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博
當今中國,人們都十分喜愛“創新”二字,希望通過創新取得領先地位,獲得競爭優勢。但無論從如今中國經濟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來講,還是從目前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來看,絕大多數國內企業還不具備完全意義上的創新基礎與能力。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國內大部分企業缺少創新活力,研發力度小投入較少。為何國內企業缺乏創新意識?政府和企業誰才是創新的主體?
《OECD2014年展望》顯示,中國可能于5年后成為全球投資研發領域投入最多的國家,但當年國家戰略里的“創新型國家”似乎仍離我們很遠。誠然,以政府之力,產出“嫦娥登月、蛟龍潛海”等重大創新成果并非難事。這些成果固然意義非凡,只是它們離經濟很遠,離政治更近。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所需要的創新或許不是上天遁地的“高大上”,而是那些能解決每個人實際問題的“小而美”。就好像人們并不會在意iPhone是否代表自主創新,而首先在意便宜一半的小米是否像iPhone一樣好用。在這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不是國家,而是企業,它們才是創新的細胞。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4年全球企業研發投資排行榜中,前50名幾乎被歐美及日本企業壟斷——德國大眾汽車公司連續第二年登上榜首,三星和微軟分列二三名。而華為名列第26,成為前50名中僅有的中國公司。無獨有偶,波士頓咨詢把聯想、小米、騰訊和華為4家中國企業納入其年度全球最具創新力的50家企業榜單。
它們憑什么?以華為為例,2013年,華為的研發費用高達307億元人民幣,約合51億美元,占全年營業收入的12.8%。要知道,在此期間,三星的研發費用雖約合144億美元,但卻只占營業收入的6.5%——三星的研發費用比華為高約3倍,但華為的研發投入強度是三星的兩倍。在研發人員方面,華為的研發人員比例是45%,比三星的26%高出很多。
我們無意歌頌華為、小米,只是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和復興,必須有一批令人尊敬的企業。它們不靠投機取巧,跟隨復制,而是靠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在商海中游走和打拼。
遺憾的是這樣的中國企業少之又少。翻閱三十家上市公司年報可以發現,包括南北車、中聯重科等在內的制造類企業的研發投入平均占年收入的2%至3%。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企業從2008年至今一直維持在該水平。其中一位企業負責人直言,中國企業研發費用都不高。雖然研發投入的多少不能代表企業的創新能力,但至少能看出企業對創新有多努力。投入多的不一定創新能力強,但投入少的,創新能力一定很有限。
追溯微軟、騰訊、阿里巴巴等當前赫赫有名的企業巨頭的出身,都是由一家小微企業在重大技術變革浪潮中通過技術創新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在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發展浪潮中,有人說,企業不創新無異于等死,然而同時也有人說,企業主動搞創新,無異于找死!那么,國內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為何如此“不努力”?
由于領先創新戰略畢竟是一種投資大、風險大的戰略行動,有的企業因為風險太大不愿意成為第一個創新者,也不愿意成為一個落伍者,它們密切注視領先者的行動:若領先者失敗,就不跟進;若領先者成功,就迅速跟進。
同時,市場需求不斷增長。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因而企業利益的獲取并不需要原創性創新,緊跟、快速模仿就能見效。
研發能力不夠也是影響我國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原始創新來說,創新成本很高,許多技術創新往往會付出極大的成本而一無所獲。目前多數中國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技術力量較薄弱、資金缺乏,根本無力承擔這些極具風險的開拓性創新項目。企業是追求盈利的組織,開發時間過長,顯然不符合大部分企業“立竿見金”的立場。
但這不應簡單歸咎于企業缺少熱情和必要性。努力創新的中國企業不在少數,事實上,相比技術性難題,完善的競爭秩序和法律環境等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3年,華為的研發費用高達307億元
翻看近幾年的政經要聞不難發現,相比此前“把中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的宏大口號,本屆政府對待創新的態度已經變得冷靜而務實。他們更愿意在強調科技創新的同時,強調管理創新、機制創新以及創造好促進創新的各種條件。
2014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要通過深化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創新激勵政策、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上來。”
顯然,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創新的土壤、企業創新的源動力以及技術轉化機制等問題,必然結果就是專利數量直線上升,“蛟龍潛海”等舉國體制的接連突破,而非基礎科研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根本改善。只有那些具有標桿意義的重大創新成就轉換成為能帶來市場價值的技術和產品,創新才不只是紙上談兵、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