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林輝(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創傷重度程度評分法在老年創傷患者急救診治中的應用效果
鄭林輝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外科,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目的探討創傷重度程度評分法對老年創傷患者急救診治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該院急診科收治的93例老年創傷患者。應用創傷重度程度評分法(Triss法)計算其生存概率(Ps)。并將所有病例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就患者的主要部位創傷程度及具體創傷重度程度評分情況進行比較,同時對比不同Ps值組老年創傷患者的死亡率。結果兩組病例在頭頸、胸部、腹部的損傷程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具體的創傷重度程度評分上,兩組病例的改良創傷評分(RTS)、損傷嚴重度評分(ISS)以及Ps差異明顯(P<0.05)。通過對不同Ps值組老年創傷患者的死亡率進行比較發現,Ps值在0.00~0.29的老年創傷患者與其他階段組的Ps值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P<0.05)。結論Triss法在急救診治過程中能夠對老年創傷患者的創傷情況進行量化,幫助醫護人員快速準確地對患者的創傷情況進行判定,有效提高了對老年創傷患者的急診救治效率和水平,值得在臨床上積極推廣應用。
〔關鍵詞〕創傷重度程度評分;急救診治
第一作者:鄭林輝(1973-),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急診外傷的臨床診治研究。
目前老年人發生意外創傷的概率不斷增加〔1〕。提高老年創傷患者在急救診治過程中的救治率是當前急診科面臨的主要問題。創傷重度程度評分法(Triss法)作為一種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創傷患者的損傷程度評價手段,在國外已有10余年的運用經驗,而此方法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2〕。我院使用Triss法對老年創傷患者進行評分,并根據評分和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急救診治處理,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4月至2014年7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93例老年創傷患者。入選標準: (1)損傷嚴重度評分(ISS)均>16; (2)患者能夠與醫務人員進行溝通,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61例,女32例,年齡66~84〔平均(68.4±10.8)歲〕。損傷原因:交通傷38例,墜落傷16例,跌傷23例,重物砸傷14例,其他原因2例。
1.2方法老年創傷患者的生存概率(Ps) = 1/(1+e-b),其中b=b0+b1(RTS) +b2(ISS) +b3(Age),其中e= 2.718 282;而b0~b3分別為解剖、生理以及年齡的權重系數,按照一般慣例取值于美國創傷外科醫師委員會組織的嚴重創傷結局研究(MTOS)的最新修正參數。RTS作為校正創傷積分,是一個生理指標,用3個生理參數〔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呼吸頻率(RR)以及收縮壓(SBP)〕對患者急診時的損傷嚴重程度進行定量。其值能夠從RTS的指標與分值表中查得。RTS= 0.936 8×GCS+ 0.290 8×RR+0.732 6×SBP,ISS是創傷嚴重程度計分,以簡明損傷定級標準(AIS)為依據,將人體劃分為6個區域:面部、頭頸、胸部、腹部、四肢以及體表,從中選擇3個損傷最嚴重的部位進行AIS編碼,求得其平方和為ISS值; AGE為年齡系數,年齡>55歲,AGE為1;年齡≤55歲,AGE為0。按照生死情況進行分組,就患者的主要部位創傷程度及具體創傷重度程度評分情況進行比較,并根據Ps值劃分不同階段,比較不同階段之間老年創傷患者的死亡例數及死亡率。
1.3觀察指標比較患者的主要部位創傷程度及具體創傷重度程度評分情況。比較不同階段之間老年創傷患者的死亡例數及死亡率。死亡標準為腦死亡,包括腦干在內的全腦功能喪失,且不可逆轉〔3〕。主要表現為腦干反射全部消失,無自主呼吸,對其進行顱腦多普勒超聲檢查發現呈腦死亡圖形,腦電圖平直,觀察12 h后并無變化〔4〕。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χ2檢驗。
2.1主要部位創傷程度頭頸、胸部、腹部的損傷程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頭頸、胸部、腹部損傷對創傷結局有較大影響。見表1。
表1 主要部位創傷程度AIS評分比較(±s)

表1 主要部位創傷程度AIS評分比較(±s)
面部創傷因例數較少并未予以列出; ()中是各組例數
部位 生存組 死亡組 t值 P值頭頸 3.85±0.56(43) 4.38±0.61(25) 3.641 5 0.000 5胸部 3.61±0.74(31) 4.35±0.88(12) 2.790 3 0.008 0腹部 3.34±1.23(29) 4.42±1.03(11) 2.583 2 0.013 8四肢 2.75±0.43(32) 2.86±0.52(8) 0.621 2 0.538 1體表 1.65±0.47(29) 1.91±0.55(5) 1.116 9 0.272 3
2.2創傷嚴重程度評分對比情況將93例老年創傷病例分為生存組(n=57)和死亡組(n=36),同時采用MTOS權重系數對其進行Triss綜合評分后發現,生存組和死亡組的RTS 〔(7.03±2.94) vs(4.54±3.22)〕、ISS〔(21.86±9.61) vs(32.67± 16.15)〕以及Ps〔(10.94±0.37) vs(0.55±0.54)〕差異明顯(P<0.05)。
2.3不同Ps值組老年創傷患者死亡率比較根據不同的Ps值將所有病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其中Ps值為0.00~0.29的老年創傷患者的死亡率〔83.33% (20/24)〕與其他階段組〔0.30~0.49為31.85% (12/38),0.50~0.79為17.65% (3/ 17),0.80~0.99為7.14%(1/4)〕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老年創傷患者由于年齡較大,生理功能處于退化狀態〔5〕。一旦出現創傷后,往往具有病情嚴重,預后效果較差和死亡率較高等特點〔6〕。老年創傷患者多伴有心腦血管、骨質疏松等退行性疾病,再加上老年人反應較為遲鈍,在急救診治過程中極容易造成疾病的誤診和漏診〔7〕,急救診治過程中稍有疏忽,則會對患者的預后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嚴重時甚至會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8〕。因此,在急救過程中準確地對老年創傷患者進行診斷是提高老年創傷患者救治率的關鍵所在。
早期在對老年創傷患者進行急救時,主要是憑借急診科醫生的臨床經驗對其創傷程度進行評價〔9〕,標準各不相同,且治療的結果也沒有可比性。
Triss法由于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出老年創傷患者的損傷程度,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優于過去的創傷記分(TS)〔10〕和ISS評分,在國外已有十余年的運用歷史〔11,12〕。近年來,隨著我國醫學水平的快速發展,該方法在國內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急救診斷工作〔13〕。
綜上所述,Triss法提高了對老年創傷患者的急診救治效率和水平,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1劉富.骨折患者ISS與腎功能的關系〔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 22(8) : 70-3.
2劉云,向小勇,都定元,等.重慶地區不同時期嚴重胸部創傷流行病學特征及救治結局的回顧性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1; 33 (4) : 403-7.
3衛波,方偉敏,趙李克,等.創傷信息管理系統在嚴重創傷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江蘇醫藥,2013; 39(18) : 2177-8.
4陳敏,顧珮瑜,馬靜,等.腹部嚴重創傷控制性手術與ICU復蘇的價值評估〔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 34(5) : 780-3.
5 Gunning AC,Leenen LP.Applicability of the predictors of the historical trauma score in the present Dutch trauma population: Modelling the TRISS predictors〔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4; 77(4) : 614-9.
6李青峰.嚴重創傷畸形的修復與功能重建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 32(9) : 1251-3,1245-50.
7姜建青,劉寶玉,俞永康,等.RIFLE標準在HVHF治療嚴重創傷并發MODS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 36(4) : 479-82.
8王同顯,馬保鳳.嚴重創傷患者大量輸血的研究進展〔J〕.中國輸血雜志,2012; 25(7) : 636-8.
9劉新平,謝虹.改良早期預警評分預測重癥監護病房創傷患者的病情和預后〔J〕.上海醫學,2011; 34(10) : 728-30.
10王謙,汪方,胡小鋒,等.骨盆創傷全流程專業數據庫的初步構建〔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 32(12) : 1558-60.
11王宗華,彭李,王仙園,等.創傷住院患者急性應激障礙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1; 33(21) : 2278-81.
12 Chan CK,Yau KK,Cheung MT.Trauma survival prediction in Asian population: a modification of TRISS to improve accuracy〔J〕.Emerg Med J,2014; 31(2) : 126-33.
13王麗,謝鎰鞠,唐小唪,等.創傷失血性休克后腹腔高壓對心肺基礎監測指標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 35 (20) : 2159-63.
〔2015-01-19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 16-4643-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