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5)20-086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在一起,這樣就會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變成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實例,也就變得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促進學生更好地在生活中發現數學,能從數學的角度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學現實的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運用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來引入教學,會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有一種親切感,也就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數學與現實同在,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在生活中提煉出數學知識,揭開數學神秘的面紗,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活動中。
如教學“負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用學生熟知的溫度計來幫助學生認識正負數。“在學習《科學》時,大家已經知道0℃表示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也就有了零上與零下之分,在看天氣預報時,可以看到某天某地氣溫-50℃~60℃,這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完全可以將其解釋為氣溫在零下50℃到零上60℃之間,這樣就初步感知到正負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由此也可以由溫度計抽象出數軸的形象。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向東走10米記作+10m,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記作什么?”學生能夠輕松得出“-10m”,由此體會到正負數可以表示相反意義的量,從而把握正負數的內涵,將數學與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
學現實的數學就是要用現實的例子來實現生活與數學的轉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即生活,生活處處皆數學。
二、利用生活經驗,學真實的數學
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學到真實的數學,也就是讓學生能夠在經驗的引領下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從而在培養學生數學意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思想與方法。生活經驗為學生深層把握數學本質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將生活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數學經驗,從而體驗到數學的真實價值。
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和除法”時,對于小數乘法算式1.25×4的計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個場景,將其轉化成已學過的整數乘法來進行計算。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后,很快就想到可以將1.25看成1元2角5分,這樣將單位統一成“分”就可以變成125×4,求出結果后再化為單位“元”即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就知道,要進行小數的乘法運算,可以先將其轉化為整數的乘法,根據已有整數乘法的經驗,就可以求出結果,再點上小數點即可。這樣也就體現出了轉化思想在解題中的重要作用,學生也由此感悟到數學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真實的數學不僅要看其表象,還要把握其本質,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的結合,能使新知識轉化為了舊知識,也就使學生的學習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三、用于現實生活,學有用的數學
有用的才是學生最需要的,“數學很有用”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千百年來的一個共識,這也是數學的魅力之所在。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利用生活實例的方式,與學生一起走進生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知識,并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如教學六年級下冊“比例”時,教師可以給出一個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學校的旗桿,直接測量其高度是不現實的,怎樣才可以知道其高度究竟是多少呢?今天天氣很好,陽光燦爛,不妨將我們的課堂移到室外,去量一量旗桿的高度。各組設計好自己的測量方案,并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工具,Let’s go!”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了分工,有扶著垂直于地面1米長標桿的,有同時量標桿的影長和旗桿的影長的,有做記錄并計算的……很快各組就得出了結果,并且相差不大。各組總結時都說出了一個共同的方法,旗桿的高度∶旗桿的影長=標桿的高度∶標桿的影長。在這里學生就感受到了數學有用。
這樣的實踐活動,既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數學有用。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處處皆數學。在教學時,依托教材,用生活中的實例做素材,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明確生活才是數學的源頭活水,從而為學生創設出豐富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感悟思想與方法。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