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律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由"錢學森之問"引起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董律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由"錢學森之問"引發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錢學森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思想內容以及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革的方向。
錢學森之問 高校 人才培養 模式 思考
錢學森是我國乃至世界的著名科學家,他不僅在科學領域上成績斐然,在文化教育事業上也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前國務院溫家寶在看望他的時候,他曾感慨的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艱深命題,同樣,它也是高等教育發展事業的艱深命題,將問題的目光鎖定在這個艱深的命題上,不禁引起教育者們諸多的思考。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如何進行界定?包括哪些內容?1998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校教學工作會議中,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層首次陳述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內容:即“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1]從這個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中我們不難推導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學校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當然,隨著國內外大的環境和各種復雜因素的變化,因高校層次、類型不同,具體情況不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也會不同,必須根據人才的特殊性和社會需求,適當地調整培養模式的結構,通過不同方案的反饋調整,各要素的重新排列組合,最終形成不同卻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之適應社會經濟變化發展和政治的需要。但是,無論何種模式內容,它的成功都必須遵循幾個檢驗原則:第一,它有沒有培養出人才,第二,這些人才是否物盡其用。
錢學森認為,國強民富,人才培養是關鍵問題,培養人才最關鍵的是抓好教育。仔細研究和歸納錢學森的教育思想,不難發現,錢學森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教育應當遵循思維科學的規律;第二“大成智慧學”的理念,即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借助于現代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人機結合,集古今中外現代科學知識和信息之大成。第三,大學應以培養“通才”為目標。即知識結構應該是專博相濟、專深博廣的統一,錢老稱其為“博的基礎上的專,和專的引導下的博,博與專要相互配合。
錢學森教育思想內涵豐厚,引人深思。如何造就一大批像錢學森那樣具有高尚人格、淵博學識和創新精神的拔尖創新人才是高校教育者們始終關注和不斷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從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上入手。發覺固有模式存在的問題,找到模式改革的方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較為薄弱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主要問題。建國數十年來,雖然我國教育事業的規模和成果在不斷擴大,然而,卻并沒有培養出多少創新型人才。盡管國家建設了諸多“工程”,采取各種刺激政策;然而,我們離世界一流的目標還是很遠。《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論述我國人才存在的根本問題時,首先就說明我國人才總體水平與其他先進國家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這個差距主要表現在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匾乏,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
2.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適應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普遍問題。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逐步陷入困境。大學生能力缺失成為其就業難的主要原因,這也從深層上反映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經濟社會不相適應的現狀。[2]
(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
1.創造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生態系統結構。首先,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要主張教授治校、學術自由。不能搞”一言堂”、不能用行政手段過多干預。例如,在考試招生、專業設置、教師聘任、經費使用、考核評價等方面實行特殊政策。其次,要充分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大膽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要不怕犯學生錯誤,讓學生在錯誤中成長,這種成長才更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全。再次,要加強素質教育而非應試教育。淡化單純書面考試、“一錘定音”的考核的選拔機制,采取對學生對方位、對學科、多頻率的綜合考核,同時實行開放式動態進出機制和自由選擇機制,不拘一格吸納選拔優秀學生。這三個方面的的因素都是結構中的重要部分,他們之間的關系、形式都決定著這個生態結構是否有助于人才的培養。
2.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掛鉤。首先,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直接輸送地,必須在在切實了解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科專業與社會、地方需求相對接,設置有針對性的學科專業。細化到具體教學中,就是通過課程的有效設置,突出“基礎技能為專業技能服務,專業技能為行業技能服務”的教學主題,在夯實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上、著重解決學生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高校應充分與社會各部門緊密聯系,創建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讓學生不出校園就能感受到社會需求的方向,又能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真偽,從而實現學校與社會、學生與單位的雙向互動,雙向促進。最后,高校應聯絡社會各界、各部門成功人士或者專家學者,設置針對高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講座或各類訓練活動,提前讓學生進入“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人才才能真正物盡其用。
[1]金佩華、李亞萍:《我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綜述》,載《江蘇高教》,2003.5
[2]胡赤弟雙重壓力下服務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