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FO如何應對營改增擴圍
營改增經過前期試點,已經進入穩步擴圍階段,下一步擴圍的速度或許會更快。而營改增的擴圍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講,都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不少影響,如何采取恰當的策略和方法趨利避害,對作為企業最高財務官的CFO和總會計師來說,是繞不過去的結。分析營改增試點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并對有關的經營進行適當總結提煉,無疑對提高CFO和總會計師財務決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具體來講,在下一階段的營改增浪潮即將到來之前,CFO和總會計師們要關注以下幾條:
(一)以加強稅務知識儲備與更新為切入點提高自身水平
營改增是國家稅制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涉及面廣、環節眾多、影響重大,持續過程較長。應該來說,這一過程是在試點中完善的過程。在完善過程中,各種政策法規會層出不窮,這需要企業財務管理者特別是CFO和總會計師密切關注政策動向。國家稅務總局會隨時在其官方網站更新有關營改增的各項具體規定文件以及補充實施的細節。作為營改增范圍內的企業,應熟悉有關的稅務規定,及時、敏銳的捕捉與自身企業切實相關的內容,查漏補缺。作為尚未被納入營改增的企業也要密切關注試點企業的動向,緊盯試點企業實施營改增后的變化,與企業上下游產業鏈上的企業保持良好的溝通協作,以便準確評估其對自身的影響;另外,還要認真學習試點企業的應對經驗,以便增強應對營改增的前瞻性。
(二)以會計核算部門為基礎,正確評估營改增對企業經營業務的影響
2014年6月,電信業將被正式納入營改增試點,這是營改增擴圍的重要一步。企業應該以此為契機制定一套適合企業自身的評估機制,以此來評估營改增對企業經營業務的影響,并以會計核算部門為核心成立專門的團隊,制定過度階段的工作計劃詳表,與國家最新的稅收制度政策相結合,增強企業的營改增實務操作的主動性和應變能力。
(三)以加強企業財務會計人員的培訓為抓手推動人才隊伍建設
首先,CFO應該加大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減少“營改增”過程中發生的人為失誤與錯漏,以免企業承受不必要的損失。
其次,加強成本實行審計和財務監督,對于單位中能力不足或者團隊協作能力不強的人員,根據實際的情況做調離崗位的變動,以增強人員的團隊協作能力。
再次,對內部結構進行優化,可以起到節約成本的作用??茖W的配置各環節的員工,能夠合理的用人,達到企業工作進行效率的最大化,避免出現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情況。
(四)以優化會計核算為突破口提高企業稅務管理水平
“營改增”對企業財務報表的影響其實就是對會計核算行為的影響。為減少這方面的影響,企業應該以會計準則為基礎,優化企業會計賬務核算,抓住增值稅環環相扣的特點,準確的記錄企業增值稅產生的過程。在日常采購與銷售環節中,嚴格按照增值稅發票計提相關稅額,同時注意賬務處理與“營改增”前的收入成本費用記賬方式有所區別。要積極為企業找到“營改增”對企業減輕稅負的有利之處。
(五)立足企業長遠利益,積極進行稅收籌劃
“營改增”將深刻改變企業的稅收環境,一方面給企業帶來不少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也帶來不少機會。CFO應該立足企業長遠利益,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企業籌謀劃策,確保企業在“營改增”大方向下趨利避害,實現可持續的增長和發展。同時,CFO要辨識各種可能的稅收籌劃對企業長遠利益的影響,站在戰略的高度進行短期和長期的權衡取舍,防止“減稅陷阱”傷害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營改增”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變革
“營改增”的擴圍已不可逆轉,盡管會給企業的持續增長帶來不確定性,但企業要主動適應并積極應對,因此,從稅收籌劃到發票管理的一系列財務管理變革勢在必行。
(一)進一步重視和完善稅收籌劃
1.在相關政策法規框架下選擇納稅人身份
根據企業對客戶的評估、供應商的評估、自身經營規模、長期發展規劃等事項的評估,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企業可以在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之間進行選擇。假設不考慮其他因素,只考慮稅收負擔,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預估“營改增”后企業進、銷項稅額,估算企業整體稅負。如果大于小規模納稅人征收率水平,可以考慮不申請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如果企業雖然不符合小規模納稅人條件,但選擇小規模納稅人可以降低整體稅負的,則可以考慮通過降低年銷售額、機構分離合并、業務分拆等方法降低整體稅負。
選擇小規模納稅人身份短期內可以降低稅負,但長期來看,未必是符合企業長遠利益的。因為小規模納稅人自身無法對進項稅額進行抵扣,只能代開3%的專用發票且手續繁瑣。因為無法出具更高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使得與其交易的企業或個人可供抵扣進項稅額減少,合作企業無法達到共贏,小規模企業的客戶關系難以長期維持,對企業的長續發展有礙無益。因此,從戰略眼光來看,申請一般納稅人是每個企業的奮斗目標。
2.在相關政策法規框架下籌劃稅款申報地
根據《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固定業戶應當向其機構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倷C構和分支機構不在同一縣市的,應當分別向各自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經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或者其授權的財政和稅務機關批準,可以由總機構合并向總機構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因此對于在不同地區有許多子公司的企業而言,如果總部所在地有稅收優惠或者合并納稅能使企業的實際稅負降低,則可申請合并納稅。
3.兼營企業應提前優化整合業務結構
兼營、混業銷售行為企業“營改增”后可能會面臨新的挑戰。根據相關政策,“試點納稅人兼有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的銷售貨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或者應稅服務的,應當分別核算適用不同稅率或者征收率銷售額,未分別核算的將從高適用稅率或征收率。兼營營業稅應稅項目的,應當分別核算應稅服務的銷售額和營業稅應稅項目的營業額;未分別核算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應稅服務的銷售額”。首先企業應將原來收入進行拆分,分別核算,避免從高適用稅率或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增加企業稅負;其次可以合理調整不同應稅項目的價格,調整其在綜合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實現最優的稅負。endprint
4.巧用不同增值稅稅率業務類型之間的轉換
增值稅現行稅率有多個檔次,適用不同稅率的業務之間存在調整轉化的可能性。比如交通運輸業中的有形動產租賃適用稅率較高,可以通過業務調整,改變經營方式,變為適用增值稅稅率較低的運輸服務業務。但企業需綜合考量其由此而增加的人工成本,避免稅負降低,但企業總體運營成本增加的情況。
5.增值稅可抵扣進項稅額籌劃
企業如果選擇成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應盡量取得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作為供貨商或者服務提供商,盡量選擇可抵扣金額多的供應商,企業需重視區分可抵扣與不可抵扣進項稅項目,比如用于員工福利的進項稅額是不可抵扣的,辦公室裝修費用是不可抵扣的,此類供應商的選擇可不考慮進項稅額的取得,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企業可以根據供應商實施“營改增”的進度,合理安排購買時間,以便取得更多的進項稅額抵扣。另外企業可以適時安排設備更新,充分利用固定資產進行稅額抵扣,調節稅款流出企業時間,取得延時繳稅帶來的資金價值。
(二)進一步加強專用發票管理
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按照要求抵減相應的增值稅稅額,所以為了能更多地抵減稅額,就要求企業以實際業務為基礎,盡量多地取得專用發票,并進行妥善保管。
1.如何更有效地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1)篩選供應商,市場上銷售同類商品的企業有很多,企業可以先咨詢對方是否具備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條件,選擇有條件的企業合作,這部分企業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屬于規模較大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本身就可以開具專用發票,而且他們開具的發票,對應的是更高的稅率,企業也能更多的減稅。
(2)企業采購一些文雜配件時,有時只能選擇小規模的企業合作,它們雖然本身不具備開具專用發票的條,但是可以到稅務局代開專用發票,而且稅務局不會加收任何的費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類稅務局代開的專用發票,對應的稅率只有3%,相同價格下,比一般納稅人自主開具的專票,遞減的稅額要少。
(3)在實務中,有些供應商,特別是一些小的供應商,除非主動向其索要專用發票,否則只會提供增值稅普通發票或通用機打發票,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納稅損失。所以首先要對業務員的行為進行規范,并以固定的凈額為界限,如發票金額超過10000元的,要求業務員必須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10000元以下的;如果對方是一般納稅人,也必須取得專用發票,如果對方是小規模納稅人,則優先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2.如何更好地管理增值稅專用發票
(1)發票的聯次。拿到發票之后,首先要檢查的就是發票的聯次,增值稅專用發票一式三聯,包括記賬聯、抵扣聯和發票聯,記賬聯由銷貨方留存,抵扣聯是購貨方用來遞減增值稅的憑證,發票聯是購貨方用來報銷的憑證。作為購貨方,企業要保證抵扣聯和發票聯必須齊全。對于因開票項目較多,需要匯總開具的專用發票,還需提供增值稅應稅貨物及勞務清單,用以補充說明開票項目的具體內容。
(2)購貨單位信息。也就是發票的抬頭,這些信息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第一是購貨單位名稱及稅號欄,它相當于企業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必須準確無誤,而且購貨單位要寫全稱,不能寫簡稱。第二是地址及開戶行信息,這部分信息以企業在稅務局備案的信息為準,如果企業的實際經營地址與注冊地址不一致時,則以注冊地址為準。
(3)開票日期。這是發票檢查的一個重點,它主要遵循兩個規范,第一按照財務制度的規定,當年開具的發票,當年盡量報銷完畢,不允許跨年,這一點在年底時尤其需要注意;第二是按照增值稅相關政策的規定,專用發票必須在180天之內,把發票的信息上傳到稅務局進行比對,比對之后才能抵扣進項稅額,過期則不能抵扣。因此,對于業務員來說,收到發票不僅要及時報銷,還要保證報銷后,企業的財務部能有足夠時間將發票的信息上傳稅務局進行認證。
(4)貨物或應稅勞務名稱。這也是比較容易出問題的地方,特別是在營改增后新增加的一些開票企業,它們的業務還在起步階段,對增值稅專用發票相關要求還不太熟悉,很容易出現問題。判別該項目是否存在問題,最簡單的方法是以實際業務為基礎,從兩個維度去考察,一是業務員購買的貨物或服務到底是不是這個“名稱”;二是銷貨企業經營范圍中是不是包含這個“名稱”。
(5)銷貨單位和發票專用章。兩者的企業名稱必須一致,而且發票上加蓋的必須是發票專用章。它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必須加蓋發票專用章,不能是財務專用章或其他紅章;第二,加蓋的必須是銷貨單位的發票專用章,而不能是其他形式的發票專用章。與之對應的是,小規模納稅人可以到稅務局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稅務局可能會加蓋稅務機關代開發票專用章,該專用章不能代替銷貨企業的發票專用章的效力。簡單地說,只要是增值稅專用發票,稅務機關的章可有可沒有,銷貨單位的發票專用章必須有。
除了上面提到的內容,企業還要加強內部控制,增強各種流程的規范有序,防止增大企業的涉稅風險。
參考文獻:
[1]郝曉薇,胡慶.由試點情況看“營改增”全國推廣須注意的問題[J].稅收經濟研究,2013.
[2]吳金光,歐陽玲,段中元.“營改增”的影響效應研究——以上海市的改革試點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14.
[3]賈薇.“營改增”對會計核算的影響[J].財會研究,2014.
[4]袁雪飛.營改增”對試點企業稅負和盈利影響的分析[J].稅務,2013.
[5]張曉華.“營改增”后進項稅抵扣應注意的方面[J].財會月刊,2013.
[6]彭保紅,周伯林.營改增企業核算收入需要警惕的四大涉稅風險.
[7]夏元甲,“營改增”政策影響分析——企業購進環節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中的關注點[J].財務與管理,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