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數字電視迅速推廣,當今電視媒體可謂頻道林立、欄目眾多,競爭空前激烈。縣級電視臺作為媒體鏈中的底端,普遍存在人、財、物欠缺,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小,節目收視率低等問題,但縣級電視臺也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和優勢,其最大的優勢就是離我國人口中80%的農村受眾更近。本文結合漳浦縣廣播電視臺如何做活對農節目,探討辦好縣級廣播電視的路徑。
目前,漳浦廣播電視臺自辦有《漳浦新聞》《傳真干線》等欄目,傳播能力有限,傳播空間較小,整體上,節目無論從畫面質量還是內容上都有很多不足。筆者認為,縣級廣播電視臺如果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據農民朋友的所想、所需、所求,辦好節目,做活節目,使節目“農味”十足,將會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幾年來的實踐,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增強“農味”提高節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做法。
1 增加信息量
新聞媒介要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己任。縣級廣播電視臺主要面對廣大的農村受眾,必然要重點關注“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民群眾關心的農業種植、養殖等科技知識以及國家對農政策和相關市場環境,農民群眾需要依靠這些信息指導生產,有效規避各種風險,提高經濟效益。這些都對縣級廣播電視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擴展空間。
2015年以來,漳浦臺《漳浦新聞》“全國各大農貿市場大蔥價格行情通報”,就是通過不斷滾動播出全國各地大蔥價格行情,使農民始終掌握著有效的信息,從而及時調整營銷策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每年的春耕,種子、農藥、化肥供需量較大,價格和品質是農民最為關心的。電視臺就通過發布“供銷社信息”,向農民朋友提供最新農業資訊。平時,還有針對性地邀請農技人員作客直播間,或一起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朋友面對面、零距離,講解防病除害新方法,介紹推廣種養新技術,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此外,漳浦臺還在《漳浦新聞》中,及時播出各種與“三農”有關的信息,加大信息量。有關服務“三務”的信息在整個《漳浦新聞》占到新聞總量的35%以上。幾年來,漳浦臺所播的“金浦農家”“金浦故事”“天南地北漳浦人”等廣播電視節目,不僅信息量大,且內容適用,指導性強,深受農村群眾的歡迎,節目收視率得以不斷提高。
2 關注典型性
典型就是同類事件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個別事件或人物。通過典型性報道,可以給人以啟發、示范和參照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宣傳、帶動和引導作用。許多農民通過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中的種植、養殖技術、信息致富的事例可謂屢見不鮮。縣級臺要緊扣時代脈搏,并從中發現閃光點,使節目更具生命力、影響力和活力。在漳浦,有關“三農”的典型非常多,可宣傳的事例豐富且生動,我們要把握并宣傳好這些典型事例。
與臺灣一衣帶水的漳浦,是著名的臺胞祖籍地。同一條緯線把漳浦同臺灣緊緊維系在一起,彼此相似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臺灣的花卉及水果的生長。近年來,臺灣番石榴、臺灣甜玉米、臺灣蓮霧、臺灣木瓜紛紛落戶漳浦。臺灣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極大地帶動了漳浦現代農業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專業村和種植大戶。漳浦臺利用這些典型,采用專題、新聞,系列、連續報道等形式,大力宣傳臺灣農民在漳浦創業的故事。使全縣農村掀起學習、推廣臺灣農業種養殖經驗的熱潮,有效地推動漳浦農村經濟的發展,使漳浦成為著名的閩臺農業合作示范區。比如,房淑霞原是一名大學講師,她放棄鐵飯碗,來到漳浦當花農,創造了奇跡,成為遠近聞名的新型農民,入選全國“三農”人物50強。漳浦臺抓住這一典型事例,加大宣傳力度,既有她的專訪,又有新聞特寫;既宣傳她的創業精神,又宣揚她誠信經營、科學種養的經驗,讓廣大農民能從她身上學到樂于助人,用知識種田的先進思想和種植技術,起到很好的典型引路的作用。
3 唱響“四季歌”
發展效益農業唱好“四季歌”,除了農民自身要主動積極外,相關部門也要為農民提供種養項目和技術,以及市場推廣方米的支持和服務。這也正是新聞媒體的職責和發揮空間所在。季節性的工作報道,是每個媒體都需要做的。媒體要在周而復始的季節性報道中不斷推陳出新,所推出的節目應在農民易于接受,有利于指導農民在發展生產上下功夫。漳浦縣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較頻繁的地區,夏有臺風、洪水,冬有霜凍。針對季節的不同變化,漳浦縣臺都會及時進行跟蹤報道,特別是一些災情的預警預報。近年來,針對漳浦縣早稻爆發病蟲害,記者總是及時深入一線采訪,邀請農技站站長深入現場講解治理辦法和防治措施。由于發現早,防治及時,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減少了農民的損失。此外,漳浦縣地處“臺風”頻發地帶,每年在臺風逐漸逼近福建時,根據縣氣象臺的信息,漳浦廣播電視臺都要及時啟用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系統,通過預警信號和災害情況滾動字幕,讓全縣人民在第一時間了解災害性天氣的進展情況。
漳浦縣有216公里的海岸線,7個沿海鄉鎮,15個山區鄉鎮,隨著各鄉鎮產業結構的調整,已形成各自的亮點,如沙西鎮的螃蟹、霞美鎮的牡蠣、六鰲鎮的紫菜、官潯鎮的花卉、南浦鄉的竹筍等,每到季節性收獲的時候,漳浦臺在做好種、養殖技術、信息行情宣傳的同時,還積極加大對外、向上宣傳,僅這些特色產品報道每年上省、市電視臺都在百篇以上,不僅讓特色產品亮點更亮,也打出了品牌。從而把“四季歌”真正“唱”到點子上,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4 用心“架金橋”
用心架起和群眾溝通的金橋,這也是縣級臺豐富聲屏、吸引廣大受眾的另一法寶。如每年暑假,本臺推出的“金秋助學”行動,就幫助許多農村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不僅體現新聞“三貼近”原則,做到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如2008年7月,正是漳浦荔枝采摘的季節,可漳浦縣盤陀鎮蒲野村的近50戶果農栽種的200畝荔枝,卻遭遇顆粒無收的尷尬。“盤陀蒲野:200畝荔枝樹顆粒無收,愁!”的新聞在《漳浦新聞》播出后,引起地方政府和農業、工商等部門的高度重視,立即聯合組織進行調查,找出主要原因是:農藥供應商提供的噴灑方法有誤。事后提供農藥及技術的供應商向果農賠償8萬元。類似的當農民朋友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與本臺主動聯系,我們都會派記者深入采訪報道,根據情況督促有關部門解決。
用方言節目架起媒體與群眾溝通的“金橋”。方言節目指各地媒體尤其是地方廣播電視媒體,以所在地區為目標市場,以區域性觀眾為主要受眾定位,以方言這一獨特語言表達形式推出的節目欄目。2004年,漳浦臺在漳州市各縣級臺中,率先推出“本地話漳浦新聞”,此舉受到群眾的喜愛,不僅一些不懂得普通話的老年人開始收看本地節目外,一些外地人也把它當成學習本地話的好欄目。當然,用方言說新聞不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也是節目“農味”化的具體體現。因此,恰當開辦方言電視節目,使其成為本地新聞的一個特色,也能產生出相應的經濟效益。
總之,在當今電視產業化的浪潮中,縣級臺只有做到立足當地,選擇適應觀眾所需的本地信息,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發揮地方優勢,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彩節目,構筑起自身的收視群體,才能得以發展,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