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東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社交媒體助推大眾文化發展
楊潤東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崛起與全球性蔓延,新媒介為大眾又開拓了一塊極具誘惑力的空間,創造出許多信息傳播娛樂和社會交往的新形式,催生了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形態,為大眾文化注入了新內涵。社交媒體在Web2.0運動的影響下蓬勃發展,并迅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人們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大眾文化也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產生了新元素和新變化,本文通過對社交媒體與大眾文化關系的分析,了解社交媒體對大眾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大眾文化;社交媒體;影響
大眾文化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興起的一種文化形態,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更是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時期。在城市中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大眾文化幾乎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開放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大眾文化的需要也越來越強,這也就促進了大眾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大眾文化的發展與現代社會的進步是離不開的,特別是伴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日益完善,比如電視的普及和網絡的廣泛應用以及移動終端的普遍化等,大眾文化把社會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縱觀大眾文化在中國社會上的發展,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社會轉型促使大眾文化的產生,社會轉型帶來了世俗化,世俗化促使人們需求的解放,因此在這種世俗過程中,必然突顯出大眾對于現實生活幸福本身的強烈欲求,突顯出大眾在其文化活動中的多元化、商品化和消費化的趨勢以及相關的消遣娛樂功能的強化;第二,市場經濟的繁榮推動了大眾文化的發展;第三,世界各國文化間的交流建立在大眾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正是在現今大眾文化空前繁榮的前提下,各國間的文化、各民族間的文化有了新的特點,使得多層次多內容的文化空間得以形成。從文化觀念、受眾、制度等多方面考慮,我們不難發現,大眾文化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這就促進了大眾文化在當代的廣泛傳播。
社交媒體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和相互溝通的網站和技術。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交媒體對于人們參與政治社會活動、改變商業模式以及制造社會熱點和趨勢都有一定的影響。
從某種程度來講社交媒體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伴隨網絡的普及和移動設備的推廣,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社交平臺上,吃飯時用手機微信聊天看朋友圈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到處都可以看到的“低頭族”就是社交媒體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中國的社交媒體不但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也悄然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人們花費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導致與身邊人溝通的時間減少。
社交媒體主要有兩個特點:首先,使用人數和受眾人數龐大,涉及范圍廣泛;其次,自發性明顯,不受指令操控。這些特點使社交媒體與大眾文化有著天然的接近性。社交媒體的飛速發展也促成了當代互聯網一代人的產生,互聯網和這一代人的日常工作和家庭活動交織在一起。
基于信息全球化和互聯網廣泛應用的背景,社交媒體空間已經和現實生活融為一體,并且開始相互影響。正是因為社交媒體與大眾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樣的社交媒體正在影響大眾文化的內容和傳播。大眾文化作為平民性的被廣泛接受的文化,與社交媒體的基礎非常相似,綜合來看,社交媒體所組建的文化空間是大眾文化空間的一部分,且社交媒體對大眾文化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社交媒體作為新興的媒介對大眾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興媒介的新集中體現在新技術上。社交媒體促進了文化的平等,也為民眾的文化消費帶來便利,還為大眾直接參與文化的構建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社交媒體為普通人提供了以網絡平臺為基礎,在大眾文化的領域內實現和提升自我價值的可能性,沖破了原有的文化壁壘,使得話語權從少數的精英階層分散到普通大眾,人人都有機會、有可能變成大眾文化新一輪浪潮的制造者和領導者。社交媒體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平臺,不論你是曲高和寡還是下里巴人你都可以表達,都有可能被其他人所接受,都可以平等地在網絡上進行傳播,這就使得大眾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多樣化,為大眾文化注入了來自草根的新活力。正所謂“一切信息傳播的技術革新都伴隨著或源于大眾傳播工具的迅猛發展,從而為人數眾多的聽眾、觀眾和讀者打開大門,并擴大信息產品和文化娛樂的來源和手段,推動文化和社會的變革”。
首先,社交媒體促使了大眾話語權的回歸,使得大眾文化更加具有平民氣質。公共領域的基礎是對話,大眾媒體的公共對話形態主體是,人們聚集在一個地方,面對面地交流,但這種形式往往會使得參與者隱藏自己的內心。在社交媒體上就不同,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平臺和更為開放的表達環境,大部分社交媒體都對參與者的隱私有很好
的保護機制,只要參與者不想公開,你就不知道他是誰、從事什么工作、來自哪里,這就使得在社交媒體上人們更能暢所欲言,放下偽裝和面具,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交流也更真實。有人把網絡的這種功能稱為去抑制功能,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收到來自外在和內在的抑制比如他人的目光、道德準則等。這種抑制是現實生活中維持社會秩序的必要條件,但是在網絡社會中,人們在這種虛擬平臺里找到了宣泄自己內心的出口,所以,社交媒體使得大眾文化更加真實,更加貼近大眾的思想。

其次,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大眾文化更加“平易近人”。比如現在的“朋友圈”“微博”,人們在這種平臺上“曬生活”或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樣的平臺一般都具有個人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帶來了表達的解放和交流的解放,形成了更加開放的話語空間。在這種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生活的大事小情,可以看到人生百態,這就為大眾文化注入了更多人情味。社交媒體的意義不僅僅是消除了在大眾傳媒領域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桎梏,把話語權下放給每一個人,更創造了一個愈發貼近普通人生活的文化空間,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別人,更可以發現自己,這樣的大眾文化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借鑒,更是以人為本,從人心出發的大眾文化。
最后,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看,社交媒體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社交媒體對大眾文化帶來表達的自由的同時也造成了大眾文化越來越庸俗,并且有一些非法內容泛濫的弊端。而且社交媒體上的觀點雖然多元化,但常常設有陷阱,帶有欺騙性,因為社交媒體的個人化色彩鮮明,使得有些觀點具有為個人服務的特點。同時社交媒體的匿名性必然帶來對大眾文化中主旋律以及正價值的消解,也造成了大眾文化的碎片化特征
社交媒體越來越能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況,并被人們的日常行為生產和重塑,因此,媒體的信息生產并非由媒體本身來壟斷,而是通過網絡平臺的使用者之間復雜的互動與話語生產形成。這一空間對于現實空間的表征,具有明顯的“主體互動性”的特征,而且這些網絡平臺的使用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大眾文化的創造者。其實,大眾文化與社交媒體的關系綜合來看還是人與大眾文化的關系,只不過社交媒體作為信息交流傳播的平臺把人的“聲音”放大并重組,社交媒體是人與大眾文化之間的橋梁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