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陳峰
(江蘇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小汽車為什么會跑?直升機怎么會飛到空中的?為何在布娃娃背后一按小按鈕就能發出動聽的音樂?不同樂器為何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個在兒時時常思考并困惑的問題,在當今社會的少年兒童這個群體中仍然存在,特別是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面前: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壞了就丟、丟了再買等現象的屢屢發生,無不令人擔憂。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問題也日益成為一個重要話題。因此,保護資源、崇尚節約的任務就顯得十分艱巨。其實,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都在產生大量廢棄物品,許多都被隨意丟棄,這些廢棄物品很多是可再利用的資源,為此,不如將其回收處理變成有用的資源。
于是,將尋找不同類型,不同物品的構造奧秘,通過拆、看、想、做等過程,探究科技奧秘,體味活動的樂趣,與節約資源,資源再生利用作為廣大少年兒童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兩點結合起來,即產生了“尋奧秘,拆拆樂”生態道德主題教育活動的構思。
1.了解我國的資源現狀,提高資源保護和節約的意識。
2.通過參與活動,鍛煉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探究、創造精神。
3.通過個人的努力影響到身邊更多的人,讓全社會都來關注生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拆一拆、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及初中生。
江蘇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揚子晚報社。
1.與媒體聯合,開展征集活動
(1)征集時間:2013 年4 月11 日~2013 年5 月2 日。
(2)征集內容:
①參與“尋奧秘,拆拆樂”人員: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初中生及家長。
②技術支持人員:能夠指導孩子“拆拆樂”的志愿者,最好是相關的專業教師、制造和維修單位的專業人員,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的大學生志愿者等。
③活動所需物品:廢舊的樂器類、玩具類、學習用品類及小家電類等物品。
活動報道刊出之后,引起不少市民、孩子、家長和學校的強烈興趣,許多人紛紛通過電話、郵件等渠道報名,更多的人第一時間趕到組委會的現場報名并捐出活動的物品。
南京市健康路小學的王敏同學是第一個作為個人報名參加的,南京市“綠鑰匙”資源回收志愿者協會是第一個作為集體報名參加的,一些熱心的中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捐來了收音機、鬧鐘、比較復雜的學習用品和玩具等。
2.及時掌握征集情況,將物品科學分類
通過向廣大市民和少年兒童征集廢舊的樂器類、玩具類、學習用品類及小家電類等物品,組委會將征集到的物品進行分類。征集物品分兩類:
(1)可維修物品,將有專業的老師、志愿者指導學生動手動腦維修重組。
(2)不可維修物品。不能通過維修恢復正常的,則由專業的老師、志愿者指導學生通過拆,探究其內部的構造原理,尋找其中的奧秘。同時,也可以將廢舊物品通過創意、設計,制作成精美的工藝品。
3.開展兩場活動,普及與提高并舉
第一場活動(普及型活動)
(1)時間:5 月5 日;
(2)地點:活動中心廣場;
(3)參加對象:所有報名參加人員;
(4)活動特點:
①有規模。當日活動現場分為樂器類、玩具類、學習用品類及小家電類和工藝品創意類等不同區域。中心廣場上排放了36 張長條桌,桌上有的放著電腦、CD 機,有的放著電子琴、薩克斯、小號等樂器,有的放著老式座鐘、鬧鐘等,每張條桌前,都被坐著和站著的孩子圍著,他們有的手持螺絲刀開拆,有的觀察其內部構造,有的則忙著手工制作,現場來了中小學生、幼兒園小朋友、家長及志愿者共約500 余人。
②有影響力。活動得到了全國勞模、原南京新街口百貨公司樂器專家李玉文,在南京修鐘表已有60 多年的南京快樂鐘表店經理吳東平,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科學學院畢業生鄧翰,南京“愛心之旅”版主,南京外國語學校志愿者和江蘇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樂童”志愿者服務隊等個人和集體的積極響應和踴躍參與。
③有意義。現場有很多男生圍著一輛遙控汽車討論著:“我們平時玩的遙控汽車是怎么跑起來的?”帶著好奇,現場的專業志愿者將遙控汽車拆開,將其內部結構展示給同學們看。“這是電源、馬達、接收器、舵機。”志愿者們告訴大家,接收器接受遙控器發出的信息,舵機是控制方向的,電源提供能源由馬達傳遞至各個部件。同學們討論到:“原來遙控汽車玩起來簡單,卻是各個部件相互配合,才能靈活飛快地在地上奔跑。”他們說著,又開始拆分遙控直升機玩具了。另外一組同學在科技老師的帶領下用專用起子拆開了一臺電子琴,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上面的集成塊、電容、電阻等部件的作用等知識。
④有創意。在現場的工藝品創意區,一輛倒過來的舊自行車旁圍著一圈的小朋友,他們用紅色的廢舊布條將自行車包裹成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工藝品造型,還有一些小朋友手拿畫筆將自行車的輪胎涂上顏色來裝飾,一會兒功夫,一個“摩天輪”就呈現在大家面前了。一根插在油漆桶里的“圣誕樹”上,吊著經過涂鴉創作的廢舊碟片和分別用飲料瓶瓶蓋和廢舊的自動鉛筆做成的“風鈴”。現場還有由老師、學生、家長、市民組成的陪審團對一個個作品進行打分,最終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
第二場活動(提高型活動)
(1)時間:5 月19 日;
(2)地點:科藝樓一樓大廳;
(3)活動對象:科技社團團員、第一場活動工藝品創意獲獎者;
(4)活動特點:
①有深度。活動一開始,活動中心兩位科技老師分別以電腦和DVD 為例,給現場的200 多名學生進行了詳細講解、分析、討論、小結。為了讓小“發燒友”們過把癮,科技老師還將各個部位的不同零件圖和線路圖放大制作在kt 板上,特別是一些平時不常見或根本就沒聽說過的零件,同學們都非常的好奇且興奮。現場還進行了提問,小“發燒友”們爭先恐后的搶話筒,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將現場的科技老師和專業人員都有些“招架不住”了。
②有難度。在活動現場,來自南京市科技特色學校鳳凰街小學的邊冉和倪富斌兩位同學,將兩臺廢舊電腦拆開,他們倆一個拿著平口起子另一個拿著十字起子,打開板蓋后拆起電腦的主機來,他們將拆下來的螺絲交給女同學張一牧保管,而他們的組長田心茹在向現場志愿者請教了部件名稱和功能之后,安排另外兩位男同學開始安裝,這兩位“師傅”搗鼓了好半天,到最后也沒能將電腦主機裝回原樣。
③有思考。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科技老師、志愿者們特別注重過程中啟發孩子思考。如臺式電扇和立式電扇的線路圖不同在哪里?電視機遙控器按鍵不靈時如何調整?廢舊電池用完后為什么不能隨便亂丟?
1.這是一個融生態環保和科技教育為一體的活動案例,所以活動開展起來意義性體現特別明顯。將廢舊物品再創造、再利用,以孩子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發現和存在的一些現象為起點,很好的激發了孩子、家長以及社會方方面面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從“尋”和“樂”中讓參與者樹立了良好的生活理念。
2.此活動作為少年兒童生態道德主題教育活動,其組織形式也很有特點,通過與媒體聯動,發動了廣大市民、志愿者和學生再創意的意識,通過動手、動腦來培養探究能力。活動通過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活動中,通過拆、看、想、做,來體味動手、動腦的樂趣,從而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
3.活動得到了江蘇南京的主流媒體揚子晚報、科技特色學校鳳凰街小學、全國勞模等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使整個活動從策劃、定稿、征集、招募、組織、協調、聯絡、整理、評選等過程都開展得非常順利,這也是活動開展中獲得的最大成功。組委會在工藝品創意活動中共收到作品221 份,優秀創意作品還在2013 江蘇省慶“六一”——“與夢想同行,筑美好未來”大型主題活動中展出,受到各級領導、嘉賓和廣大師生們的高度贊揚。
4.回顧整個活動,還有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1)因過分考慮這項活動的開展的意義和影響力,所以在活動組織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參與面和活動的深度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2)在拆與裝、生態環保與科技進步等方面的兼顧考慮也有待進一步加強;(3)如果在活動結束之后,再安排寫一篇科普小論文,最后裝訂一本小論文集那就更好了。
案例點評:活動將科技教育與生態道德教育融為一體,具有良好的創意。活動充分借助媒體的力量,從人員征集到宣傳報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個整合社會資源開展活動的優秀模板。可將體現資源循環利用的活動進一步拓展,如調查物品未循環利用時浪費了多少資源、以及循環利用后節約了多少資源,以此凸顯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性、幫助兒童樹立珍惜、節制的生態道德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