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長春 1 30012)
遼東半島主要是指沈陽以南的遼寧東南部地區。
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以后洼下層文化最為典型。
后洼下層文化的房址主要分布于后洼遺址下層和北吳屯遺址。其中后洼遺址下層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31座,有5座方形大房址,其中有2座的東南部有較短的門道,大房址周圍分布著很多圓形小房址,共26座,室內有燒灰和墊土層。共有14座房址內發現用石塊砌成的方形或長方形或圓形的灶址。房址穴壁外圍有較淺的柱洞。北吳屯遺址共清理出8座房址,皆為半地穴式,其中兩座為方形,六座為圓形,特點為斜直壁,居住面以黃土和燒灰的墊土為主,在穴壁內側有一圈垂直居住面的柱洞,房址皆有短斜坡門道。
綜合后洼遺址下層和北吳屯遺址的碳十四測定數據(經樹輪校正),后洼下層文化的總體年代應為距今6500~6000年。
總體來看后洼下層文化的房址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房址從面積上可以分為大、小兩個類型,大型房址的面積為50~60m2,小型房址的面積為13~30m2。第二,房址內的石板灶最有特色,且灶的附近經常發現生產工具。第三,房址的布局有以大房址為中心的特點,房址成排密集分布,甚至出現了利用早期房址的穴壁建造新地穴的現象。第四,聚落周邊的淺槽中建有圍欄。
遼河平原主要是指遼河中下游一帶的沖積平原,為沈陽以北的區域。
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以沈陽北部的新樂遺址早期遺存(也稱新樂下層文化)為代表。
新樂遺址共發現房址38座,其中20座屬于新樂下層文化。按照房址面積的不同可以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房址面積為70~95m2,中型房址面積為40~70m2,小型房址的面積為8~30m2,各類型房址雖然面積差距顯著,但是也有著諸多共性。房址皆為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灶址一般較深,有圓形和圓角方形,有直壁平底和寰底,部分房址中出現了多個灶;居住面有的經過燒烤;柱洞按多層次分布,一般在灶址的較遠處有1~4根間柱。
新樂下層文化的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可定為距今7000~6700年。
新樂下層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新樂遺址的房址成組分布于東、中、西三個區域,房址排列整齊,以大型房址為中心,中型房址圍繞大房址,小型房址分布在聚落邊緣。第二,房址之間無疊壓打破關系,說明建造和使用時間上差距不大。第三,有門道與無門道的房址共存,體現了門道產生階段的過渡性特征。第四,從結構上看,柱洞分布密集、多層次,且房址面積越大,房屋結構越是復雜。第五,室內出現多個灶址,還出現了室內窖藏,說明了人口的增加和私有制的萌芽。
遼西山地主要指西遼河流域,包括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赤峰地區。
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以趙寶溝文化最為典型。
趙寶溝文化的房址以趙寶溝遺址已發掘的18座最為典型,除此之外,在小山和白音長汗各發現兩座。趙寶溝文化的房址可以依據面積分為大、小兩類,大型房址面積在50~100m2,其最主要特點:一是室內的階梯型布局,即房址內被認為劃分為兩個階梯,高差為10~30cm。二是凸字形的布局,即在長方形的房址一面穴壁上挖出一個凸出壁外的小坑作為室內窖穴。
通過對趙寶溝遺址和小山遺址中的木炭進行碳十四測定,得出趙寶溝文化的年代大致距今7000~6700年。
趙寶溝文化的房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有意識在室內修筑階梯,對室內空間進行功能分區的意識增強。第二,室內窖藏普遍出現在各種類型的房址中。第三,房址的居住面為幾乎不經加工的生土,但出現了對墻壁進行加工的現象,有意識地分隔室內和室外,可能與房址的建筑結構有關。第四,遺址中的房址布局整齊,多處居住址的發掘表明,房址的分布很可能與等高線有關。
松嫩平原主要是指第二松花江和嫩江中下游為中心的沖積平原區,為東北地區的中心腹地。
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以左家山下層文化最為典型,吉林西部的大安永合屯也大量存在這一時期的遺存。
左家山下層文化的房址在腰井子遺址發現7座,在左家山遺址發現1座,可惜破壞都很嚴重,根據僅存的遺跡可識別出該文化的房址有圓角方形和圓形兩種,其中除左家山遺址的1座房址有10cm左右的淺穴之外均未發現穴壁或墻壁,但居住面邊緣用黏土砌成了寬5~10cm,高3~7cm的凸棱,居住面涂抹了一層2~5cm厚的黃白色黏土,不經燒烤。未發現間柱,但壁柱十分規則地分布于居住面周圍,且左家山遺址的房址柱洞內有高20cm左右生土二層臺,與腰井子遺址中的柱洞形態明顯不同。在腰井子F3東側和F2南側沒有凸棱處發現了黑褐色的路土,疑似門道。
兩個遺址中發現的房址明顯不同,從居住面上看,左家山遺址的居住面為半地穴式,有門道,且居住面上發現的遺物有少量的骨針、骨錐和骨角料以及蚌殼等。腰井子遺址的居住面經過加工,居住面上發現了石斧、石鑿、玉飾、骨器、蚌飾等,屬于便攜工具和裝飾品。筆者認為,兩個遺址系同一人群使用的不同性質的遺址,左家山遺址體現了長期性,而腰井子遺址體現了臨時性,可能與人群的季節性遷徙有關。
同屬這一地區的大安后套木嘎二期遺存的房址也體現出這樣的特點,以12DHAIVF3為例,房址內多見成堆的蚌殼、魚骨等食物,經鑒定為春季捕撈,少見動物骨骼;居住面上出土細石葉、石鏃、骨錐等代表漁撈經濟的工具。與左家山文化不同的是,F3更明確地體現了長期性與臨時性的辯證關系,該房址可能是古代先民在冬春之際在臨近漁撈區修建的臨時性居址,用于收集魚蚌以彌補狩獵食物的短缺,但該房址并非一次性使用,而是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多次往返,這種長期的臨時居址或臨時的長期居址體現了當時與左家山下層文化相似的半定居的季節性漁獵經濟形態。
左家山下層文化的年代距今約7000~6500年,后套木嘎二期遺存距今約6500~6000年,二者年代上大致相近。
三江平原主要是三江平原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臨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是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不斷遷移和泛濫所形成的沖擊平原。
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發現的房址較少,僅以小南山文化比較典型。
小南山文化未發現明確房址,但在第二層下發現直徑7m、厚0.1m的圓形居住面,西側隨地勢呈坡狀,可能是門道,居住面東側有一瓢形寰底灶址,未發現柱洞,居住面上出土大量打制的石鏃、矛頭等工具。三江平原的另一典型文化新開源文化未發現房址,推測可能當時尚未出現半地穴式的房屋和聚落,或者與松嫩平原相類似,這是發現了季節性居址,定居居址并未發現。
對東北地區經濟形態的分析主要應注意農耕經濟與漁獵經濟關系問題,從遼東半島、遼河平原、遼西山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五個區域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房址來看,由于其各自所代表的經濟形態不同,即使同樣是定居性質的聚落,其經濟成分和發展階段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更加關注各區域房址的差異性。
以后洼下層文化為代表的遼東半島,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屬于暖熱濕潤氣候,植被茂密,動物繁多。其定居遺址明顯經過嚴格的劃定,并以柵欄作為邊界,密集的房址布局說明在短期之內人口迅速增加,可能出于一種向定居過渡的狀態。針對潮濕的氣候對居住面進行防潮處理,說明房址可能是長期使用的;房址居住面上發現的磨制石斧、磨盤、磨棒等農業工具與石鏃、石球、網墜等大量漁獵工具共存,說明了原始農業與漁獵經濟并存。
以新樂下層文化為代表的遼河平原,氣候特點與遼東半島類似。從新樂遺址中房址復雜的建筑結構,有序的規則布局上,可以推測其定居程度要高于后洼下層文化,而且從柱洞上看,個別房址還經過多次修繕,系長期使用的結果。室內窖穴中出土的碳化谷物說明農業已經產生,產量已經可以存儲,但成堆的獸骨和大量的漁獵工具,特別是象征漁獵的太陽鳥木雕,說明漁獵經濟仍然存在,對此可能有原始的崇拜。
以趙寶溝文化為代表的遼西山地,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屬于溫暖的半干旱氣候,與黃河流域相似。趙寶溝文化的定居性質更為明顯,已探明該遺址分兩個區域,僅一區就發現84座房址,成排分布,規劃整齊,方向大體一致,而且在二區坡頂的平臺上發現用圓角方形石塊壘砌的平臺,說明該遺址已經有明顯的功能分區,系長期定居的跡象。此外,在趙寶溝遺址中房址居住面上經常出土石耜,說明該地區的農業已經進入了耜耕階段,比遼河平原、遼東半島的刀耕火種更為先進。
以左家山下層文化為代表的松嫩平原,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屬于溫涼的半濕潤氣候,其居住形式屬于定居與流動相結合的模式。左家山房址居住面附近發現了少量農業生產加工工具,可能與遼河一帶農業的傳入有關,但是這一地區作物生長期較短,產量不高,甚至可能主要是針對采集經濟,因此冬春季節還需要通過漁獵補充食物來源。腰井子遺址出土的工具大多與漁獵有關,而且居住面內發現成堆的魚骨,應屬于漁獵經濟的居址。這一地區經濟形態上的最主要特點是由氣候條件引起的多種方式在地理上的分離,有些遺址可能存在漁撈與狩獵經濟的分離,在房址上的反映是多個臨時性居址共同構成的生業圈。
以小南山文化為代表的三江平原僅發現一個居住面,在居住面上未發現任何與農業有關的工具,該居址的居住時間無法判定,依據附近的新開源文化中出現的魚窖可以判定當時的經濟形態應以漁獵為主。該地區全年溫差較大,比較寒冷,直至青銅時代還未產生農業。
總體來看東北地區可以依據房址是否存在大小差異劃分為兩大區域,即遼西山地、遼河平原、遼東半島為遼河流域,這一地區的房址在面積上有顯著差異,可能與等級、財產有關。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各自為一個區域,二者的房址都沒有明顯的大小之別,三江平原甚至沒有出現典型的定居居址。從經濟形態上看,從遼河流域到三江平原,由南至北體現了定居和農耕影響的減弱。遼河流域已進入典型的定居生活,農耕經濟的成分相對較大,技術比較發達,但漁獵經濟仍占主體地位;松嫩平原屬于過渡區,介于定居與遷移之間的居住狀態,受南部影響產生原始農業,但由于氣候條件并未形成明顯跡象,可能與采集差別不大,群體流動性的漁獵經濟提供了絕大部分的食物來源。三江平原的居住狀況不詳,未發現任何農業跡象,漁獵經濟為其全部的食物來源,特別是漁撈經濟所占的比重要遠大于狩獵帶來的效益。
綜上,通過比較東北地區五大區域的房址來研究其經濟形態,可以劃分出五個類型(如表一):根據有無農業生產和加工工具劃分出Ⅴ型,根據是否完全定居劃分出Ⅳ型,根據有無儲糧窖穴劃分出Ⅲ型,根據農耕技術的先進程度劃分出Ⅱ型和Ⅰ型。

表1 東北地區經濟形態類型Tab.1 Northeast regional economic morphological types
從Ⅰ型到Ⅳ型體現了定居生活的減弱和農業成分的落后,這種類型區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中期旱作農業已經初具規模,該地區年代更早的興隆洼文化也發現有相當發達的農業聚落,作為黃河流域傳入東北地區的門戶,與黃河流域的聯系是相當緊密的。因為當地的氣候與黃河流域頗為類似,農業發展較快,并繼續向北和向東南兩個方向傳播。向北傳入松嫩平原,但由于水熱條件不足而并未發展壯大,也沒能繼續北上傳入三江平原;向東南經由遼河平原傳入遼東半島,農耕經濟在遼河平原的發展已初具規模,但在遼東半島還屬于發展初期,雖然在后洼遺址下層也發現了石鏟等工具,但由于未發現明顯的糧食遺存和窖穴,因此不能確定是農業工具,建筑工具的可能性更大。當然,在傳播過程中氣候的差異也使得這一地區的旱作農業遠不如遼西山地發達。Ⅴ型所體現的是未受農業文明影響的東北地區原始的漁獵經濟形態,三江平原由于其自身的氣候特點和地理位置,直到青銅時代出現原始農業。但是,在各個區域來看,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漁獵經濟仍然是主要的經濟形態,由于特殊的氣候和資源條件,農業在東北地區始終無法維持生計,而只能依附于采集經濟成為季節性的食物補充,而采集經濟的加強同時也增強了對作物的選擇性。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東北地區經濟形態體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動態性的特點。一是原始農業與漁獵經濟長期共存,漁獵經濟為主。二是農業經濟的發達程度體現出總體從南向北遞減的特點。這一時期是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擴張的時代,農耕經濟對東北地區房址和聚落的影響是比較深刻的,一方面,農業為東北的史前文明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居住址。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增加,最終形成的定居聚落也成為農業生產的保障。
[1] 許玉林,傅仁義,王傳普.遼寧東溝縣后洼遺址發掘概要[J].文物,1989,(12):1-22.
[2] 李曉鐘.沈陽新樂遺址1982-1988年發掘報告[J].遼海文物學刊,1990,(11):83.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隊.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一號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8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