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麗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
徐金麗
目的分析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方法選取重癥監護中心收治的186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 對其進行血培養、痰培養以及眼分泌物培養, 分析其培養結果, 并分析其院內感染特征及相關因素。結果在本次研究的1860例新生兒中, 發生院內感染92例, 感染率為4.9%。其中92例院內感染患兒中, 平均感染時間(14.6±5.7)d, 死亡3例, 死亡率為3.3%;將92例發生院內感染新生兒作為感染組;1768例未感染新生兒作為非感染組, 感染組患兒出生體質量及胎齡等方面均低于非感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經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氣管插管、其他侵入性操作、胎齡低于32周、出生體質量、基礎病以及醫源性傳播等。結論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應重視院內感染, 加強防范措施, 降低感染率。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相關因素
重癥監護中心的新生兒免疫力低下, 再加上創傷性診療技術的應用, 導致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的細菌感染率明顯增加, 嚴重威脅了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因此臨床加大對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是降低院內感染的重要內容[1]。本院選取重癥監護中心收治的186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 對其具體資料進行分析, 現相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2月本院重癥監護中心收治的新生兒1860例, 其中發生院內感染患兒92例, 男52例,女40例;早產兒86例, 足月兒6例, 出生體重最大5.0 kg,最小0.8 kg, 平均體重(3.1±0.8)kg;超低體重兒39例, 極低體重兒53例, 所有患兒均滿足中華醫院管理學會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定制的醫院感染感染相關診斷標準。無入院時發生感染征象新生兒;排除先天性感染、胎膜早破、羊水Ⅲ度渾濁、胎糞吸入綜合征患兒。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92例重癥監護中心發生院內感染新生兒的臨床資料, 包括新生兒性別、出生體質量、胎齡、基礎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呼吸機使用情況以及醫源性傳播情況等, 進行血培養、痰培養以及眼分泌物培養等。并將92例發生院內感染新生兒作為感染組;1768例未感染新生兒作為非感染組, 根據培養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并分析相關高危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 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院內感染情況分析 在本次研究的1860例新生兒中, 發生院內感染92例, 感染率為4.9%, 平均感染時間(14.6±5.7)d。在本次發生院內感染的92例患兒中, 死亡3例,死亡率為3.3%。
2.2 相關因素分析
2.2.1 兩組新生兒胎齡及出生體質量比較 本次研究的92例感染患兒中, 早產兒86例, 占總數的93.5%。感染組患兒出生體質量及胎齡等方面均低于非感染組,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
2.2.2 院內感染多因素分析 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可知, 氣管插管、其他侵入性操作、胎齡低于32周、出生體質量、基礎病以及醫源性傳播等因素是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見表2。
表1 兩組新生兒胎齡及出生體質量比較(±s)

表1 兩組新生兒胎齡及出生體質量比較(±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胎齡(周) 出生體質量(g)感染組 92 31.8±3.5 1839.9±725.4非感染組 1768 37.4±2.9 2811.3±756.7 t4.8217.932 P 0.041 0.035

表2 新生兒院內感染相關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2.3 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 本次研究的92例感染患兒中, 共分離出病原菌135株, 來自痰液82株, 占總數的60.7%, 血液29株, 占總數的21.5%, 其他分泌物24株, 占總數的17.8%;其中革蘭陰性桿菌101株, 占總數的74.8%, 革蘭陽性球菌34株, 占總數的25.2%。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是對重癥兒、早產兒進行監護的特殊病房, 可有效提高低胎齡、低體質量新生兒的存活率。新生兒因各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 或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一般出生后現先其放置在重癥監護中心, 全面監測新生兒各項生命指標, 積極發現病情變化。根據大量研究資料表明, 低胎齡以及極低體質量是誘發新生兒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2,3]。在本次研究中, 院內感染率為4.9%, 平均感染時間(14.6±5.7)d, 且死亡率為3.3%;感染組患兒平均胎齡(31.8±3.5)周, 出生時體質量(1839.9±725.4)g, 均顯著低于非感染組,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 胎兒胎齡越小、出生體質量越低, 其院內感染發生率較越高。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兒各系統免疫機制發育不完善, 再加上其黏膜及皮膚角質層較薄, 在進行侵入性診療時易被細菌感染, 從而發生多項感染性疾病。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常用的侵入性診療主要有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胸腔穿刺引流、氣管插管及臍靜脈插管等, 是提高新生兒生命質量、治療疾病的重要措施, 但可對其周圍組織造成損傷, 因此感染率上升[4,5]。根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 氣管插管、其他侵入性操作、胎齡低于32周、極低體質量、基礎病以及醫源性傳播等是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發生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菌群主要分布在痰液中, 且革蘭陰性桿菌最為常見。因此為了降低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院內感染發生率, 醫護人員在進行診治操作中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 保證植入材料的安全性;一旦出現感染情況, 需立即拔出導管、更換導管;并且在進行新生兒基礎病治療時, 需嚴格切斷醫源性病原菌傳播途徑, 避免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發生感染現象。
綜上所述, 臨床醫護人員在治療重癥監護中心患兒時,需熟練掌握院內感染病原菌分面部特征及主要相關因素, 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 加強基礎病治療, 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 最大程度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 降低新生兒病死率。
[1]郭輝.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2014,9(15):125.
[2]陳曉.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院內感染特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臨床合理用藥,2014,7(5A):146.
[3]蔡成.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 醫藥導報,2011,30(3):379.
[4]鐘巧, 楊傳忠, 李暉, 等. NICU醫院感染病原學特征與預防措施.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9):4425.
[5]邱立志.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 當代醫學,2014,20(1):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183
2015-02-12]
461000 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