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縣楚村鎮張李仙橋小學(233500) 張建春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克和千克的認識”。
【教學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師:請拿出自己的數學課本和自己的凳子兩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誰比較輕,誰比較重。
生:數學課本輕,凳子重。
師:是啊,現實生活中的物體有重有輕,它們到底有多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有關輕重的問題——有多重。
【評析:通過讓學生掂一掂,自然引入“輕”“重”這兩個概念,為接下來的探究學習創設了情境?!?/p>
師:想知道數學課本和凳子分別有多重,應該怎么辦?
生:用秤稱一稱。
師:生活中有哪些秤呢?把你知道的秤介紹給大家吧。
生1:在超市買東西用過電子秤。
生2:我跟媽媽買菜時,見過桿秤、盤子秤。
生3:我舅舅賣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爺賣藥材用的是天平。
師:同學們見識真廣!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天平”。(介紹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評析:結合日常生活的所見,讓學生體驗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p>
(1)稱一稱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學習了它的使用方法。現在我們就用天平稱出桌子上的一個蘋果、幾粒花生、一枚2分硬幣等的質量。稱的時候要做好記錄,3分鐘之內哪組稱得多,哪組就勝利。(學生分組稱物品,師巡視指導)
(2)說一說
生1:一枚2分硬幣大約1克,一枚5分硬幣大約3克,一枚1元硬幣大約15克。
生2:一支鉛筆大約9克,一本數學書大約150克,10粒花生大約35克,一個蘋果大約89克,一個回形針大約2克……
師:這些都是比較輕的物品,同學們都使用克作單位。克用字母“g”來表示。(板書:克——g)
(3)掂一掂
師:你知道1克有多重嗎?把你們剛才稱的1克的物品拿出來,比如一枚2分硬幣,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覺?(學生紛紛掂一克重的物品)
生:很輕。
(4)找一找
師: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生:一小塊橡皮;2粒黃豆;1個扣子;1個小發卡……
(5)估一估
師:每個小組任意選幾件物品放在一起,先估一估它們的質量,然后再驗證估得準不準,看誰估得準。
(1)介紹千克
師:剛才有的組稱的物品質量達到了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記錄的時候很麻煩,還可能寫錯,怎么辦?
生:可以用千克。
師:真聰明!日常生活中我們稱較輕的物品就用克作單位,稱較重的物品就用千克作單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書:千克——kg)
(2)掂一掂
師:同學們剛才稱的鹽一袋是500克,兩袋就是1千克。請大家掂一掂兩袋鹽,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學生用手掂感受1千克)
(3)找一找
師:在你的周圍能不能找到質量大約1千克的物品呢?
生1:五個蘋果。
生2:8 個饅頭。
……
(4)拎一拎
師: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拎。(學生有的收集幾組的鹽,有的稱凳子,有的稱書包……)
(5)填一填
小明的體重約為35( );50粒黃豆約是100( );一只公雞約重3( );一包味精約重200( )。
【評析: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己動手,實踐操作。通過“稱一稱”、“找一找”、“說一說”、“掂一掂”等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重量單位——千克與克?!?/p>
師:我們認識了克和千克,那么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大家猜一猜,并驗證。
生:兩袋鹽是一千克,500+500=1000,所以 1 千克=1000克。
……
1.教材第20頁第一題。
2.在( )里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①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 );②一袋鹽重500( );③小淘氣的體重大約30( );④一個蘋果大約重100( );⑤兩袋大米重50( );⑥一個雞蛋重 60( )。
3.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6千克=( )克 7000克=( )千克
10千克=( )克 ( )克=4千克
4.想一想
1千克鐵和1000克棉花哪個重?為什么?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評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痹诒竟澱n的教學過程中,我深有體會?!?/p>
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掂一掂自己的數學課本和凳子,從而感受輕與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述的,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地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活動中掌握有關克和千克的數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稱、掂、說等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