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 北京 100191)
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大學共同體模式
高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 北京 100191)
近年來,全球化經濟發展帶動了高等教育的國家化運作并促使國內教育走入了國際交流市場。這種趨勢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型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國際合作過程中建立大學共同體,不僅有利于改善國內學術質量,還能進一步提高國內高等教育水平,促進科教興國、人才發展戰略的實施。但因為大學改革和大學教育水平的層次不齊,我國大學共同體的建設效果不太理想。本文針對此點,對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發展和構建大學共同體的途徑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高等教育 國際合作 大學共同體模式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不僅要依靠自身的提高和發展,還依賴于在各種聯合的關系中獲得豐富的資源,進行信息和技術的交流。構建大學共同體是高等教育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無論是教育機構還是教育系統,都需要通過一個真實的共同體來實現國際化的目標。
1.高等教育的變革與國際化趨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如今的高等教育越來越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這種國際化發展不僅指的是跨國科研機構的合作,還包括信息和技術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在國際環境對教師和學生的培養。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各大高校勢必要將進行跨國際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活動納入到高等教育的建設中來。各高校之間可以通過廣泛的社會服務和教育資源共享、科研活動來實現信息和技術的互通。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給我國各大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但要掌握國際合作理念,還要具備國際化意識,根據大學自身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能夠提供的最佳基礎設施,尋求國際間院校的合作和交流,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學習平臺。還要強化國際化教育模式的建設,實現跨國界、跨文化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構建大學共同體。
2.非實質性與實質性的交流理念
構建大學共同體的過程中,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基礎就是非實質性交流與實質性交流。前者主要指的是,針對學術交流的內容結成合作關系,以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會的形式對某個學科領域的重要課題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術質量,并讓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國家化的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后者主要指的是,以教學合作的方式來實現某個學科領域的交流與發展。
大學共同體承擔的職責是,強化這種團隊形式的交流與合作關系,促使教師和學生在國家化的交流合作中獲得更多的資源、信息和技術,引進更優秀的師資力量,以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教學資源,建立一套完整的交流體系。
3.USAC理念與宗旨
USAC包含有Study Abroad、Curiosity、Adventure、Knowledge四個方面的內容,是一個將出國學習與好奇心、冒險以及知識結合在一起的組織模式。USAC理念認為出國學習或生活是教育國際化的最直接的方式,不但能夠最快速地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推動大學共同體國際化,縮短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USAC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有:1、構建大學共同體的過程中,充分挖掘組織成員的資源,促進組織成員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根據成員的資源優勢和個人特長,提高資源利用率,將資源共享;2、強調個體發展的重要性,確保團體具有共同利益;3、在個體發展的基礎上,促進每個成員的個性化研究,使其發揮最大潛能;4、加強共同體之間的合作與聯系,建立良好的再合作關系。
第一,提高理念建設,使大學共同體實現應有的教學目標。
構建大學共同體的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從整體上實現高效教育的國際化,因此在大學共同體的建設中,我們應當根據大學自身的教學需求,適應于自身的教育發展,跟隨社會的進步,賦予教師和學生更大的社會責任和教育意義。
畢竟不管構建哪種形式的大學共同體,追根究底是要實現應有的教學目標,脫離教學目標的大學共同體,無法發揮其作用。為此,我們應當凸顯教學的核心價值,從本質上提高教育質量,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做到如下幾點:
1.培養學術型研究人才,加強學術核心建設,構建自己獨具優勢的學術體系;2、明確大學共同體的學術服務理念,掌握好學術核心,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3、落實教學任務,深刻認識大學共同體的重要性,以課堂為基礎建立高效的教學系統。4、統一理念,建設高質量的教學體系,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體建設意識。
第二,優化學術發展形式。
單一化的學術形式不利于構建合理高效的大學共同體,因為單一化的學術形式會制約學者的發展,不能夠有效的協調學者發展與共同體建設之間的矛盾,影響學術資源共享并導致學術研究走入瓶頸。在構建大學共同體的過程中,應當努力加強學術的綜合性發展,實現單一化學術向綜合性學術的轉變,構建完整的大學共同體模式。根據多層次的學術發展需求,重視實質性教學,把研究和教學都納入主體結構,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和學術體系。通過重新界定學術內涵,優化學術交流形式和學術發展形式,以實現平等交流為目的,保證各種學術發展形式都能夠得到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第三,構建符合實際需求的大學共同體。
目前比較普遍的大學共同體模式有兩種:其一是國際間的合作辦學,內容包括互派留學生,引進最先進的師資力量,將國際化教材和科研成果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借鑒合作院校的教學經驗,科研項目的合作等;其二是進行學術交流,例如舉辦各類學術研討會、交流會,校長論壇、教育論壇等等。任何一種合作方式都是建立在跨國際、跨文化的資源共享的基礎上,我們應當根據自身院校的實際教學需求,構建能夠發揮自身優勢且符合發展趨勢的大學共同體,贏得雙方的共同獲益,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USAC作為成功典型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學共同體能夠在國際教育合作中獲得更大的成功。
在構建大學共同體之前,我們應當對大學自身的學術條件、資源水平、師資力量有所了解,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隨后才能在構建大學共同體的過程中有的放矢,構建合理高效的大學共同體,發揮大學共同體應有的作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1]潘琰,郭飛君.關于我國大學共同體構建模式的思考[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07:114-116.
[2]戴福祥.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教育模式創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
[3]馬佳妮.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國際關系的視角[J].高教探索,2014,0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