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筆者30多年的媒體從業及采訪經驗著手,淺談縣區電視臺在新聞報道中如何利用小平臺發揮大作用,做一些思考。
電視新聞是縣區級電視臺重要的自辦節目,它主要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服務。縣區電視臺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社會上有一種偏見,認為縣區級電視臺制作的新聞節目質量不高,沒有看頭。筆者認為,縣區級電視臺作為我國最基層的新聞媒體,其傳播平臺雖然很小,卻能發揮大作用。
1 縣區電視臺的從業人員狀況
縣區電視臺是我國地處最基層的電視媒體,同上級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相比,縣區臺從業者的社會地位一直不被大家所重視。縣區電視臺吸引力小,從業人員的素質差異大,學歷高的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到區縣工作,因此縣區臺的從業人員構成大都是 “半路出家”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科班”出生的專業人才不多,當然也有不少通過單位送出去培訓、進修回來的。這些人員新聞知識比較匱乏,再加上當地政府對電視臺的投入不足,導致縣區記者在崗位上不能安心工作。
2 制約縣區電視臺新聞報道出彩的原因
一是會議新聞多,新聞報道模式化。縣區電視臺主要是圍繞縣區縣委和政府的會議作新聞報道。社會新聞和民生新聞很少看得到,老百姓從各種會議報道中根本得不到有價值的信息。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模式化的新聞報道多,高質量、有水平的新聞稿件比較少。比如說,會議報道模式總是“某某領導在講話中說”,報道農業方面的稿件也往往都是“春耕”“秋播”等一些老的套路,這些新聞報道出去,只能讓干部群眾收看后很不滿意,年年歲歲都一樣,根本就沒有一點新意,何來好的反響。
二是縣區電視新聞采訪大都是由一人來完成。一條新聞報道往往是自己單獨采訪、拍攝素材、自己寫新聞稿件,然后交給編輯進行組稿。甚至有的時候,編采播都是由一人來完成的。
3 縣區電視臺如何創新
要改變縣區電視臺會議新聞多、模式化新聞多和一人完成采訪任務的現狀,那就要在工作中結合自身特點不斷創新。
第一,縣區電視臺記者地處新聞媒體的基層,在日常采訪活動中,他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土生土長,對當地了解的比較深。他們隨時隨地都能深入政府部門、農村、廠礦、社區采訪。筆者所在的電視臺,近年來組建了全區通訊員隊伍。這支隊伍算不上多龐大,但是它覆蓋全區政府部門、鎮辦、村組,可以說處處都有電視臺的通訊員,他們及時向電視臺傳遞來自基層的各種信息和發生的事情,便于記者及時掌握基層的采訪線索,并做及時報道。
第二,縣區電視臺記者首先要用準手中的攝像機,將鏡頭面向基層群眾。縣區電視臺的受眾對象主要是區縣內的干部群眾,他們才應是縣區電視新聞的“主角”。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他們要用自己的筆、話筒鏡頭記錄事實,雕刻歷史。記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感、責任心和對工作的熱情。記者只有多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從群眾的角度發現新聞線索,審視社會。因此,記者要嚴格遵循“三貼近”的原則,深入群眾,了解生活,在基層才能發現鮮活的人和事。
第三,會議報道不但要創新,而且要突出重點。筆者所在的電視臺每年召開的大型會議很多。筆者認為,各類會議雖然很多,但記者也不要嫌煩,因為在不同的會議上,大家可以了解很多信息,會議是一個地方很重要的“新聞資源庫”,它能為電視新聞記者提供要報道的選題,記者可以從這里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會后可以做深度報道。
第四,電視新聞解說詞盡量做到口語化。電視媒體同平面媒體有相同之處,但是也有不同之處。電視新聞稿件首先要做到口語化,不需要過多的書面語。同時,巧妙地運用了采訪者的“同期聲”。一段好的“同期聲”不僅會讓一條新聞報道更加完整,還會使新聞報道更鮮活,更吸引觀眾“眼球”。
4 充分利用媒體平臺,擴大宣傳效果
4.1 作為區縣電視臺,這個平臺限制了新聞報道的覆蓋面。近年來,筆者所在的電視臺不滿足現狀,及時與市級新聞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市電視臺區縣記者站。通過市電視臺這個大平臺,讓區縣臺記者在大平臺施展才華。上級媒體也經常開展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區縣臺記者的綜合素質。
4.2 區縣電視臺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記者隊伍不斷壯大。筆者所在的電視臺由原來的3名記者,發展到現在的13名。區縣電視臺這個小小的平臺好新聞接連不斷,本臺記者采寫的30多條新聞稿件榮獲“銅川新聞獎”。新聞作品消息《紅土地涌現田保姆》、新聞評論《不要讓農民再唱信天游》等作品分別榮獲“陜西新聞獎”。
5 結語
總之,區縣電視臺一定要立足當地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彰顯本土特色,做小平臺該做的事情,不斷增強競爭力。鼓勵新聞工作者充分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要用正確的思想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走出機關,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多采寫催人奮進、令人鼓舞的好作品,使新聞報道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