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并出臺相關政策進行鼓勵,在新聞批評的目的、原則、指導方針、策略等方面發展了新聞批評理論。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定性梳理建國初期新聞批評理論發展的歷史脈絡,希望更好地認識這一時期的新聞批評實踐。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216-02
新中國成立初期,即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至1956年末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這段時期。這一時期我國新聞事業蓬勃發展,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新聞批評問題,并出臺相關政策進行鼓勵,特殊的社會環境使這一段時期的新聞批評問題極具研究價值。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中,尤其是中國共產黨自創報刊以來,新聞批評一直被用于教育改造黨員群眾及黨的建設等工作。所以厘清建國初期新聞批評理論發展的脈絡,是研究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需要,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這一時期及之后的新聞批評實踐。
一、新聞批評的概念
“新聞批評”是演化而來的一個概念,源于馬克思話語中的“報刊批評”:在報刊上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同樣可以批評對方的原則和要求。 [1]
筆者針對建國初期開展新聞批評的情況對“新聞批評”作以下定義:新聞批評,即政黨通過新聞手段特別是報紙刊物,對黨和政府內部工作中的一切錯誤和缺點加以揭露批評或自我批評,以組織和指導黨的工作,促進國家建設。
我國的新聞批評最先在報刊上進行,理論源頭來自列寧“黨報是集體的組織者”思想。 [2]延安時期全面展開黨報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工作,批評和自我批評成為黨報的三大作風之一,并確立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批評宗旨。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之后,新聞批評已有社論、述評、典型報道、小品文、漫畫等諸多形式,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僅是黨報改進工作、聯系實際、聯系群眾的重要方法和內容,更是黨報工作的根本原則。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共產黨人對新聞批評理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領導人為穩固政權、建設新中國,更加重視黨內工作質量,積極制定新聞工作決策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這直接、有力地影響到批評性報道的發展。新聞批評理論也正是隨著中共的新聞政策而發展變化,逐漸豐富的,本文即是隨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政策來梳理建國初期的新聞批評理論。
(一)開展新聞批評的目的
建國初期,恢復國家經濟是首要任務。從黨和政府的文件與政策可以看出,此時的新聞批評服務于經濟建設,通過新聞批評糾正錯誤、指導黨的工作,教育黨員和群眾,幫助國家建設。
這一目的首先體現于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1949.10.19成立)的文件中,文件指出在激變之中的新中國環境下,全國報刊和新聞廣播都應當用首要的篇幅反映經濟建設,組織工農通訊員揭露黨和政府工作中的缺點與錯誤,并宣傳經濟生產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討論解決辦法。
次年,中共中央《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將批評對象擴大到經濟機關和群眾團體。經濟機關關乎經濟建設,群眾團體關乎人民群眾,這兩個單位直接與人民群眾接觸、也最容易發生沖突。及時公開批評所有經濟機關和群眾團體的錯誤及缺點、改正問題,有利于開展經濟恢復工作及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
1954年中共中央出臺《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第一次通過正式文件規定批評和自我批評工作的開展必須在政治上作周到的考慮。黨委和報紙編輯部要明確認識當前國內外環境,在報紙上公開揭露錯誤、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時,必須權衡利弊、思慮政治因素,將可公開發表的批評及只能作為內部參考資料的批評加以區分,以防敵人利用我們的錯誤與缺點。而且進行批評時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針進行批評,甚至是斗爭或制裁。無論采取“無情的斗爭”或是“同志的態度”,都是從團結的愿望出發,期望批評“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工作以致對被批評者都有幫助”。 [3]
通過廣播實際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時,秉承糾正錯誤和缺點的唯一目的,不同的廣播電臺采取不同的對策,以保證對國家和人民有利。廣播批評雖沒報紙批評開展得轟轟烈烈,但其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二)新聞批評的原則
批評報道的刊后追懲制和編輯記者的獨立負責制,給新聞批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報紙上的批評性報道大量增多。但也出現了一些不經篩選、不經黨委同意擅自刊登批評稿件的現象,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中共中央根據新聞政策與批評報道的實踐,確立了兩個開展新聞批評的原則。
(1)提倡正確的批評,反對破壞性批評。這一原則是中共中央在1950年《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中提出。“正確的批評”是黨和政府所提倡、鼓勵的批評,以促進和鞏固國家建設事業為目的,人民群眾(首先是工人農民)有原則性、建設性、與人為善的批評;而“破壞性的批評”是“為著反對人民民主制度和共同綱領、為著破壞紀律和領導、為著打擊人民群眾前進的信心和熱情,造成悲觀失望情緒和散漫分裂狀態的批評”,特別是“反革命分子破壞人民民主專政的言論”。 [3]《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明確要求報紙編輯部要在黨委的領導下積極負責,切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先認真調查研究批評的事實后再在報紙上發表,以保證批評的事實、觀點和態度都完全正確,對國家和人民有利。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編輯記者、通訊員以及試報組,要嚴格按照中央決議、黨的原則和黨委的意圖辦事,善于區別兩種批評,支持和領導正確的批評、拒絕和反對破壞性的批評。嚴苛的要求為新聞批評確立了正確的原則和方法,且將批評的正確性提高到了政治的高度。此后,批評報道十分注重正確性,質量有所提高,對指導黨的工作、建設新中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不得批評同級黨委。1953年3月4日,廣西宜山地委機關報《宜山農民報》發表《對前中共象縣縣委書記祖xx的離婚和因而產生的種種事件的調查報告》,對宜山地委祖xx因婚姻問題鬧出的違法亂紀事件進行批評,這篇報道在報社和地委之間以及《宜山農民報》內部引起激烈的爭論。對此,中宣部認為《宜山農民報》未經請示擅自公開批評黨委會,嚴重無組織無紀律,是脫離黨委領導的行為。這一批示成為黨報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時必須遵守的一條原則和紀律:黨報必須服從黨委領導,且不能批評同級黨委。這使批評完全在黨委的領導下進行,一切服從指揮,讓黨報成為黨委的工具。而且文件中并未明確指出不能批評的同級黨委是黨委部門還是負責人,管理部門的指令不明讓媒體在實際工作中十分困擾:同級黨委的部門和黨委的每個成員(尤其是黨委書記)都不能批評,上級黨委無權批評,下級黨委可以走關系不被批評,這使得黨委有了錯誤缺點沒人敢批,沒人能批,黨報只能對下級或者下下級的政府機關或官員展開批評。在建國初期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這一要求使新聞批評的質量得到一定提高,數量卻急劇減少,所以這一規定不僅僅是規范了批評,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報紙開展批評工作的生機與活力,使自下而上的批評受到嚴重影響。這使得我國的新聞批評呈現出這樣一種趨勢:一方面弱化了對黨政機關和社會公仆的批評監督,甚至以黨的紀律明令禁止對黨的某級機關的公開批評;另一方面則是把批評的重點逐漸轉向人民群眾。 [4]之后,我國的新聞批評出現了“只打蒼蠅不打老虎”或“打死老虎”的問題,在表面上看著熱鬧卻很少觸及實質問題,這一規定對新聞批評產生的負面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三)新聞批評的指導方針
毛澤東于1954年4月提出的“開、好、管”為新聞批評工作確立了三字指導方針。
“開”,即要開展批評,指出開展新聞批評的態度及認識問題。態度決定一切,要開展好新聞批評,端正態度和確立認識是問題的首要關鍵。無論黨的干部、群眾還是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都要正確認識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別是黨政機關及領導干部,要把開展新聞批評當作一件大事來抓,積極、自覺地開展批評,絕對不能害怕、壓制批評。所以,可以說“開”是“好”、“管”兩個方針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好”,就是要有效地開展新聞批評,確立正確批評的方法和原則,不亂批,保證收到確實的效果;在開展批評時要根據具體的事例慎重選擇點名或不點名批評,須要研究后區分情況加以使用,以免對同志造成傷害。“好”字方針與“正確批評”的原則是一脈相承的,在媒體上所做的批評要有利于政黨和人民,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通過批評要能夠糾正錯誤,指導黨的工作和鞏固國家建設事業。所以,“好”字方針的貫徹情況是新聞批評能否取得積極效果的重要條件。
“管”,是指黨委要切實管理好新聞批評工作。黨委的領導、監督及支持是保證新聞批評的關鍵,能不能開展新聞批評、能不能將新聞批評開展好,都在于黨委的管理。中共要求黨委干部把批評工作當成一件大事來管,支持并監督新聞媒體批評工作的開展、分析研究他們的批評報道,然后給予具體的工作指示。而對一些害怕批評、壓制批評的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則給予嚴肅的批評,甚至斗爭。所以,開展新聞批評、開好新聞批評的關鍵是“管”字方針的切實執行。
“開、好、管”三字方針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作為整個新聞批評的總結,這成為后來新聞媒體開展新聞批評的指導性方針,對媒體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四)新聞批評的策略
1950年3月29日,全國新聞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加強群眾聯系、改進報紙工作的問題。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明確指出:報紙工作需要從聯系實際、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個方面改進,而通過報紙聯系群眾、聯系實際的主要做法便是“群眾來信”這種方式。
同年,新聞總署《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在報紙刊物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決定》明確強調,黨員干部和編輯記者應當十分重視發表和答復讀者來信,并堅決保護其中真實有益的批評,尤其是與經濟建設事業、政府工作及社會生活相關的批評類信件。
各地報紙在黨委的支持與領導下,紛紛設立讀者來信,發表了來自廣大工農群眾、各級干部、通訊員以及記者數以萬計的批評建議。其中比較重要的信件編入報紙新聞版,其他編入副刊,一些不能公開發表的批評信件,則作為檢查工作、制定政策的參考資料。編輯部還常從信件中選擇一些較為典型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組織干部、群眾在黨報或者廣播上開展專題討論,如《新湖南報》討論李四喜思想,《江西日報》討論王水盛思想。到1955年,《人民日報》每天收到的來信中,屬于批評、建議、控訴和揭發性信件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 [5]所以這一時期,群眾來信中的批評信件是新聞批評的一個重要來源。
刊播群眾來信讓報紙和廣播活躍起來,也加強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新聞批評從群眾來信的批評信件中選材,更貼近群眾生活。針對典型問題開展專題討論擴大了新聞批評的影響范圍,起到普遍的社會教育作用,保證自下而上的批評順利開展。所以,刊播群眾來信成為新聞批評的重要策略,對新聞批評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三、結語
新中國成立初七年,新聞批評的重點依從政府工作重心,新聞批評理論的發展大體遵循新聞政策的步伐,從總體上來講新聞批評理論有了一定的發展豐富。中共中央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規范批評的規定等重大新聞決策,明確開展新聞批評的目的是指導黨的工作,促進和鞏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確立了“正確批評”和“不得批評同級黨委”的原則;樹立新聞批評的“三字”指導方針;群眾來信中的批評信件成為新聞批評的重要來源,刊播群眾來信成為新聞批評的重要策略。這些決策對廣播與報刊批評的權力有放有收,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新聞批評理論,“不得批評同級黨委”等規定對此后的新聞批評及新聞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今仍然發揮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