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奎
·懷念·
師恩如海我如船
☉陳中奎

按語:王真教授,退休前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共產黨黨史黨建問題研究。2014年7月,不幸突發心臟病離世。《人民海軍》報刊文稱贊王真教授:他的一生,是真摯信仰、真誠研究、真情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一生,是勤勤懇懇、敬業精業、桃李遍海疆的一生,是樸實無華、至真至純、令人敬佩的一生。此文系王真教授指導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所作。王真教授去世前一天,剛剛指導完成作者的畢業論文答辯。作者懷著對恩師的感激,記錄了求學路上師恩的點點滴滴。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我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人,在讀碩、讀博時遇到了一位好導師。
導師的生活節奏特別快,時間利用率特別高,每天的安排都緊張有序。沒退休的時候,學生每次去他辦公室,都是來去匆匆,他從沒多余的一句話,在你還沒邁出門檻時,他已經轉身伏案繼續工作了。就這樣,若是沒有一定要面談的事,一般我也很少去打擾他。但每年的教師節,我都會很高興,因為導師會騰出一小段時間,和我們輕松地坐在一起談談學業和生活。可是今年,包括以后,也只有在回憶里才能出現這樣的場景。
想念導師,想念他曾經說過的很多話,想念他講述知青經歷的場景,想念他講課時揮舞的手勢,想念他思考時皺眉的習慣,想念他指導論文時字斟句酌的態度……不知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去留住對他的記憶,想起師兄畢業論文里致謝的一句話——師恩如海。海的胸懷是寬廣的,海的風浪是澎湃的,海的熱情是不止的,海的包容也是無邊的。想起這些年導師對我的關心和指導,若說師恩如海,我即為船,一艘經由大海的嚴格訓練、關心愛護、熏陶感染,慢慢成長的航船。
一艘航船要能夠安全航行必須經受風浪的考驗——導師對我的嚴格要求好比大海的風浪對航船的考驗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與導師相處的幾年,深切地感受到了真人與真理的氣場。導師姓王,單名一個真。他的為人跟他的名字十分吻合,較真、求真。關于他的嚴格要求,我最新的記憶,是有關畢業論文“答辯介紹”的事。當時臨近畢業,我在等待工作調動的消息,心情焦躁不安,認為答辯的主體工作都準備差不多了,答辯介紹就簡單寫寫吧。電話里我告知導師答辯的時間,導師對答辯準備工作提了一些要求,最后特別提到了答辯介紹。我把博士期間承擔的大項任務和獲獎情況簡單匯總后,拿給導師,他習慣性地用食指推了推鏡框,用鉛筆從第一行開始改起。改到一半,皺著眉頭說路子不對,不簡練,該重點寫的輕描淡寫,該略寫的拖沓啰嗦,提了幾點要求,讓我回去好好修改。我有點詫異,詫異于特別忙的時候,這么一份不太重要的東西,還這么較真;更詫異于都博士畢業了,這么簡單的東西在導師那都沒通過。想起碩士畢業時,也是等待畢業分配的命令,也是答辯介紹,導師看了后很生氣,結果是重寫。五年了,畫面的情景還這么相似,導師還是這么較真。改好后,第二天導師專門到我宿舍審查,看了后覺得問題不大,但還是用鉛筆勾出了一些地方,走時說,再修改一遍,答辯前打印一份給他。
裝滿記憶的匣子一打開,便很難合攏。導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根本在于他自身治學嚴謹和學識淵博。我記得當年碩士畢業論文里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話,當中有一個詞我寫成了“尖銳武器”,導師看后說,這句話你好像寫錯了,應該是“銳利武器”,你去圖書館好好核對。我跑去圖書館一看,果然錯了。我總是犯著重復的錯誤,而導師對于真理的追求卻從未降低過一絲一毫的標準。博士期間參與課題研究,初稿交了上去,導師對引文的出處一一核對,又發現我引用鄧小平關于制度重要性的一段論述,頁碼標注錯了。這些“小事”在我與導師的交往中經常出現,他的嚴謹治學態度不光影響著我和師兄弟們,對我們畢業論文七八稿的細致修改,也讓一些中青年教授欽佩和效踐。“你要去機關工作也行,要做學問,基礎也可以了,但是治學還不夠嚴謹,要扎扎實實。”這是導師生前留給我的最后一句話。
一艘航船要能夠遠航必須經由燈塔的指引——導師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好比大海上的燈塔對航船的引航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離不開老師的學識和能力,更離不開老師的為人處事、于國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價值觀。導師的學問對我來說,難以企及,贊嘆不已;導師的為人對我而言,高山仰止,風清氣正。這些年受導師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在對人對事的態度上,在一些問題的抉擇上,在人生目標的努力方向上,甚至于在日常作息時間的安排上,都帶有導師的影子。導師離開后,有一次看望師母,說起導師的為人,師母說:“他那個人從不說別人是非,從不給人添麻煩。”對此,我深有體會。導師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捕風捉影的事從不參與討論,就是真要對人對事評說,也是堅持從客觀角度出發。記得導師講過,評價一個人,不是看這個人對你好不好,那樣是不客觀的。導師很忙,我們師兄弟平時總想幫他干點雜活,打掃辦公室衛生什么的,但這么多年我們的企圖一次也沒有實現,導師從不讓我們干這些事,堅決不讓。經常看到一些研究生同學東跑西顛幫各自導師處理一些瑣事,我總是詫異導師的那些活都是怎么干的,什么時候干的?在他的眼里,我們的時間很寶貴,學業第一位,論文第一位,其他任何事都不是我們的事。也正是因為他的正確導向,師兄弟們的畢業論文從來都是優秀,別的教授和領導提到他的學生也都要高看一眼。在他那,他的事不是我們該干的事,而我們的事卻是他該管的事。臨近畢業,我想到院校工作,導師一直記著,每次出去開會都帶上我的簡歷,將我推薦給上級機關和院校。在完成畢業論文之后,推薦我去了北京。近一年的時間里,導師多次指點我實習期間的工作。從基層一線到北京機關,每一段經歷的綜合,最終讓我改變了原有的選擇,選擇去了院校,導師沒有反對,繼續做幕后支持工作。
一艘航船的無際漂泊必須經由大海的無私包容和承載——導師對我的關心好比大海的港灣對航船的呵護
導師是一個很理性的人,感情很少外露。他對學生的關心,不濃烈、不明顯,卻很細微、很暖心。碩士畢業兩年后,我跟導師說想回去讀博,他沒有馬上答應,也沒有提供任何方便,只是說要考就要認真準備。因為種種原因,臨近考試我的報考審批手續還沒辦完,我很著急,他也很急,聯系學校問能不能一邊考試一邊補辦手續,在得知問題最終解決后,簡單說了句“好好考”。幾門考試結束后,我一出考場,就收到導師發來的信息,問我考得怎樣。導師關心的方式從來就是一旁默默看著,以個人努力為主,在關鍵時候再推一把。導師不僅關心我們的學業、工作,還很關心我們的生活。我家距離學校較遠,一年只回一趟家,很多個假期都留在學校,趕做課題,撰寫論文。只要導師在大連,我都能在節假日前一天晚上收到他第二天說一起吃飯的信息,特別喜歡吃飯時跟他聊天,講一些平時不常有的輕松話題。在大連的那些年,導師的關心給了我很大動力,讓一直處于漂泊狀態的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去年最后一個寒假,因為要趕回北京繼續完成實習任務,又要修改完善畢業論文,我提前一周回了學校,導師電話里說,到學校后先去他家一趟。我下了飛機趕去導師家里,導師只是說抓緊時間,趕時間也要保證質量,然后指著茶幾上的幾包吃的說,學校還沒開伙,這個是你師母給你準備的,帶回宿舍吧。我急匆匆回了學校,又急匆匆去了北京,再然后,又急匆匆畢業,導師的關心一直伴隨著急匆匆趕路的我。聽師母說,去世的那天早上,導師出門前還跟師母說,這幾天有兩件事要做,一件就是為我畢業送行。
師恩如海,海對于航船來說,他的力量是無窮的,他的精神是無私的,他的胸懷是無邊的。如今,大海已為航船掛起了一道風帆,無論這艘船航行到哪里,走得有多遠,都將永遠記得大海的饋贈和給予。
【作者系海軍陸戰學院政治工作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