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廣播電視臺是身處最基層的主流傳統媒體,是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的喉舌,也是對輿論引導的重要載體,既要做好宣傳工作,還要做好自辦節目,為廣大受眾服務。筆者認為縣級廣播電視臺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做電視節目。
1 突出主線
縣級廣播電視臺是當地黨委政府傳達政令的主渠道,是先進的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傳播陣地,是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農民是縣級廣播電視臺的主要受眾,所以縣級廣播電視做節目的主線應該是服務“三農”。重點在于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例如,河南省信陽市淮濱電視臺節目《淮鄉農韻》,主要就是傳播先進的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的科學意識,并將致富信息傳播給農民,更加接近農民的生活,符合“三農”,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是該臺較為成功的一檔節目。
2 實現兩個目標
縣級廣播電視臺在擔負正確輿論導向的同時還要統籌經濟創收。因為許多縣級臺存在人員嚴重超編,政府事業財政又不能實現全供的實際,因此,以“新聞立臺,欄目活臺,廣告養臺”為理念,對縣級廣播電視節目實現多樣化,豐富其內容,對實現收入增加有很大的作用。為此,縣級廣播電視臺就要在完成政治目標和經濟目標上付出更大的努力。在完成政治目標中,淮濱廣播電視臺的主要做法是精心辦好新聞欄目。
2015年,淮濱廣播電視臺改版,首先是全面改版《淮濱新聞》欄目,改變以前那種單調的內容,增加信息量,合理確定時長,增加板塊節目,主要有以下幾個板塊:《時政要聞》,主要報道縣級領導的重要活動和工作;《行業簡訊》,報道全縣的各種動態消息;《媒體關注》,編發觀眾關注的全國各媒體報道的政治、經濟、科技、衛生、文化、社會和體育等新聞信息;《百姓話題》,以平民的視角報道民生新聞;《厚重淮濱》,采編報道淮濱本土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掌故;《氣象動態》,報道本地近期的氣象信息等。板塊間的銜接是通過片花加以轉換。如此,《淮濱新聞》主題突出,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時長固定,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在完成經濟目標任務方面,淮濱廣播電視臺主要側重于做好廣告文藝的策劃,并對其進行包裝,在實現經濟收入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對其他的欄目也做相應的調整與改進。
第一,農業類欄目《淮鄉農韻》,與農業、科技、畜牧、水利等部門聯合,以服務“三農”為主題,報道交流鄉村建設發展中的經驗,傳遞農、林、牧、副、漁科技和致富信息。
第二,保健類欄目《衣食住行》,依托醫療、衛生、環保、安監和餐飲等部門和行業,介紹保健、養生、疾病防治知識,推廣大眾保健操、大眾健身舞,倡導時尚的飲食文化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貼近觀眾的日常生活,導入文明、安全、環保的新理念。
第三,欣賞類欄目《聆聽經典》,聯手學校、書店、圖書館、縣內知名人士和北京音樂素材創作網,選播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名著、詩、詞、歌、賦、曲以及書法、繪畫作品,對名人、名舞、名歌進行介紹,使觀眾能夠對經典的戲曲和歌舞進行欣賞,實現寓教于樂,使觀眾在娛樂的同時能夠提高其文明素質。
第四,趣聞類欄目《奇聞軼事》,利用網絡優勢和報刊資源,介紹天下奇聞軼事,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
第五,教育類欄目《少兒名師》,與教育部門聯合,特邀請小學優秀教師對語文、數學、音樂、美術試題進行講解,每期一門一題。并將此欄目特別固定在周六上午9點播出,便于家長和孩子收視。
上述所講的欄目制作比較簡便,有很強的實用性,并得到良好的社會反響,收入也增加,促進縣級電視臺經濟目標的實現。
3 實現“三個互動”
廣播電視是一種現代化的媒體方式,縣級廣播電視要想將效率提高,就必須努力達到“三個互動”。
第一,與政府互動??h級廣播電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將縣委和縣政府的工作部署和重點工作進行報道,其中心工作就是服務好黨和政府,所以,要主動與縣委、縣政府溝通互動,集中主要力量促進縣委、縣政府將國家和黨的方針貫徹實施,積極與縣委、縣政府配合,促進經濟的發展,使民生得到改善,促進社會和諧,并由此征得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做好廣播電視宣傳工作。
第二,與同行互動。從事廣播電視的工作人員必須敬業愛崗,以從事這項工作為榮耀,并不斷努力學習,提升業務能力,這就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特別是業務骨干要比別人更具有吃苦耐勞、勤奮學習的精神。為鼓勵業務人員鉆研業務,提高水平,淮濱廣播電視臺適時建立了“同行業對外交流機制”和“全縣業余新聞愛好者聯絡機制”。與兄弟縣經常進行業務方面的交流,組織相關新聞愛好者開展集體采風活動,加強交流,促進其業務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與群眾互動。從事新聞的工作人員,對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三貼近”,即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只有做好“三貼近”,才可以保障寫出來的稿件符合實際。如《淮濱新聞》的一項子欄目《百姓話題》,主要就是報道與民生相關的新聞,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氣象動態》子欄目看起來內容單調,各上級臺也有氣象方面的權威發布,但是其是屬于基層的電視臺,對其子欄目進行定位主要以農村為主,為農村生產服務,不定期地進行編播,與農民群眾十分貼近,使媒體與群眾的交流得到加強,得到很多觀眾的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