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羅焱,江蘇省徐州市高級中學北校區,高級教師。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新課堂改革要求。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它的特點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當前建構新型教學模式,在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葉圣陶先生說:逐字逐句的機械講解是教學生們什么都依靠老師,自己不用花一點心思,所以要不得。呂叔湘先生語: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們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最寶貴的禮物。為了孩子的未來,新課堂改革勢在必行。
團體列名法是在頭腦風暴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研討問題的方法。國家行政學院在融合多種工具方法基礎上,將團體列名法應用于互動教學。它不是由教師將已有的知識、思想、觀念單向灌輸給學生,而是由教師組織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結合自身的經驗,就有關問題按照一定的程序交流研討、形成集體的結論。該方法值得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借鑒應用,特別是對于英語實用能力訓練可以發揮很好的效果,可以實現英語課堂教練結合、教學相長;能夠促進每個人的思考與訓練,促進同學交流與共同進步;避免教師滿堂灌,也避免教師傾向于個別同學或課堂被少數同學所控制,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
如何將團體列名法應用于中學英語教學呢?首先從教學內容中凝練、擬定便于發散思考和廣泛討論的主體,再把一個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學生按英語水平層次均衡分配,分為核心、一般及邊緣,達成互幫、互助、互促、共同發展的格局。教師做好組織引導工作,鼓勵同學們爭做更好的自己,樹立他們的信心: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愿努力的孩子。幫助困難學生克服懶惰習慣和對英語學習心理上的排斥,做獨一無二的自己,最精彩的自己。重過程、重生成、重挖潛,營造一個少教多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我探索、自我展示,小組交流、因材施教的氛圍。結合這些教育理念,按照團體列名法的基本思路,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采取以下步驟:
第一步:小組準備。小組圍坐。作為教師,應給孩子樹立學習上的信心。教師把本課所要達到的目標展示給學生。學生就單詞及在語境中的應用,通過聽說讀寫形式積極思考,找出記憶規律。教學內容背景是如何的,采取多種形式,如提問、選擇、規則、展示等,拓展思維,培養能力。
第二步:個人準備。限定時間,獨立完成。把本節課自己認為重要的詞匯、詞組、句型畫出來、寫下來,把自己的困惑記下來,養成獨立思考、完成任務、做筆記的習慣。
第三步:個人發言。每組指定專人負責記錄和發言順序。每輪發言,限定每人提一個問題或意見,避免重復,如此進行下去,直到囊括大部分觀點,解決發言機會不均等問題,并養成別人發言注意傾聽的習慣,學會采集應用信息。
第四步:小組討論。小組對每個問題或意見進行討論,在這段時間中,呈現的不僅是討論內容,還有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構建信任的過程。在孩子學習過程中,與小伙伴之間的溝通是團隊合作不可或缺的方面之一。在討論中,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否做到溝通時間利用最大化?教師給予孩子們充分的時間,孩子們應在此時間內對學習內容進行及時反饋。每個孩子都可以發表個人的想法與意見,并進行討論
(下轉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