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5)20-060
2012年,我校申報的《基于課堂觀察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評價性語言使用現狀的研究》被確定為省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課題研究進程中,我們不斷實踐、反思、質疑、重建,形成了一定的認識與思考。
一、評價性語言的重要性
1.目標任務驅動的需求
課堂教學總是需要明確的目標,要完成教學目標,語言的交流不但需要而且必要。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苯處煹恼Z言表達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教學效果,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表現出來的評價語言也同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信息傳遞的需要
課堂教學是信息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是教師為了把教學信息傳達給學生,必須清楚自己要傳遞什么信息和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傳遞;二是學生把教師傳遞的信息轉化為自己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再反饋給教師。信息傳遞離不開語言,學生的反饋教師要及時評價,教師評價性語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信息傳遞與課堂教學的效果。
3.情感交流的訴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去,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睕]有無教育的教學,關心愛護學生是當好教師的首要條件。如何和孩子說話?對話永遠比對抗重要,說孩子們的話,說孩子們能懂的話,說孩子們能接受的話,進行恰如其分的語言評價,打通交流的閥門,引起情感的共鳴,才能讓孩子親其師信其道。
二、評價性語言的應用對象
評價對象是誰?“學生”肯定是當仁不讓。細加琢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的是學生這個“人”,還是學生這個人一時或一事的表現?前者自然會分出“好學生、壞學生”“好孩子、壞孩子”,后者就會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評價,有感而不濫情。試探討當下常用的三種性質的評價性語言:(1)表揚(肯定性評價)。正面肯定學生的表現,褒獎其優點和閃光點,激勵引導學生朝更好的方向努力與發展;(2)中性評價。就事論事,不摻雜感情色彩,嚴格意義上的中性評價要求教師忘記自己是誰,從局外人、旁觀者的角度去評價學生;(3)批評(否定性評價)。否定學生的回答、主張和表現,警惕和提醒學生不要朝壞的或教師認為不好的方向發展,有時還存在貶低學生的現象。關愛學生,就要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課堂教學中三者沒有絕對的區分,評價對象不直接指向學生本人,評價結果不甄別學生的好壞,只是對學生一時或一事的表現的判斷、點評與引導。
三、評價性語言的應用規律
教育對象是生動活潑的人,再加上環境的差異性,教育因素很難用科學進行定量分析,評價性語言的應用也只能從抽象的規律層面上予以探究。
1.尊重學生的心理特征
“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苯處煹脑u價性語言不能停留于自己想說的話語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組織學生愿意接受和理解的話語。如,學生在板演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時出現了錯誤,學生回到座位上就意識到了錯誤,準備修改。而老師也許認為用學生的錯例輔助教學更為有力,沒有允許學生改正,并對這個錯誤進行了剖析,告誡學生不要再犯。板演的學生整節課精力不集中,感到有點委屈。如果教師能正確面對學生的舉動,鼓勵學生:“你對板演及時進行了修改,說一說為什么這樣改?”這樣就會化消極因素為積極鼓勵,全班同學也接受了一次正確的引導,鞏固了認識,同時,板演的學生對錯誤的認識會更加深刻,還會帶著少許的興奮進入后續學習中。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熟悉并掌握學生的認知現狀——“現有發展區”,對學生不溢美、不責難。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回答對了,評價“你的記憶很清晰”或“回答得很完整”就可以了,不必大驚小怪地說“你真了不起”或“你太棒了”,那樣只會讓學生飄飄然。比較陌生的學習內容,則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的表達,即使學生的述說關聯性不強,或不是很正確,可以這樣評價:“你的想法很大膽”“你的理解真獨特”“還有嗎”“我很感興趣,能說說為什么嗎”,通過引導學生交流,讓不同的意見流通起來,這種探尋過程最終將會引導學生到達學習的目標。
3.突出數學課程特征
學校教育對于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畢竟只是人一生中的某個過程,而不是全部。“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省略本不該省略的過程直奔主題式的教學只會把孩子教“傻”,教師評價性語言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展思維,運用數學的思維去學習、生活。如這道習題:“小明家陽臺上鋪了地磚,每排6塊,一共4排,一共多少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解法(1)6×4=24;(2)6+4=10。(2)明顯錯了,直接告知肯定省時間,但學生下次遇到類似問題會不會出錯,不得而知。若教師評價:“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答案,可小明不愿意了,他家陽臺地磚數量只有一種??!大家畫圖檢查一下,再繼續討論好嗎?”在畫圖驗證過程,對的學生在直觀對應中思維進一步深入,錯的則在圖與式、不同結果的反差中主動思考“為什么”,還說出錯誤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了“一共”就想到了“加”,多好的反思啊,估計下次學生審題會更認真,不再受某些文字的誤導了。
四、評價性語言的功能
1.判斷。數學教學中基本不存在似是而非的問題,對錯分明,不容置疑。評價性語言要忠于事實,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地判斷評價。教學中,學生正確時教師的評價基本上能及時跟進,而公開課、示范課、評優課中似乎再也聽不到批評性語言了,教師越來越會用自己理解的新課改理念包裝自己了,但真實的課堂又不可避免批評性評價,批評性評價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試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人們習慣將錯誤歸結為兩種原因:一種是認為錯誤的原因是人的主觀因素,在尋找別人的錯誤原因時往往如此。如某生作業沒完成肯定是他懶惰或不愿意做,教師就會心生憤怨;另一種則是把錯誤原因歸結到客觀因素上,往往用在對待自己的錯誤上。如作業沒有完成的學生就會找出如家中有事、停電了等諸多原因。對于這樣的錯誤教師該如何批評呢?首先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錯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副產品,不能因為孩子犯錯誤就認為學生不可救藥,要接受孩子的解釋和理由。如學生作業沒完成,教師耐心聽完學生的理由,再讓學生想想以后再有類似情況該怎樣克服,引導學生想出一些具體的方法;其次要嘗試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如“先打肥皂后刮胡子”的批評方式更容易為學生接受。教師問題剛提出,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回答,結果答錯了,教師就可以說:“小腦袋反映真快??!如果能認真思考一下就更好了,你愿意重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嗎?”這樣既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又間接地否定了學生的答案,還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問題,真是一舉三得。此外,教師也可以私下與學生面對面實事求是地批評指正,正所謂“規過于私室,揚善于公庭”。
2.激勵?!昂煤⒆邮强涑鰜淼摹!备ヂ迥氛f:“動搖孩子意志最有效的方法是喚起他的有罪意識?!痹u價應以激勵性語言為主,讓孩子感受到成功、喜悅、信心,一天比一天進步。如抽屜原理教學導入時,設計了搶凳子游戲,全班分成兩大組,每組3位代表,五張凳子按圓弧形擺開,6位學生伴著音樂圍著凳子轉,音樂一停就搶坐凳子,沒搶到的淘汰出局,每次減少一張凳子繼續游戲。意圖是從一一對應與現實問題的矛盾中導入新課。兩輪下來,第一組淘汰了兩個,如果老師對剩下的學生說:“×××,你們小組就你一個人了,看來兇多吉少?。 焙⒆右幌伦泳托沽藲?,下一輪游戲自然就出局了。教師如能這樣說:“×××,你們小組雖然已經有兩個人被淘汰了,但還有你這個種子選手,責任重大??!”走到這個孩子身邊:“來,老師和你握個手,給你鼓鼓勁,有沒有信心???”孩子會大聲回答:“有!”精神振奮地投入新一輪游戲中。
3.導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素養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不善表達的孩子回答問題時,老師可以說:“老師聽懂了你的意思,是對的,可能有些同學沒聽明白,咱說具體點好嗎?”學生再一次的回答肯定會清晰一些。膽小的孩子說話總是低聲地嗡嗡著,老師可以微笑著走到孩子旁邊,聽完孩子的話后略帶夸張地說:“多么好的想法??!為什么不大聲說出來?我們一起來大聲說出來,好嗎?”老師大聲地起個頭后,學生就會大聲再重復一遍。
4.過渡。課堂總是由一些明顯或不太明顯的教學環節組成的,巧妙而貼切的評價性語言能引導學生從一個環節轉入另一個環節,自然無痕。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教師問:在同樣大小的紙片上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結果會怎樣?多數學生回答“相等”,有學生說“不一定相等”。教師回應:“口說無憑,我們還是動手操作后再看看結果吧!”學生很自覺的進入折紙環節,操作也帶有明確的目的性。
5.促思。沒有學生思維的發展,數學教學就會失去意義,不假思索的接受,數學學習也會變得沒有意義。思考總是從疑問開始。將評價與提問相結合,“深掏灘,低作堰”,促進學生思維去捕獲學習的意義,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提問了解“為什么”,通過評價明確“做什么”。評價和提問很難用清晰的界限分清,它們的相輔相成無疑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評價功能還有很多,教師重復學生正確的回答是為了鞏固新知的理解;資優生一上課就達到了學習目標,迫不及待地想說出來,教師及時評價:“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我們留在重要的時刻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好嗎?”這是為了調控課堂教學進程;教師大聲的說話是為了提醒開小差的學生集中注意力;等等。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面對面,讓微笑成為孩子前行的火炬,讓言語傳遞給孩子前行的意義。恰當了解關于評價性語言的一些知識,掌握一些評價性語言使用規律,會運用一些評價性語言使用方法,才能讓無意識的不適合孩子發展的評價性語言“念起即覺,覺即不隨”,才能讓孩子在為一生的發展做教育儲備的同時享受當下學習的幸福。
(責編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