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 黃艷艷 虞佳楠
后危機時代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特點及對策
●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黃艷艷虞佳楠


摘要:后危機時代,新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擴散。本文通過闡述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后危機時代新貿易保護主義呈現的新特點,并從政府、行業協會及企業等層面提出了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策略。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新貿易保護主義技術壁壘綠色壁壘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愈發頻繁,商品、勞動、資本的交換更為廣泛,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在后危機時代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為了促進本國生產發展、保護就業、使本國在國際貿易中占主導地位,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力度筑起貿易壁壘來維護本國利益,引發了全球新一輪的貿易保護浪潮。而我國在這場新貿易保護主義中受影響最大,受害最深。
1.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含義
新貿易保護主義也叫“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隨著WTO的日益完善,原本的貿易保護手段已經受到限制,不能在貿易過程中起到足夠的作用,隨后更隱蔽、更有效的貿易保護手段便出現在貿易之中,這就是新貿易保護主義。不同于傳統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多以非關稅壁壘為主,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知識產權壁壘、藍色壁壘等被作為新貿易保護的方式,以保護本國貿易和就業。這些新的貿易保護手段在不觸犯貿易限制的情況下,對隱蔽地保護本國的貿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形式
(1)綠色壁壘
綠色壁壘(Green Barriers)也叫做環境貿易壁壘(Environmental Trade Barriers),其目的是為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通過一些相關措施以限制貿易。作為國際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綠色壁壘通常以進口國設立法律、有關標準限制貿易對本國生態環境的破壞,從技術上對進出口貿易做出的要求。或者說它以保護國民健康和本國環境為借口,對國際貿易采取高于國際標準的限制、對進口商品提出苛刻要求、在環保要求上對進口商品設立門檻,最終達成限制進口貿易,達成貿易保護目的的貿易壁壘。
(2)技術壁壘
技術壁壘是指一國在對進口商品進行管理時,通過對進口商品提出特殊的甚至苛刻的技術要求,采取包括頒布技術法規、推行技術標準、實施合格認證程序等在內的技術性措施而設置的貿易保護壁壘。它增加了進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目的的一種非關稅壁壘措施。它是目前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最有效手段。涉及到貿易的各個領域和環節:農產品、食品、機電產品、紡織服裝、信息產業、家電、化工醫藥,包括它們的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和制成品,涉及到加工、包裝、運輸和儲存等環節。根據國家質檢總局2013年7月公布的數據,通過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機抽取3 152家出口企業調查的結果推算,有23.9%的出口企業受到技術壁壘不同程度的影響。
(3)反傾銷
反傾銷(Anti-Dumping)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征收一般進口稅外,還增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此種附加稅稱為“反傾銷稅”。 據世貿組織最新發布的《國際貿易環境發展概覽》報告,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共計407項,相比一年前同期的308項有較大上升,新的限制措施影響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1.3%,約2 400億美元,其中以反傾銷調查為主的貿易救濟調查仍是貿易限制措施的主要手段。2013年國外對中國出口商品提出反傾銷調查71起,中國連續18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4)知識產權壁壘
知識產權壁壘是指發達國家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下,對含有知識產權的商品,如專利商品,貼有合法商標的商品等實行進口限制或憑借擁有的知識產權優勢,對發展中國家實行“不公平貿易”。 2013年美國共發起“337調查”【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USITC)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Tariff Act of 1930)第337節(簡稱“337條款”)及相關修正案進行的調查,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42起,比2012年同期的40起增加2起,增幅5%;其中,涉及中國出口產品337調查19起,比2012年多1起,居美國337調查涉案國之首,占比達45%;占其同期立案數量的1/4以上,涉及中國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型龍頭企業。
(5)藍色壁壘
藍色壁壘是指發達國家通過在進出口貿易中設立嚴格的勞工標準和社會責任標準,限制某些商品的進口,以保護其國內市場的貿易保護行為。它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作為紡織、服裝、玩具、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大國,由于自身的發展水平較低,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勞工權益并積極進行勞動保護,但還無法達到藍色壁壘的要求,這使得我國相關產業運用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明顯下降。
1.新貿易保護主義成為全球性現象
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導致了經濟相關行業的共融,國際貿易和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金融和國際分工也日漸全球化。國際分工使得市場融合,這也增加了經濟的不穩定性和加快了傳播的速度。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通過經濟全球化的各種渠道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蔓延,使之成為了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從而使得后危機時代新貿易保護主義在全世界再次出現抬頭趨勢,不僅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頻繁使用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本國的企業。
2.貿易保護的商品范圍擴大且針對性強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和貿易保護主義被各國廣泛接受,被保護的商品范圍正在迅速增加。新貿易保護主義由主要保護陷入結構性危機的產業部門,如農業、紡織、服裝、鋼鐵、汽車、造船、家電等行業,已延伸到高新技術領域如電子計算機、光纖通訊、宇航工程等。據統計,2013年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92起,其中,美國對我國發起“337調查”19起。自2009年以來,中國輸美產品已成為美國“337調查”的主要對象,每年立案量占比均在40%。除了發達國家立案增幅繼續大幅度上升以外,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立案也呈增長趨勢。中國仍然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
3. 貿易保護手段多樣性和復雜性
在后危機時代以國家利益出發的原則迫使更多的國家尋求新的貿易保護手段,所以貿易保護手段更趨于多樣化。在反傾銷被廣泛應用的同時,隱蔽性的技術壁壘、打著保護知識產權幌子的知識產權壁壘、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的綠色壁壘、設立嚴格勞工標準和社會責任標準的藍色壁壘等成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最佳選擇。它的復雜性表現在:第一,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超出世界貿易組織現有協定與協議的約束范圍。第二,難以判斷名目繁多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是否正確。第三,由于科技、資金和檢驗能力的相對落后,在新的貿易保護主義面前,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和弱勢地位。
4.貿易保護名義合法合理,但暗含歧視性
反傾銷、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新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都是依據一系列的國際公約或條約制定的,或是依據WTO的相關規則,通過立法制定的,其表面都有一層合法“外衣”,并抓住大眾的普遍心理,以保護人類、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和資源等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理由,以實現新貿易保護主義名義的合理性。據世貿組織報告,自2008年以來有22個世貿組織成員國采取了提高關稅、支持國內產業發展政策等新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有些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一方面表示要遵守世貿組織規則,一方面在“科學和合理”名義下,獨立設置帶有歧視性的技術性和綠色貿易壁壘措施。這嚴重違反WTO一貫堅持和倡導的公平貿易原則。
1.政府應加強其宏觀調控職能
(1) 加速制定新的國家標準
我國的產品質量標準現狀是種類多、門檻低、不規范,政府應借助WTO有關法規標準大調整的有利時機,盡快完善國家標準,使其與國際標準相一致。與此同時,借助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調整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創新和開發綠色產業,搶占國際市場。
(2)加速推動外貿發展方式的轉型
現階段我國的貿易發展勢頭迅猛,但現在的貿易發展方式自身受到資源限制的束縛,因此要尋求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快速發展,必須轉變貿易發展方式,從現階段的粗放發展轉變為強調技術、注重質量的對外貿易。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要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創新能力,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實現勞動生產率較大幅度的提高。優化出口結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是緩解貿易摩擦、貿易保護的治本之策。
2.行業協會應建立預警機制 ,發揮其監督職能
行業協會在溝通政府與企業、國內與國外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面對后危機時代日益抬頭的新貿易保護主義,行業協會要加強對主要出口國如美國、歐盟等國的技術壁壘體系和綠色壁壘體系的研究,建立國外貿易保護預警機制。通過建立行業數據庫,及時向企業傳遞國際市場的新情況,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國內企業突破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3.企業應強化其市場主體功能
(1)增強企業應訴能力
企業在應訴時,一定要聘請專業律師,按照相關國家的要求,如實準備調查問卷和申請問卷的答復,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并且嚴格按相關國反傾銷程序的時間表提交問卷答復。與此同時,企業在應對貿易保護訴訟的過程中,要意識到我國貿易保護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只有在充分了解貿易保護主義的基礎上,完善貿易保護立法,才可以在受到他國貿易保護主義訴訟時應對自如,從而保護我國企業的利益。
(2)全方位開拓國際市場
中國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必須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關系,推動我國產品更多的進入這一市場。從2014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運行情況來看:在新興經濟體中,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保持4.8%的增速,比前5個月提高1.2個百分點;金磚國家中對巴西、俄羅斯和印度貿易額分別增長5%、3.3%和6.8%。這是中國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可喜成果。這彌補了我國對美出口貿易的減少,降低市場過于集中所帶來的風險。由于各國對進口產品的檢測標準不一,出口企業除了花大力氣提高產品質量外,還需努力開拓新市場,形成市場多元化格局,避免由于某一個國家市場關閉而導致企業陷入困境。■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后金融危機時代新貿易保護主義研究》(2012y080)的階段性成果。
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