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強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新化中學 云南玉溪 653404)
淺談初中繪畫創作教學
吳振強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新化中學 云南玉溪 653404)
創作……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體驗、研究、分析,并對生活素材加以選擇、提煉、加工,塑造出藝術形象來的創造性的勞動。偉大的藝術力量甚至在技術有所欠缺的情況下也能產生出優美的藝術作品。而缺乏這種力量,即使最完美的技巧也不能產生出最優秀的作品。在初中繪畫創作教學中,只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創作意識、創作思維、創作構思、創作技巧進行培養,他們的繪畫創作能力就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審美 繪畫創作領域 創作題材 構思
繪畫創作,是作者思想意識、文化修養、藝術觀點及審美愛好的產物,反映了作者對社會、對生活的認識、態度和審美修養與趣味。《辭海》關于創作的解釋是:“創作……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體驗、研究、分析,并對生活素材加以選擇、提煉、加工,塑造出藝術形象來的創造性的勞動。”①
創作作為一種個人體驗的產物,排斥模仿,其價值在于獨創。創作者如同在荒漠里尋找甘泉,無路跡可循。德西迪里厄斯?奧班恩在其《藝術的涵義》一書中曾這樣寫道:“沒有一種來自于書本、教師或其他外部影響的觀念會永遠幫助你進入創造的領域。只有當人們走自己的路,只有人們盡其所能地排除理智的支配,體驗才變成創造。”于從這個意義上講,創作是無法教授和替代的。可以說一個缺乏藝術個性和創造能力的創作者是難于進入獨創領域的。
初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繪畫中創新主要是通過創作繪畫作品來體現。而在這幾年的初中繪畫創作教學中,我深感初中繪畫創作要有創新,并非容易,因為學生繪畫創作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學生缺少繪畫創作的素材(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創作題材不明確等。經過兩三年的美術教育教學探索與研究,我認為,要提高初中繪畫創作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繪畫創作的能力,就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搞好繪畫創作:
四個能力的培養即觀察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良好的觀察力是創作優秀作品的基礎,也是我們教學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現實生活的升華,有一位著名畫家曾說:“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缺乏觀察力。”可見,觀察力的培養是多么重要。觀察力的培養,我們主要讓學生多寫生,分低、高年級按不同的要求進行。低年級的主要進行不同類的物體練習,觀察要求低一點。如:寫生一組水果,低年級可以畫一些蘋果、雪梨、香蕉等形狀、色彩不同靜物。通過這種類型的練習,可極大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能力的培養可多采用默寫的方式,如:出示一個玩具,讓學生觀察一段時間,再拿走,然后默寫,也可以默寫一幅畫,使學生養成整體意識,對物體能抓住特征,增強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可多做基本型的添加、變形練習。例如:正方形的練習,對它進行添加,可以變成汽車,房子,鐘,手帕,電視,對它進行夸張和變形,可以聯想成魚,火車,大橋,等。 經常進行這類練習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藝術創作應該以生活為基礎,應該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然而,藝術雖源于生活,生活卻并不等于藝術。并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一切場景都可以照搬照抄到藝術。事實上,人們在模仿生活和其他藝術作品的同時,并不放棄創造的沖動。科林伍德在《藝術原理》一書中指出:“偉大的藝術力量甚至在技術有所欠缺的情況下也能產生出優美的藝術作品。而缺乏這種力量,即使最完美的技巧也不能產生出最優秀的作品。”③溯及藝術史,某些美術大師的技巧也許是二流的,但其作品卻是一流的,“偉大的力量”使他們的作品不朽。
繪畫創作,首要的是選擇題材。因為學生上創作課,最困難的是不知畫什么,很容易使創作一般化、概念化。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并且強調說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因為,成功的美術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評價,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現。如初中美術教材中《妞妞》這幅畫,通過靠在磨盤邊吃飯的小女孩的動作和神態,表現了我國農村廣大農民生活走向富足、安定這一主題;而《秋》《農家》等作品雖也是以農村幸福生活為題材的創作,但卻從不同角度表達了美好的生活情趣。因此,在繪畫創作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啟發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無論風景、靜物、人物,一盤水果、幾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動人的,都可以入畫,這也可以激發學生進行繪畫創作的積極性。
完成一幅作品,藝術構思是中心環節。在構思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整理、提煉,力求構思完美。學生選擇的題材大多都是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以及對祖國的歌頌和對未來理想的追求。如反映校園生活的題材,就要仔細品味教材中同齡人的作品,滿懷熱情地去表現自己的生活,從事感人的藝術創作。再如,處理歡慶香港回歸的題材,就要啟發他們從和平、幸福的角度來立意,用寓意、象征等藝術語言進行構思、構圖,使學生掌握從題材到主題、從生活到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這一創作規律,對自己所選擇的題材反復推敲,不斷探索。對于學生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復雜而艱苦的創作過程,實際上也是思想認識不斷深化、不斷進步的思維過程。盡管他們的表現技巧還欠嫻熟,但是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靠艱苦的藝術實踐去表現生活的優良品質。
繪畫創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培養學生經常以生活為素材畫速寫的習慣是搞好創作的基礎,不少創作題材都是在速寫中萌生的。因此,鼓勵學生去觀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畫速寫,以捕捉生動感人的形象資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國著名已故女畫家周思聰創作的《人民和總理》這幅作品為例,作者在這幅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災區,從生活中發掘大量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不僅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執著的奉獻精神,使學生受到教育。還可以讓學生明白“藝術高于生活”,但“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樣,學生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美術作品是生活地反映,要學會繪畫,必須要懂得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挖掘有價值地繪畫素材,為繪畫儲備可用地素材。
觀察能力是與創造能力同步發展起來的,沒有觀察也就難以更好地想象,觀察是學習與創作的基礎如表現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時,學生們可在放學路上或家中窗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觀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風光和最能表達自己心愿的那一面。學生可能對自己所觀察到的東西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加之在具體構圖時的情緒和想象,就會產生有明顯個性差異的作品。這時要引導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創作充滿自信,讓學生在觀察、感受、創作中得到樂趣和滿足。
我堅信,在初中繪畫創作教學中,只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創作意識、創作思維、創作構思、創作技巧進行培養,他們的繪畫創作能力就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參考書籍
①《辭海》
于德西迪里厄斯·奧班恩《藝術的涵義》
③科林伍德《藝術原理》
陳衛東、葉小青編著:《高考應試訓練叢書·創作》,廣西美術出版社。
《中國當代高等美術院校實力派教師油畫教學對話》(上、下),河北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