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穗 李自成 張 濤(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校門診部,廣東 廣州 50632)
PCI術后再次住院男性冠心病患者血脂達標的情況
梁穗李自成1張濤1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校門診部,廣東廣州510632)
〔摘要〕目的觀察冠脈支架植入(PCI)術后再次住院的男性冠心病患者血脂達標情況。方法選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PCI術后再次住院治療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共133例。按年齡分為老年組(n=83)和中青年組(n=50)。所有患者第一次入院后即開始每日服用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收集兩組患者2次入院時的一般資料、既往病史、血脂和冠脈造影情況。對比患者2次入院血脂水平,觀察血脂變化和達標情況。結果①兩組患者第2次入院時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低于第1次入院(P<0.05),而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的變化無統計學差異。②兩組患者血脂達標率基本一致,但TC和LDL-C達標率較低。結論介入治療術后再次住院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單用他汀類藥物常規劑量治療,能降低患者TC和LDL-C水平,但達標率較低,對控制TG和HDL-C水平效果較差。
〔關鍵詞〕冠脈支架植入;男性;冠心病;血脂達標率
1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
第一作者:梁穗(1980-),女,碩士,住院醫師,主要從事冠心病、高脂血癥的防治研究。
冠脈支架植入(PCI)術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治療方式之一。應用他汀類藥物使血脂達標在冠心病的二級預防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證明,PCI術后進行積極的血脂管理能使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威脅下降30%,靶血管或非靶血管血運重建危險下降47%〔1,2〕。與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冠心病患者往往后并有多種疾病,所服藥物也比中青年患者多,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應用他汀類藥物所致的不良反應同時還可能影響他汀類藥物作用的發揮。本研究旨在觀察PCI術后需再次住院治療的不同年齡層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在應用常規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后血脂變化及達標的情況,了解冠心病高危患者目前血脂管理存在的問題。
1.1臨床資料收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PCI術治療后需再次住院治療的男性冠心病患者,排除不規律服藥患者3例,共133例患者入選。其中老年組83例,中青年組50例。所有患者再次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胸悶、胸痛或氣促等癥狀。患者再次入院治療的時間波動于PCI術后2~26個月,平均(9.95±4.68)個月,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
1.2方法收集兩組患者兩次入院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癥狀、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血壓、既往病史和服藥情況等。受試者在入院后第2天上午6: 00~7: 30空腹采血。生化指標采用Beckman公司的全自動生化分析檢測儀。空腹血糖(F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采用酶法(GPO-PAP法和COP-PAP法),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采用勻相測定法。行PCI術的患者,于PCI術前3 d及術后均接受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和他汀類藥物治療。若第2天需行PCI術,入院當天即給予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負荷量治療。若入院當天需行急診手術,術前2 h即給予氯吡格雷600 mg,阿司匹林300 mg治療。所有患者入院后即開始每日服用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術后氯吡格雷建議服1年以上,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建議終身服用。造影使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 Medical Systems) Innova 3100-IQ型數字減影血管影像系統。術前以1%的利多卡因局麻,取橈動脈或股動脈作為穿刺血管,采用Seldinger法行左、右冠脈造影和支架植入術,每支血管至少進行3個以上的標準多體位投照,造影結果由兩名以上富有介入和臨床經驗的心血管內科醫生采用QCA方法獨立計算分析冠脈狹窄程度分析而完成。高脂血癥病史〔3〕:測TC>5.2 mmol/L和(或) TG>1.7和(或) LDLC>3.37 mmol/L;或目前行降脂藥物治療者。血脂達標〔3〕: TC<3.11 mmol/L,LDL-C<2.07 mmol/L,TG<1.7 mmol/L。理想HDL-C定義為〔4〕:男性≥40 mg/dl或1.0 mmol/L,女性≥50 mg/dl或1.3 mmol/L。以上指標均達標者為血脂達標。
1.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齊性檢驗、秩和檢驗及χ2檢驗。
2.1第2次入院的血脂情況兩組患者TC和LDL-C水平均較第1次降低(P<0.05)。老年組TG水平較第1次入院時略有升高,中青年組略有下降,同時兩組患者HDL-C水平有所升高,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組別 TC TG HDL-C LDL-C老年組(n=83) 第1次入院第2次入院P值中青年組(n=50) 第1次入院第2次入院P值4.41±0.97 3.89±0.85 0.000 5.01±1.52 4.10±1.11 0.000 1.38±0.65 1.39±0.64 0.822 1.77±1.00 1.62±0.88 0.290 1.04±0.31 1.08±0.29 0.199 1.00±0.24 1.08±0.41 0.158 2.65±0.77 2.15±0.59 0.000 3.13±1.27 2.37±0.78 0.000
2.2患者血脂達標情況兩組患者血脂達標率差異無統計學義(P>0.05),但TC和LDL-C達標率均較低。見表3。

表3 第2次入院兩組患者血脂達標情況(%)
他汀類藥物除了有調脂作用外,還具有保護內皮細胞、抗炎、抗氧化和抑制內皮細胞增殖等多方面作用〔5〕,對減少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TC和LDL-C升高為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6,7〕。此外,研究顯示,LDL-C每降低1%,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危險性就下降2%~3%〔8〕。本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對于降低TC和LDL-C有較明顯的作用,但TC達標率和LDL-C達標率均較低,這提示我們用常規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后仍不達標的冠心病高危患者,需要加強調脂的力度。近年Residual Risk Reduction initiative(R3i)國際指導委員會委員提出了關于剩留風險的概念,即盡管很多患者接受了當前心血管疾病的標準治療,包括降低LDL-C,使之達標,加強控制血壓和血糖等,但仍剩留明顯的大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發癥風險。研究發現〔9〕,用他汀類藥物強化降脂治療,使LDL-C<1.8 mmol/L,但心血管相對風險僅降低了22%。PROVE IT-TIMI 22研究指出〔10〕:盡管使用了高劑量他汀類藥物使LDL-C<70 mg/dl,但TG≥200 mg/dl (2.3 mmol/L)的患者死亡、心肌梗死、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風險仍增高了56%。另外TNT研究指出〔11〕:在低水平LDL-C患者中(<70 mg/dl或1.8 mmol/L),HDL-C水平最高組(≥55 mg/dl)與HDL-C水平最低組(<37 mg/dl)相比,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進一步減少了39%。因此,引起剩留風險的原因與高TG血癥和低HDL-C血癥密切相關。本研究提示單用他汀類藥物控制HDL-C和TG水平并使其達標的效果欠佳,需尋求新的聯合治療方案使HDL-C和TG達標。綜上所述,PCI術后再次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中,無論是老年組還是中青年組,單用他汀類藥物常規治療均能降低TC和LDL-C水平,但達標率較低,對控制TG和HDL-C水平效果欠佳。因此對該類患者如何做到全面、強效和安全調脂仍然是今后需要討論的問題。
1 Sala F,de Feyter P,Serruys W,et al.Effect of fluvastatin on long-term outcome after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with stent implantation〔J〕.AMJ Cardiol,2004; 93: 92-5.
2 Johnson C,Waters DD,Demicco DA,et al.Comparison of effecting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repeat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Treating to New Targets〔TNT〕study)〔J〕.Am J Cardiol,2008; 102: 1312-7.
3中國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定聯合委員會.中國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國心血管病雜志,2007; 35: 390-409.
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08〔J〕.Diabetes Care,2008; 31(5) : e44.
5 Rossouw JE.Lipid-lowering interbentions in angiographic trials〔J〕.Am J Cardiol,1995; 76: 86C-92C.
6劉靜,趙冬,吳兆蘇,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心血管病發病關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 29(9) : 561-5.
7李瑩,陳志紅,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對我國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預測作用〔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 32 (7) : 643-7.
8 Grundy SM,Bilheimer D,Chait A,et al.Summary of the secon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dult Treatment Pane II) .JAMA,1993; 268: 3015-23.
9 LaRosa JC,Grundy SM,Waters DD,et al.Intensive lipid lowering with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2005; 352(14) : 1425-35.
10 Miller M,Cannon CP,Murphy SA,et al.Impact of triglyceride levels beyo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the PROVE IT-TIMI 22 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8;51(7) :724-30.
11 Barter P,Gotto AM,LaRosa JC,et al.HDL cholesterol,very low levels of LDL cholesterol,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N Engl J Med,2007; 357 (13) : 1301-10.
〔2014-01-19修回〕
(編輯趙慧玲/曹夢園)
通訊作者:李自成(1962-),男,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PTCA后再狹窄的防治研究。
基金項目:暨南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重點學科基金項目(No.暨一臨〔2010〕4號)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 16-4502-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