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畫面加解說、訪談加解說、客觀紀錄是紀錄片的3種經典敘事方式。新媒體技術語境之下,自媒體打破了傳統傳播平臺的壟斷性,同時,新媒體傳播中碎片化、去中心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諸多特征也構成了后現代主義的文化語境,這些都在影響著紀錄片敘事方式的演變。
1 新媒體促發了微紀錄片的出現
新的技術語境加速了影像傳播的速度,微紀錄片正是適應了更短小精悍、更快捷傳播的需求。同時,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為眾多的創作者提供了紀錄片創作的教程和工具,眾多創作者借助新的技術手段更方便地進行紀錄片的創作和加工。拍攝設備的大眾化和簡便化以及后期制作軟件的日益“傻瓜化”打破了影像創作的技術壁壘,人人都可以成為影像創作者。得益于新的技術背景,影像創作和傳播都更加大眾化、私人化和自主性,也正是這樣的新媒體技術為微紀錄片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可能。
新媒體的發展伴隨著新的文化語境,新媒體的發展同時也塑造著新的文化語境。一方面新媒體讓交流和傳播變得更加自由和民主,另一方面,新媒體傳播中碎片化、去中心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諸多特征也構成了后現代主義的文化語境。微紀錄片基于新媒體而存在,新媒體的后現代主義精神氣質也深深影響著紀錄片的創作,微紀錄片的內容和形式、題材及創作手法都深受其影響。
2 新媒體影響著紀錄片敘事題材的選擇
與故事片一樣,紀錄片也是屬于影視制作當中的一種類別,倘若將故事片比作小說,則紀錄片就可以稱之為報告文學了。紀錄片以現實生活的題材作為講述內容,在進行制作的時候不必對所講述的內容做過度的渲染,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常常因為其敘事題材的選擇得當和敘事方式的有效利用。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社會的交流和傳播可以在更廣的范圍、更短的時間和更寬廣的維度展開。依托于新媒體技術,自主性和互動性更強的傳播平臺和自媒體蓬勃發展,視頻網站、BBS、APP、電子雜志、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為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渠道。在此背景下,更多獨立創作者和更多私人化的選題開始涌現,對傳統媒體來說不重要的、邊緣的、過于個人化的一些紀錄片選題大量出現在自媒體領域。可以說,新媒體讓紀錄片的敘事題材更加多元化和個人化。
3 畫面加解說的敘事方式重獲新生
紀錄片這樣的敘事方式曾經在國內占據主導地位。在進行創作時,多是先確定紀錄片所要講述的主題,其后創作工作者再根據主題加以文字說明并上報領導審核。經審核批準后可以開始進行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在對紀錄片進行后期制作時,根據所寫的文稿進行配音,再依據配音來進行畫面的編輯。此類方式有兩個弊端,一是過于重視文稿的作用,整個紀錄片通過較多的解說詞將內容加以解釋。發展到后期,基本上演變成了圖文說解的形式,過分追求解說與音樂元素,對于能夠支撐片子的圖像與別的因素沒有投入關注,造成做出來的紀錄片失去了原來功能,而只是成了向觀眾進行說教的工具。二是就創作理念來說,紀錄片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充滿了說教意味,而不是結合主題進行實事求是的傳播。過分追求共性而忽視了片子本身的個性,使紀錄片的內容過于統一,主題也較為單一,最終導致紀錄片的內容過于泛泛,失去了可觀賞性。
然而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制作周期的縮短和傳播速度的加快,畫面加解說以其制作周期短,傳播信息量大的優勢再次獲得青睞。《舌尖上的中國》等一大批優秀紀錄片都主要采用了這樣的敘事方式,在經歷過猛烈的批判后,在新媒體時代和商業紀錄片不斷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重新認識此種敘事方式的優勢。同時,“畫面加解說”也不斷通過更多的融合同期聲和采訪等要素讓敘事更加生動。
4 訪談加解說的敘事方式成為主流
訪談在敘事中的運用,使單純解說的比重下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紀錄片的客觀性。此外,此類敘事方式,能夠使觀看者更多的了解過去以及未來,增強了紀錄片的渲染力。觀眾的需求可以在觀看過程中得到滿足,而且采訪與解說2種方式交叉,使片子更有節奏韻律。這種形式當中的采訪也可以是發生在采訪人員與被采訪對象之間的言語溝通,把被采訪對象所講述的內容合理安排在紀錄片當中。有些紀錄片將采訪的元素加強,幾乎通篇使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因而采訪就相當于紀錄片的敘事元素。如紀錄片《忠貞》,該片當中將采訪貫穿始終,講述志愿者從被俘虜到受迫害,再到最后歸國的經歷。由于沒有過去的影像資料,并且講述的內容又發生在以前,因而只能利用采訪作為片子的敘事工具。而有些紀錄片為了彌補畫面加解說這種方式的不足,將內容元素與采訪相結合來完成紀錄片的敘事功能。如《廣東行》的第一集《開放市場》,片子當中為了使所講述的內容突出,因而采用了大量的聲音采訪。有些片子沒有過多使用采訪作為主元素,而是讓它承擔部分敘事作用。
在新媒體時代,訪談加解說的敘事方式成為電視紀錄片、電視紀實類節目的主流敘事模式,這既是基于制作周期和制作成本的考慮,也有新媒體時代傳播特點的需求。
5 客觀紀錄的敘事方式更加深入
客觀紀錄的敘事方式重視紀錄片的客觀性與真實性,不贊成主觀因素的過多介入,反對過多地對紀錄片內容進行解說,從而保留紀錄片的原生態。這就要求紀錄片的創作工作者能夠將自己融入到被采訪對象的實際生活當中,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他們的思想與生活,并且將精華提取出來形成自己的題材。相對于故事片而言,紀錄片的取材內容是真實的,它反映了被拍攝對象的生活,不存在虛構。因此,倘若創作人員沒有進行細膩深度的探索,就很難制作出優良的作品,此類敘事方式應該是將主客觀進行了完美融合所表現出來的敘事方式。此類敘事方法對創作人員要求較高,不僅應該具備技巧性的采訪手段,還要具備較深厚的采訪功底。進入正式拍攝環節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創作者的聲音和影像介入。后期制作編輯時,以故事型內容展開講述,運用同期聲來取代解說。創作理念多從細微處著手,強調故事的個性化與人的差異性,主張故事情節化,這樣片子就具備了較強的觀賞性,以便吸引更多的觀看者。
盡管此種敘事方式的創作成本較高,但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創作渠道的多元化和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仍然有一大批獨立紀錄片人傾心于此種方式進行創作。并且在新媒體更加多元和自由的語境下,客觀紀錄的敘事方式一改過去僅僅記錄的通病,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命運的觸及更加深入和大膽。
新媒體語境之下,傳播學五要素的變革對紀錄片創作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從類型到選題,從敘事到傳播,紀錄片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其中敘事方式的變化除了新媒體的影響,也常常受制于成本的考慮。2015年8月,獨立紀錄片人李斌在微博上為自己的新片《瘋人院》發起了一次眾籌,短短幾天便超額完成了2萬元的目標。新媒體正在為紀錄片創作提供著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