傳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