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博文,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七隊學員。
摘 要:隨著報業市場化程度加深,報紙同質化趨向愈發嚴重。為了能在報業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獨家新聞成為各家報業競相關注的目標。新聞道德問題作為獨家新聞涉及的眾多棘手問題之一,應規避解決此問題。通過與西方國家從新聞規章制度、新聞隱私權、報道對象情感傷害等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可為獨家新聞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鑒和經驗。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242-02
隨著報業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報紙的同質化趨向越來越嚴重。為了能夠在日趨緊張的報業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各家報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獨家新聞這一未被他人開發的地帶。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讓各家報紙的記者能夠獲取更新更快的信息,同時也將獨家新聞時效性的門檻提高了。正因為此,報業的獨家新聞不再費力地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是去尋找更加出位、更加勁爆的消息;另一方面,市場化的報業為了迎合受眾的口味,特別是對明星私生活等方面的興趣,也不得不去在這一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尋找獨家爆料。
面對一些災難性突發事件時,記者必須在遵守道德與獲取新聞信息之間進行選擇。究竟是選擇鐵肩擔道義還是選擇妙筆著文章,成為擺在記者面前的難題。一些記者往往打著新聞專業主義的名號,為獲取一手的新聞信息,對在災難中的受害者進行了二次傷害,追問突發事件發生時的詳細情景、內心感受等一些報道對象可能不愿意回憶的細節。
處理獨家新聞很可能涉及許多棘手的問題,新聞道德問題作為其中突出的一個,包括涉嫌侵犯被報道者隱私、傷害被報道者的情感等,處理不當會產生相當嚴重的后果。借鑒西方國家獨家報道在新聞道德角度中的優勢,規避其存在的不足,從中西對比中可以更好地幫助自身尋求超越。
一、從有關新聞規章制度方面來看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涉及關于在獨家報道中可能出現的侵犯隱私權,對被采訪人產生二次傷害等新聞道德問題僅僅在第三大項遵守法律和紀律中的一條提到:維護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不揭人隱私,不誹謗他人,要通過合法和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聲明和正當要求。在《美國職業記者協會道德準則》中有關于獨家新聞的報道中可能出現的新聞道德問題主要集中在“傷害最小化”的條例中:對那些因為新聞報道可能招致不利影響的人,要顯現出同情。在與小孩子和沒有經驗的信息源和受訪主體打交道時,要特別敏感,避免傷害。對于處在悲痛之中的悲劇角色,在謀求和使用對他們的采訪或照片時,要有同情心。要認識到,收集和報道信息,有可能引起傷害或不愉快。而求索新聞并非可以傲慢自大的通行證。也要認識到,比起公共官員和其他那些尋求權力、影響力、關注的人,私人更有權利控制住純屬于他們自己的信息。只有那些超乎尋常的公眾需求,才能依法觸犯人們的隱私。表現出良好的品位,避免兜售謬誤,去滿足火燒火燎的好奇心。
中美兩方均在保護隱私權等方面有相關規定,但這比起復雜多變的現實社會還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在比較中有所超越,就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對一些災難、犯罪等敏感話題報道的管理,制定相應的更加詳細、具體的守則以及事后懲罰制度。例如,可對新聞畫面、措辭等技術方面的問題作一些規定,嚴禁有違新聞倫理道德的字詞、畫面、影像和大眾見面。在涉及受害者的采訪中,由權威的第三方如警方依據具體情況決定媒體是否有權使用當事人真名等。媒體內部“把關人”也要充分發揮職能,嚴格把關。
二、從涉及隱私權的獨家新聞來看
獨家新聞中有很大的比重都是涉及明星、皇室等私人生活的“猛料”。受眾對于那些可能侵犯隱私的新聞態度極具矛盾性:一方面他們著迷于對明星私生活的信息;一方面又在指責記者不負責任的行為。這樣的“獨家新聞”越來越多,最終讓本應監督社會輿論的記者變成了人見人厭的狗仔隊。戴安娜王妃之死與小報記者對其的跟拍密切相關,今日又有法國《closer》雜志獨家曝出凱特王妃裸照,引發英國王室與其司法糾紛;裸照風波后凱特王妃宣布懷孕,更有澳大利亞兩名電臺主播打電話冒充王室成員向醫院護士打探王妃的身體狀況,護士信以為真透露了凱特的身體狀況,知道真相后引咎自殺,遺書直指兩名主播要為她的死負責。不僅西方如此,在中國有李亞鵬在機場與偷拍其女兒的記者發生肢體沖突的事件,近一段時間郭晶晶與霍啟剛大婚,香港記者為獲取獨家新聞不惜使用云梯、吊車等進行拍攝。明星的婚喪嫁娶、日常出行已經完全沒有任何隱私可言,一些小報記者就像《1984》中的老大哥隨時隨地掌握著明星的一舉一動,形成了“媒介逼視”,這樣的行為會給被報道的個體帶來莫大的壓力。
要想解決如何平衡保護明星等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挖掘獨家新聞,就需要明確一個問題:在什么情況下記者可以損害別人的隱私權來進行報道?侵犯隱私必須要有足夠的理由,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這一理由應當根據公共利益而提出。當公眾人物的行為已經涉及對公共利益產生危害的時候,記者為了公共利益而涉及個人隱私是可以被允許的。一方面我們要珍視隱私權;另一方面,如果隱私權已經成為保護那些有損公共利益行為的屏障時,那么保護隱私權本身的目的則無法實現。
要想在比較中尋求超越,我們就必須明確哪些主題是可以成為獨家新聞的題材。只有公眾人物做出了有損于公共利益的行為時,我們才能夠犧牲他們的隱私權,以起到新聞監督社會的作用,而不是完全以受眾的口味為導向。無論是中西都喜歡關注的明星婚喪嫁娶這些基本不會對公共利益產生影響的事件,記者既沒有權利也沒有價值去報道。所以記者更應該關注的報道對象不應該是娛樂明星、體育大腕,而是政治人物,大型企業等,監督他們是否有做出損害公共利益的舉動,西方著名的“水門事件”正是對政治事件獨家報道的典范。
三、從涉及報道對象情感傷害的獨家新聞來看
獨家新聞中除去涉及公眾人物隱私的報道,剩下的部分中對于被報道者情感方面涉及的報道又占大多數。如何從一件已經發生事件中,挖掘其他同行沒有注意到的情感、背后的故事,也成為許多記者想要炮制獨家新聞時所面臨的問題。所以為了爭取到這些獨家信息,記者往往會采取一種窮追不舍,甚至是拷問式的采訪方式,逼迫采訪對象去回憶一些事件發生過程的細節與心理活動。就像2011年發生的深圳聯防隊員入室強奸案,《南方都市報》對此次事件進行的獨家報道,用兩篇超4000字的稿件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強奸案發生時的場景,聲音、動作、當事人的心理活動等等。極力為受眾呈現了一個軟弱無能、懦弱膽小的丈夫形象。西方轟動一時的“饑餓的蘇丹”新聞攝影作品也表現了記者在處理獨家新聞與拍攝對象情感甚至生命時的矛盾,攝影師凱文卡特拍攝一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她后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如此具有沖擊力的場景為該照片贏得普利策新聞獎,然而此后卻引發輿論對于攝影師為拍攝到獨家畫面不顧小女孩生命安危的譴責,最終導致凱文自殺。
如何在獨家新聞的新聞價值與被報道者情感傷害間取舍?成為如何能夠在比較中超越的一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首先,明確報道主題,盡可能選擇不會產生對報道對象情感傷害的方式呈現主題。在深圳聯防隊員強奸案中,對楊武的采訪更應該偏重于用新聞幫助其揭露兇手罪行,而不是對他的懦弱抓住不放。這一案件并沒有對公眾利益產生任何損害,也根本沒有必要以公開受害者和家屬的隱私作為代價來報道這一案件。像《饑餓的蘇丹》中呈現的非洲饑荒的慘景,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去呈現,如攝于烏干達的一張同樣題材新聞圖片,用白人飽滿的手與非洲小孩瘦小干枯的手形成鮮明對比,同樣可以起到喚起社會對非洲關愛的作用。 [1]其次,新聞業應該是一種能夠召喚社會良心的行業,而想要夠做到這些我們就必須先召喚新聞人自身的良心,先做人,再做新聞人。如果新聞從業者連作為社會人最基本的良知與道德都能夠違背的話,又何談能夠做出有價值的新聞呢?有些記者打著“新聞專業主義”的大旗,就去肆意妄為地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美其名曰是為了還原更加真實的真相。報道的時候缺少人文關懷和道德關切,從獵奇的角度出發,只關注事件本身,片面追求感觀效果。媒體的道德底線不應該是市場競爭所需,而應該是社會大眾所能夠接受的道德底線。在報道涉及報道對象情感的獨家新聞時我們應多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新聞到底是不是觀眾和讀者所真正需要的?如果報道出來,會對社會產生怎么樣的影響?要以什么報道方式和角度報道才能避免當事人受到二次傷害? [2]
四、結語
獨家新聞報道中避免產生有關新聞道德的問題需要多方努力,政府、行業協會及有關部門需要制定相應的更加詳細、具體的新聞從業人員道德守則,以及建立事后獎懲制度,加強“把關人”的作用。記者需要在報道的時候明確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范圍,只有在私人行為有損到公共利益的時候才能夠對其進行披露,將獨家報道的重點由文體明星的私生活向政治家、大型企業等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上轉變。新聞從業者需要明確報道主題,選擇盡量無傷害報道對象的方式做新聞;注意對報道對象情緒的照顧,加強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切莫將獨家新聞變成“毒”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