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開藝
(廣西貴港市平南縣大新鎮大平小學 廣西貴港 537305)
在數學課堂中如何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
蒙開藝
(廣西貴港市平南縣大新鎮大平小學 廣西貴港 537305)
有效的交流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辦法之一。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數學學科特點,通過豐富交流對象,拓寬交流途徑,在實踐中靈活運用交流方法,并引導他們對自己及他人的交流過程做出評價,從而增強交流的有效性,提高交流能力。
數學課堂 課堂交流
革命先導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種內驅力,積極的情感能調動學生的激情。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課堂上,教師應從“授業”中解脫出來,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要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熱愛學生,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期望帶給學生,把愛心留給學生,平等對待,真心實意,尊重、理解、寬容學生,以此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用自己的真情與愛心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不斷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俗話說:“親其師才信其道。”如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老師問:“小朋友你書包共花了15元8角,你該怎樣付錢給營業員阿姨呢?”這下同學們就和伙伴們一起用學具拿了起來,當學生回答出不同的拿法后,老師把方法展示出來,問:“同學們的方法真多,說明都動了腦,下面考考你們哪種方法最簡單?”學生很快回答出來了。可見這節課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在平和輕松的氛圍下使他們輕松學到知識。
數學交流的表達方式有聽、說、讀、寫、做等。因此,在繼承傳統數學教學的同時,增加數學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達說數學、接收聽數學、反饋寫數學和實踐做數學的機會。
1.會用數學思維說數學和聽數學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只要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獨特的思維過程,而通過嘴巴說是展示這具有個性化思維過程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使用數學語言、清楚地向同學、老師表達自己的數學想法。這種數學想法包括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也包括學生解釋思考問題的過程以及克服思維阻礙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點。同樣,要想從同伴那里獲得數學思想,就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要讓學生學會用批判的眼光聽取同學的發言。通過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擴展自己的知識,不斷反思、修正自己思維策略,以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的理解。聽是為了更好的說。
2.會用數學語言讀數學
閱讀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數學語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經常是精心設計的。因此,有心理學家說過:“數學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更有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言:“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所以,數學的學習不能離開閱讀。讀數學資料也是一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手段。小學數學教科書有著較強的可讀性,尤其是在概念課中,我們通過探索形成概念,概括出概念。由于是學生自己概括的,使用的是學生自己的語言,不具有科學性、規范性、準確性。因此,通過閱讀,有利于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語言系統,提高數學交流的能力。如在“通分的意義”一課中,學生概括的通分意義是這樣的:把異分母分數分數分別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同分母,在書面語言與自己的語言之間建立起聯系點。除了讀教科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讀一些其他的數學資料。
3.反饋寫數學和實踐做數學
寫數學和做數學并不能單一地認為傳統中數學作業,題海大戰。這里的寫數學是指讓學生通過記筆記,寫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對所學的數學知識,以及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困惑、評價和意見,其中包括自己在數學活動中的真實心態和想法,這是一種新的交流工具。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活動過程的性質作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實踐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具有豐富情趣和意義的,有價值的開放型題型,讓學生充分體驗寫數學和做數學的樂趣。
總之,數學課堂交流是必要的教學環節,達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家互相促進、全員參與,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交流中相互傾聽、相互分享和相互欣賞,達到共同完善,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發展。達成了堂教學互動交流的主要意義在于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既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和學生在同一個教學目標下,同時發生作用。這種教學行為具有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補性、全員參與性,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是教師為了配合學生的學習,而不斷去引發教學活動的過程,而學生又不斷地來反饋以調控教學活動,來滿足自身學習需求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