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 瀾
?
少賺錢,換悠閑
文/蔡瀾

澳大利亞人不大會做生意。
在這里,繁華街道兩邊商店的櫥窗中,陳設(shè)的貨品并不誘人,每家都差不多。不像日本東京或中國香港的店鋪,直引得顧客流連忘返,多少錢也不夠花。
商品的價錢劃一,每家定價都一樣,省得和顧客討價還價。可能是租金不貴的關(guān)系,有些本地土特產(chǎn),在機場和普通商店購買沒有不同,所以上飛機前入貨,較為方便。
如果要撿便宜,唯有看商店有沒有掛大減價的牌子,但這種機會極少。因為不會做生意,關(guān)門的店鋪極多。
超級市場賣的蔬菜,價錢和菜市場的差不了多少。有許多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都已上市,要是你買了它們的股票,就有權(quán)利享受百分之十的折扣—你已經(jīng)是老板之一,當然要便宜一點。
在一般的雜貨店中,與店主混熟了,買十塊零兩毛五的東西,店主給你算個整數(shù),已是天大的面子。
餐廳的小費不給不要緊,飯費二十塊五,給二十一塊,侍者便會歡天喜地。
坐的士也一樣,小費給個三兩毛,司機會說:“你是個紳士。”
母親節(jié)那天,到花市去買花,發(fā)現(xiàn)價錢和普通日子一樣。這一點,澳大利亞人顯得很可愛,從來不坐地起價。
“在情人節(jié)那天,花的價錢也不漲嗎?”我問花市的小販。
“漲價干什么?”他問。
“一定有很多人來買的呀。”我說。
小販聳聳肩:“早點賣完,可以有半天休息,這是金錢買不到的悠閑。”
(李貝摘自《意林》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