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5)20-037
荷蘭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指出:“數學學習方法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在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思維方式重新“創造”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與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以“再創造”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和幫助學生經歷“再創造”的過程。下面以“圓的面積”一課教學為例,對數學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再創造”淺作分析。
一、創設教學情境,在經驗中“再創造”
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再創造”是基于自身的經驗和思維方式進行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然地融入課堂學習之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基于經驗進行“再創造”。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創設生活情境、運用故事創設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利用圖畫重現情境等。
師:大家喜歡小狗嗎?
生 1:喜歡,我經常帶我家的小狗出去玩。
師:對。我們帶狗狗出去玩的時候,為了防止它跑丟,要給它拴上鏈子。現在大家來想一想,如果你站著不動,拴著小狗的鏈子長1m,小狗在最大的范圍內繞著你跑一圈,這一圈有多長呢?
生 2:1m。
生 3:不對。小狗繞著我跑一圈,跑的是個圓,它跑的一圈的長度應該是這個圓的長度。
生 4:嗯,也就是這個圓的周長,我們上一節課學過。鏈子長1m,小狗繞著我跑,也就是以我為圓心,鏈子是半徑,即1m,求出這個圓的周長就是小狗跑一圈的長度。
師:大家回答得很好。那我們再來想一下,小狗可以活動的最大范圍是多少呢?
生 5:6.28m,用圓的周長公式可以求出來。
師:大家能熟練地使用我們學過的公式,做得很好。但我們來想一下,周長是長度,而我們說的是小狗能夠跑動的范圍,它們是一樣的嗎?
生 6:我覺得應該不一樣,范圍應該是個面吧?應該是小狗繞著我跑的這個圓的大小。
師:說得很對。大家來回想一下,我們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是怎樣表示一個封閉圖形的大小的呢?
生:面積。
……
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出自己的想法,實現“圓的面積”這一概念的“再創造”,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
二、鼓勵自主探索,在經歷中“再創造”
數學學習的“再創造”是在學生觀察、比較、發現的過程中實現的,學生只有通過自主探索,才能親身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發展的過程,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因此,在引導學生“再創造”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參與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圓的大小可以用面積來描述,也知道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有關,那圓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系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先來觀察一下這三個圖形(師先畫圓,再畫圓的內接正方形和圓的外切正方形,并標好半徑),關于它們的面積,你有什么看法?
生 1:圓的面積大于里面那個小正方形的面積,小于外面那個大正方形的面積。
師:對。如果我們已知這個圓的半徑是1cm,你能不能算出這兩個正方形的面積呢?它們的面積和圓的半徑有什么關系呢?
生 2:大正方形的邊長就是圓的直徑,也就是半徑的2倍,它的面積是邊長×邊長,所以大正方形的面就是半徑平方的4倍。
生 3:小正方形的面積等于對角線乘積的一半,它的對角線是圓的直徑,所以它的面積是半徑平方的2倍。
師:大家說得很好。那根據大家得出的結果,再來想一想觀察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 4:圓的面積在它的半徑平方的2倍和4倍之間。
師:對,那我們能不能讓這個結論更精確一點呢?(指導學生采用數方格的方法,測出直徑為3cm、4cm、5cm三個圓的面積,感知圓的面積是其半徑平方的3倍多一點)
……
通過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猜想、驗證等活動,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意識,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從而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三、注重實踐操作,在感悟中“再創造”
實踐操作既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和規律的理解,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從現象深入到本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通過思考、交流等活動,探究和理解數學知識。
師:我們已經學過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其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我們是通過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的,那大家來想一想,圓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能不能用長方形的面積來推導呢?
生 1:應該可以吧。
生 2:不可以吧,長方形有棱有角,而圓是圓圓的。
師:看來,大家意見不一,那讓我們來動手做一做,看看到底行不行。(先指導學生將一個圓剪成8等份,利用小扇形拼成長方形,再通過多媒體演示將圓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從剛才大家動手操作和老師的演示來看,如果老師一直把圓分下去,最終會得到什么呢?
生 3: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
生 4:這個長方形的寬是圓的半徑,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它的面積等于圓周長的一半乘以圓的半徑。
生 5:所以,這個圓的面積等于它周長的一半乘以它的半徑。
生 6:設圓的半徑為r,則面積等于1/2×(2πr)×r,也就是πr 2。
師:大家回答得很好。那大家來討論一下,圓的面積除了能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外,還能轉化為其他圖形的面積嗎?
生 7:可以轉化為三角形。
生 8:還可以轉化為梯形。
師:大家的想法都很好。那我們的猜想正確嗎?請大家分小組進行驗證,然后說說你們的結論。
生 9:我們把圓分別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發現等分的份數越多,它就越像三角形。如果不停地將圓等分下去,就能將分成的小扇形看成三角形,圓的面積就是所有小三角形面積的和,所有小三角形的高都是圓的半徑,所有小三角形的邊長的和是圓的周長。如果設圓的半徑是r,那么圓的面積S=1/2×r×2πr=πr 2。
……
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感悟新知,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實現“再創造”,而且能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探索數學的熱情。
總之,生活是創造的源泉。通過聯系生活,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知數學,既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責編 藍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