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
2014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持續鞏固提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作出全力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做強做優做大和改進作風“三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著力穩增長、調結構、提效益、控風險、促和諧,規模效益大幅增長,主要指標創歷史新紀錄,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4 259.76億元,同比增長17.75%;利潤總額169.08億元,同比增長65.89%;經濟增加值137.26億元,同比增長85.44%;上繳稅金276.3億元,同比增長51.44%;全面實現年度經營目標和國資委考核指標;營業收入、利潤增速均居中央企業與軍工集團前列。連續6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躍升至第169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29位、制造業500強第7位。連續8年在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中獲得A級。
聚焦產業 發展爭先
兵器裝備集團把抓好主業發展作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抓手,把優勢資源和注意力聚焦在軍品、汽車等優勢主導產業上。軍品出色完成科研生產任務,保軍能力進一步提升;汽車產業增速高于行業11.69個百分點,在銷售前10名集團中名列第一;全年銷售整車254.78萬輛,同比增長18.55%;實現銷售收入2 278.61億元,同比增長32.35%;利潤189.04億元,同比增長92.65%,繼續保持利潤增幅大于收入增幅、收入增幅大于銷量增幅的良好勢頭。
自主品牌轎車逆勢上揚,長安汽車成為國內首家自主品牌汽車產銷突破1 000萬輛的企業。多款新品成功上市,全年銷售58.61萬輛,同比增長37.69%,增速高于行業33.83個百分點。產品結構調整成效明顯,自主品牌轎車向上向優突破,綜合毛利率達13.8%,單車均價提升10.5%,長安逸動連續11個月居中國品牌銷量第一,悅翔系列、奔奔系列居中國品牌細分市場第一。目前,有30%的用戶由合資品牌轉換而來購買長安汽車。
合資合作持續深化。長安福特產銷再攀新高,銷量同比增長18.06%,增速高于行業4.05個百分點。長安福特變速器工廠、整車第三工廠正式投產,進一步完善長安福特整車、發動機、變速器“三位一體”的產業格局。長安馬自達加快新產品投放,產銷穩步增長。長安PSA研發中心的落成,為長安PSA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DS5LS、DS6順利上市,市場表現出色。加深與鈴木戰略互動,推動戰略協同,鋒馭的成功上市,打破在中國市場4年無此類新品車的局面。
以質量的全面提升作為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基石,產品質量持續提升。對標福特,建立五大質量操作系統;以產品質量的持續改善為目標,倒逼設計、制造、采購、售后等全價值鏈的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深入推進全面質量管理,完善精益質量管理系統,大力推進質量改進小組工作機制,確保產品質量一致性,產品實物質量大幅提升,乘用車、商用車千臺維修頻次明顯降低,睿騁質量比肩合資品牌質量,金牛星榮獲微客中國新車質量研究報告細分市場第一。
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長安汽車不斷完善“5W”立體傳播,全面拓展微博、微信、手機報、網絡在線營銷服務等新媒體平臺,長安汽車微博(含合資)粉絲數量達950萬人。長安汽車新媒體宣傳成果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評價。中宣部、國資委聯合發文,要求主流媒體研究和宣傳長安自主創新發展,中央主流媒體兩次集中宣傳兵器裝備集團汽車產業。長安汽車獨家冠名央視《出彩中國人》,連續3期蟬聯全國綜藝節目收視冠軍,覆蓋10億人?!拔覙穫€趣”開啟奔奔市場新潮流,虛擬代言人“洛天依”再開營銷新河。亮相俄羅斯車展、伊朗車展、澳門車展,持續開展草莓音樂節、星空之旅、城市任務等經典品牌活動。重慶市委、市政府組織市國有工業大型企業專題學習長安自主創新和管理經驗,并作為重慶經濟轉型升級的典型案例。
強化管理 效益增高
兵器裝備集團持續改進管理,加快管理提升,向管理要效益,讓管理出效益,獲利能力進一步增強,盈利結構持續改善。2014年,被國資委評為“中央企業管理提升活動先進單位”;成本費用占營業收入比同比下降1.79個百分點,綜合毛利率提高3.05個百分點。
經濟運行監控力度進一步加大。2014年,兵器裝備集團制訂實施“月—季度—半年—全年”的分析、考核、檢查機制,加強財務預警,增強經濟運營監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對標分析,加強與中央企業、軍工集團、各行業板塊和先進企業的對標;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嚴格管理差異,加強關鍵指標完成情況的分析和監控,發現問題,立即解決。
戰略管控和投資管理不斷加強。組織開展了未來十年中長期規劃研究,推進“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完善了三年滾動計劃,開展了特種產品、汽車等產業的戰略研究和產業規劃。修訂完善投資管理辦法及配套制度,把好項目的市場關、技術關、效益關與合規關,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3億元,投資導向作用進一步發揮。
價值創造行動成績顯著。兵器裝備集團強化全面預算管理,加快推廣應用管理會計工具,扎實開展成本領先行動,全年實現降本增效20億元;強化資金有效管控,經營現金凈流量同比提高21.62%;整體資產負債率同比降低0.57個百分點。
著力創新 后勁增強
兵器裝備集團把創新驅動作為深入打好“三大攻堅戰”的戰略基點,不斷完善以兵器裝備研究院為頂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省部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骨干、產學研聯合機構為支撐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創新驅動對產業鏈整體能力提升的帶動作用,初步搭建形成軍民技術雙向共享、共同發展平臺,設計開發、試驗驗證、工藝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為未來發展積蓄了強勁而持久的動能。
深入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兵器裝備集團對照國家級創新型企業標準,結合自身產業特點,制訂實施《創新型企業建設推進計劃》,形成了科技研發投入、關鍵技術攻關、資源產出效益、創新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有效聯動,整體提升。2014年科技投入占比4.6%,其中,研發投入占比2.64%,分別較上年度增長20.6%和40%。新產品貢獻率達到50%;科技創新人員比例達到20%;在主導產業技術領域突破了近60項核心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推出了30多個系列重點新產品,主導產業核心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提升;兩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全年獲得專利授權千余項,累計擁有專利超過11 000項,繼續居央企前列。
深入開展關鍵技術攻關。2014年啟動實施關鍵技術攻關計劃26項,投入資金超過8億元,核心技術掌控能力進一步提高。長安汽車發布了中國自主品牌第一個汽車品質試驗體系(CA-TVS),每款車型試驗驗證累計超過400萬公里,超過用戶使用強度的3倍,確保滿足用戶使用10年/26萬公里的可靠品質。天威研制成功國內首臺單相交流特高壓大容量現場組裝變壓器,一舉攻克行業“方便運輸的特高壓大容量變壓器研究”難題,為特高壓大容量變壓器使用于中國任意一個特高壓變電站掃除了技術障礙,為國家特高壓輸電戰略的實施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中光學集團突破無反光薄膜技術光學元件,為中大口徑高端單片、單反相機配套,在行業下滑近30%的情況下,光學零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5%。西南技術工程研究所在涂料領域實現新突破,成為國家多個重點項目的重要支撐單位。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兵器裝備集團堅持高端引領、整體開發,按照專業化、職業化、市場化要求,科學設計職業發展通道;培養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完善“技術帶頭人+創新團隊”的人才組織模式;大力實施“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工程”“技能領軍人才開發工程”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擁有首席科技專家9人、技能大師6人、科技帶頭人61人、技能帶頭人31人、“千人計劃”專家11人、特聘專家8人、優秀科技創新團隊27個、杰出科技創新人才10人,為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深化改革 活力增加
兵器裝備集團強化問題導向,以更大決心沖破國有企業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不斷解決企業發展道路上的各種問題與挑戰,使體制機制更加靈活。
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2014年,兵器裝備集團在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全面深化改革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辦公室,系統謀劃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設立7個專項改革小組,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偶合性,深入論證改革舉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使集團公司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機制。
積極深化內部改革。加強內外部軍品資源整合,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推進旗下建設工業公司、長風公司合并重組,軍工資源整合取得實質性進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領導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管理監督體系,建立健全選人用人機制,選人用人滿意度達到95%。啟動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制訂實施方案,健全工資效益聯動機制,持續推進用工結構優化,全年精簡富余人員5 000余名,勞動生產率同比提高30%,人工成本利潤率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按照中央要求,深化“三轉”,推進紀檢監察改革;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清理退出議事協調機構;調整紀委書記提名考查方式,規范紀委書記兼職和分工。加強產權結構調整和資本運作,湖南天雁公司實現借殼上市,完成三級以下子公司清理30戶。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工作取得進展,啟動了駐渝、湘、豫三地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13戶企業棚戶區項目納入地方規劃。各單位按照集團公司統一部署,成立了二級單位領導小組和專責組,部分單位結合業務調整,制訂了全面深化改革初步方案;部分單位在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推進股權多元化、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2015年,兵器裝備集團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全軍裝備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和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調整,突出創新驅動,強化風險防控,深入打好“三大攻堅戰”,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為“十三五”規劃實施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胡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