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嵐 郭愛葉 張培榮 孫長義(河南省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3)
聯合檢測心肌損傷標志物在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發病早期中的應用價值
高嵐郭愛葉張培榮1孫長義
(河南省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南鄭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討聯合檢測心肌損傷標志物肌鈣蛋白(cTnI)、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缺血修飾白蛋白(IMA)在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發病早期中的診斷價值。方法根據臨床檢查將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入住河南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的疑診老年ACS患者分為ACS組64例,非ACS組27例,同時選取健康對照組47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和終點法測定三組的cTnI、H-FABP、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并比較四項指標針對老年ACS患者發病6 h內的診斷價值。結果ACS組的cTnI,H-FABP,IMA的水平分別與非ACS組和健康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CK-MB水平三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H-FABP、IMA診斷的靈敏度均明顯優于cTnI和CK-MB (P<0.01)。聯合檢測cTnI,H-FABP,IMA的靈敏度為90.2%優于單獨檢測cTnI或H-FABP或IMA(P<0.05)。聯合檢測cTnI,H-FABP和IMA的特異度為100 %,與單獨檢測IMA或CK-MB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與單獨檢測cTnI或H-FAB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聯合檢測cTnI、H-FABP、IMA對老年ACS患者的早期診斷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可有效降低老年ACS患者的誤診率。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心肌損傷指標;早期診斷
1河南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
第一作者:高嵐(1972-),女,副主任技師,碩士,主要從事臨床生化診斷研究。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老年人疾病中常見的臨床危重癥,并且常因老年患者缺乏典型的胸痛,臨床多表現為不典型的牙痛,消化不良等,尤其當心電圖正常或臨界改變時,老年ACS患者更容易被忽略和延誤治療〔1〕。因此老年ACS患者的快速準確診斷和及時有效的治療已經顯得尤為重要。血液生化學檢測是診斷ACS的重要手段,目前診斷心肌壞死的“金標準”肌鈣蛋白(cTnI)在心肌壞死4~6 h后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只有在發病6 h后升高〔2〕。因此本研究挑選了當心肌損傷發生時便可釋放入血液的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3〕和在心肌缺血發生后5~10 min即可升高的心肌缺血標志物缺血修飾白蛋白(IMA)〔4〕,聯合檢測cTnI、H-FABP 和IMA觀察能否有效提高老年ACS患者的診斷率。
1.1臨床資料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入住河南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的疑診老年ACS患者,根據入選和排除標準共91例樣本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3例,女38例,年齡61~80歲。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癥狀典型或不典型患者;②經過急診常規檢查疑似ACS患者;③發病至采集首次血標本的時間在6 h以內。排除標準:有嚴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系統疾病、結締組織病、腫瘤等,或2 w內有嚴重創傷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91例樣本最終由2名急診內科醫生參照2007年美國心臟病學院(ACC)診斷治療指南確診老年ACS患者64例,非ACS患者27例。另選擇47例同期門診的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63~78歲。兩組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cTnI、H-FABP、CK-MB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IMA采用終點法測定。參考值分別為cTnI 0~0.023 μg/L,HFABP>3.3 μg/L CK-MB 0~7.2 μg/L,IMA>80 U/ml。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
2.1疑似老年ACS患者發病6 h內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ACS組的cTnI,H-FABP,IMA的水平分別與非ACS組和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CK-MB水平三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非ACS組和健康對照組的cTnI,H-FABP,IMA和CK-MB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心肌損傷標志物發病6 h內診斷ACS的靈敏度和特異度cTnI,H-FABP,IMA和CK-MB診斷ACS的靈敏度分別為43.2%、71.1%、78.4%、20.3%。H-FABP、IMA診斷的靈敏度均明顯優于cTnI和CK-MB,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聯合檢測cTnI,H-FABP,IMA的靈敏度為90.2%,優于單獨檢測cTnI或H-FABP或IM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 h內cTnI,H-FABP,IMA和CK-MB診斷ACS的特異度分別為98%、93.2%、86%、73.6%。聯合cTnI,H-FABP和IMA的特異度為100 %,與單獨檢測IMA或CK-MB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與單獨檢測cTnI或H-FAB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疑似老年ACS患者發病6 h內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與健康對照組比較(±s)

表1 疑似老年ACS患者發病6 h內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與健康對照組比較(±s)
與非ACS組比較: 1) P<0.01;與健康對照組比較: 2) P<0.01
組別 n cTnI(μg/L) H-FABP(μg/L) IMA(U/ml) CK-MB(μg/L) ACS組 64 2.60±1.21) 2) 44.30±4.21) 2) 103.40±4.91) 2) 6.80±2.2 非ACS組 27 0.02±0.02 3.01±1.2 65.10±6.3 4.30±1.8健康對照組 47 <0.02 2.01±1.1 59.60±7.2 2.70±2.0
ACS是老年人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診斷和治療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病死率和改善左心功能。Rawles〔5〕提出溶栓治療每延遲1 h,患者30 d的死亡率則增加21‰。但大多數老年ACS患者的癥狀并不典型,常容易被忽略和延誤治療。
心電圖是診斷心肌缺血最簡單、快速的方法。但心電圖對心肌缺血的敏感性較差(50%左右),所以會漏診許多心肌缺血的高危患者。cTnI被認為是急性心梗診斷的“金標準”,但其具有以下缺點:特異性高但只有在心肌細胞壞死4 h以后才開始升高。同時肌鈣蛋白是肌肉壞死的生物標志物,除ACS外在許多其他引起肌肉組織壞死的病理情況下也可釋放入血引起血中的濃度增高,因此決定其在心肌損傷早期(6 h內)的診斷敏感性不足。所以本實驗選擇新型心肌損傷標志物加以研究。H-FABP和IMA能夠在心肌尚未壞死的早期階段靈敏的檢測到心肌細胞的缺血、損傷,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有用的價值。H-FABP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正常情況下血液中幾乎檢測不到H-FABP。當心肌細胞缺血或缺氧時,大量動員脂肪酸供能,使胞質內H-FABP的濃度快速升高并迅速從心肌細胞內漏出,在ACS發生3 h內即可檢測到高水平的H-FABP。所以HFABP既可用于心肌損傷的早期評價,又可用于監測心肌梗死的再發生〔6〕。另有實驗發現H-FABP能夠有效用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排除性診斷〔7〕。本研究顯示6 h內H-FABP診斷ACS的靈敏度高于傳統的cTnI和CK-M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IMA是血清白蛋白的衍生物,在心肌缺血發生后5~10 min即升高,能在心肌壞死前做出心肌缺血的診斷。本研究發現在發病6 h內IMA診斷的敏感性,與以往的研究結果類似〔8〕,明顯優于傳統的cTnI和CK-MB。IMA在6 h內的特異性與cTnI相似。同時聯合檢測cTnI、H-FABP、IMA的靈敏度,優于單獨檢測cTnI或H-FABP或IMA。
ACS是一個復雜的病理生理變化過程,單一心肌損傷標志物并不能完全解釋ACS變化和發展。因此為明確老年ACS患者的診斷,本研究提出聯合檢測cTnI,H-FABP,IMA是早期篩選老年ACS高危患者的一個獨立且敏感的方法,為老年ACS患者的及時診斷和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胡大一.冠心病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 31(11) : 806-11.
2 Jaffe AS,Ravkilde J,Roberts R,et al.It is time for a change to a troponin standard〔J〕.Circulation,2000; 102(11) : 1216-20.
3 Figiel L,Kasprzak JD,Peruga J,et al.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re liable marker of myocardial necrosis in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ithout persistent ST elevation〔J〕.kardiol Pol,2008; 66(3) : 253-9.
4 Bar-Or D,Lau E,Winkier JV.A novel assay for cobalt-albumin binding and its potential as a marker for myocardial ischemia-a preliminary report 〔J〕.J Emerg Med,2000; 19(4) : 311-5.
5Rawles J.Magnitude of benefit from earlier thrombolytic treat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ew evidence from Grampian region early anistreplase trial(GREAT)〔J〕.Br Med J,1996; 312(8) : 212-6.
6 Colli AN,Jos M,Pomar JL,et al.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n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ere do we stand today〔J〕? Cardiology,2007; 108(1) : 4-10.
7Erlikh A,Katrukha AG,Trifonov IR,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results of follow-up for twelve months〔J〕.Kardiologiia,2005; 45(5) : 13-21.
8 Kszais K,Dalamaga M,Nounopoulos C,et al.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Clin Chim Acta,2009; 408(6) : 65-9.
〔2015-03-12修回〕
(編輯苑云杰/曹夢園)
通訊作者:孫長義(1957-),男,主任技師,主要從事臨床免疫檢驗學研究。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科研基金項目資助(No.132102310219)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 16-4538-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16.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