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音樂選秀類節目異軍突起,從2012年的《中國好聲音》引發收視熱潮,到如今各類音樂選秀類節目層出不窮。隨著對電視節目敘事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電視節目的敘事學探討也逐漸成熟,電視與敘事的關系更加密切,電視已經成為最佳的敘事媒介之一。本文試從敘事主體、敘事框架、敘事模式三方面對音樂選秀節目的敘事策略進行探討。
1 敘事主體——參與者
敘述是對敘事的一種講述。在音樂選秀類節目中,敘事故事的主體有選手、評委和主持人,這些都是節目的參與者。在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中,節目是由主持人、評委和選手串聯起來的。
1.1 節目主持人
在音樂選秀類節目中,主持人起到了把節目串聯起來的作用,音樂選秀類節目的重點表現對象是選手和導師。主持人在節目中主要把各個板塊銜接起來。在選擇主持人的時候,應注意主持人風格與欄目定位相符合。《中國好聲音》的主持華少,被譽為“中國好舌頭”。主持人應具備救場的能力,當遇到突發問題時能夠很冷靜地處理。這是音樂選秀類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重要因素。
1.2 節目選手
選手是音樂選秀節目中的故事主體,他們都是真實的而非扮演的角色,這些來自于觀眾身邊的普通人成了節目敘事的主體人物,他們與普通人一樣,熱愛音樂,并想有一個舞臺成就他們的音樂夢。每一個選手都是有故事的,通過選手們講述故事,來吸引觀眾們的注意力,在音樂選秀節目中,選手作為節目表現的主體,在節目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選手作為節目敘事的主體,必須經過精心挑選,盡量滿足觀眾的要求。
1.3 節目評委
在音樂選秀類節目中,評委不僅僅是選手比賽成績的仲裁者,還在節目的敘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樂選秀類節目中,評委比較具有權威性,主要是來自音樂方面的專業人士,《中國好聲音》中導師劉歡、那英就是音樂界的“天王”和“天后”。在最初的節目中,評委只是一個打分者,是一個標準的裁判者,而現在的節目中,評委與選手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 敘事框架——淘汰與選拔機制
所謂敘事框架,就是從我們所能掌握的那些信息中選取和構建出具有一定意義的整體。在音樂選秀節目中,能將評委、選手、觀眾聯系起來的框架就是淘汰與選拔的規則。它一方面是選手必須遵循的規則,另一方面又是將評委和選手連接起來的紐帶。節目的正常進行必須要按照規則進行。
2.1 選拔機制
在節目中,淘汰與選拔機制是節目的內在屬性,是節目的核心。在一定范圍內,節目按照規則進行。從選手報名開始,淘汰與選拔就開始制約著他們,并形成一定的敘事框架。淘汰與選拔機制決定了選手的去留,推動節目的敘事。節目從一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好聲音,然后通過選拔,逐步淘汰選手,最終到達舞臺上的只有那些有故事性的,真正熱愛音樂的人。
2.2 淘汰機制
在節目策劃之初,節目組會設計規劃,首先觀眾會喜歡什么樣的節目,其次觀眾會喜歡什么樣的規則。節目的主題是什么,節目的受眾是哪些人等。
3 敘事模式——真實與虛構相結合
經典敘事學認為,故事是由一系列具有因果邏輯關系或時間順序的事件組織而成的。敘事是對序列事件的再現,“故事”是讀者從時間組成的“情節”中發現的信息構建。音樂選秀節目是真人秀節目的一種,從敘事上看,這類節目采用了真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模式,打破了“真實故事”與“虛擬故事”的界限。在節目形態上,它制定規則,把選手束縛起來,這是虛擬性的表現。節目沒有劇本不需要排練,這是節目真實性的表現。
3.1 節目的虛構性
規則是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核心元素,節目的設置與進程都是由規則來決定的,各個環節都是圍繞著規則來進行的。節目的規則不只是節目的框架,節目中每個環節的設置,選手能否晉級的評判標準等都是節目的規則。每個節目都有自己的獨特規則,為節目設置了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又使節目并不是完全真實的,故規則導致了節目存在虛構成分。
3.2 節目的真實性
盡管節目有虛構性,但音樂選秀類節目還是相對真實的。人物是節目敘述的主體,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了觀眾和導師在舞臺上的表現。在節目中表現的都是真實的一面,他們要體現自己的個性,要“本色出演”。
4 結語
隨著對敘事學角度的深層挖掘,電視節目敘事日益受到業界的廣泛重視,將敘事理論應用于電視節目的研究也屢見不鮮,鑒于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收視效應,本文從敘事主體、敘事框架、敘事模式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從敘事學角度了解了音樂選秀類節目,同時也為其他節目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