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江都區真武鎮濱湖小學(225268) 沈延安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嘗試將生活元素和數學思維結合起來,但往往由于問題引導缺乏思維內涵,桎梏了課堂教學。該如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來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材內容較為抽象,教師要將生活和教材有機結合,通過與生活的關聯找到教學的起點。為此,教師要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整合,帶領學生將課堂所學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教材“百分數”時,教材中設計了很多和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圖,如羊毛衫的羊毛含量、果汁中的蘋果汁含量等,讓學生從中探究百分數的意義,建構百分數的數學概念。為此,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教材中的主題圖,先出示兩杯果汁飲料,一杯果汁含量為37%,另一杯含量為45%,讓學生思考:想要知道哪種飲料更甜,該怎么做?為什么?學生認為,通過比較果汁含量就可以得到結果:45%顯然比37%大,因而45%的果汁更甜。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百分數,我又設置了重點問題:兩個學校的女生人數都占39%,是否兩個學校的女生人數同樣多呢?為什么?學生討論后認為“百分數是一個分數,這兩個百分數相同,代表的只是兩個分數的結果相同,但并不代表女生人數就同樣多。女生人數表示的是這個分數中的分子。在這個分數中,如果分子是39,那么分母就是100;如果分子是78,那么分母就是200……也就是說,兩個學校的女生人數可能一個是39,一個是78,也可能同樣多。”通過對生活中的百分數進行分析和探究,學生體會到百分數的意義,深刻理解了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價值。
以上教學,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順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由此,學生既能理解數學的本質含義,又能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往往對習題訓練的認知停留在做題上,雖然相關的強化訓練做了很多,但一旦遇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仍然摸不著頭緒,為此,教師要加強生活引導,設置生活化的數學情境,帶領學生展開生活探究。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筆者針對題目中學生容易混淆的數量關系,創設了有趣的生活情境:讓一部分學生扮演商家,進行商品打折,另一部分學生分為兩組,扮演購買商品的顧客,哪一組價錢算得對,哪一組就是贏家。商家出示打折商品:籃球原價125元,降價20%,現價多少錢?羽毛球拍原價56元,比現價高出30%,現價多少錢?象棋原價42元,現打七五折出售,現價多少錢?溜冰鞋原價160元,現減少40%賣出,現價多少錢?在第一輪比賽中,兩組學生對打七五折的理解出現了分歧,一組認為是原價乘75%等于現價,另一組則認為是原價乘25%等于現價。此時我讓學生思考:籃球降價20%是打幾折?羽毛球比現價高出30%,是打了幾折?學生由此發現,原價乘打折數就是現價。我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溜冰鞋原價160元,現價120元,那是打了多少折?學生認為,將現價除以原價120÷160,得到結果0.75,也就是打了七五折。
以上教學,通過呈現生活中的促銷場景,學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建構。
著名教育家米山國藏曾經指出,小學時學過的東西成年后大多都已經遺忘,但那些能夠在生活中應用的技能卻永久地流傳了下來。教師要加強應用,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教材“比例”時,為了讓學生運用比例解決實際問題,筆者設置了問題:學校操場邊有一棵百年老樹,請想出辦法,測量出這棵樹的高度。學生展開討論,有的提出可以爬到樹頂放一根繩子,有的提出找一個梯子爬上去測量,甚至有的提出要砍倒大樹,顯然,這些方案難度太大,不便于操作。此時,我引導學生思考:能否運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計算?學生提出可以測量出大樹的影子,根據比例,算出大樹的高度。為了便于操作,學生用一根1米長的竹棍固定在大樹旁邊,量出大樹影子的長度和竹竿影子的長度,很快算出了大樹的高度。
以上教學,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應用,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并在實踐中實現了活學活用,讓數學課堂真正實現了生活化。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生活的課堂,教師要把握教材內容,設置有效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