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 黃愛梅
法治的先聲
——《商君書》《韓非子》導讀
☉于凱 黃愛梅


法家是戰國時期一個重要學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等,他們主張社會變革,強調用法治代替禮治,反對貴族特權,主張君主專制集權,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及政治哲學的演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于戰國法家學派的淵源,東漢班固有“諸子之學,出于王官”之說,認為法家出自古代理官(主管刑獄之官)。中國古代有“皋陶以刑為治”的傳說,西周時則有《呂刑》,這些都體現了古代“以法為據”的社會治理思想。但在“禮治”及“德治”傳統下,從來都是“德主刑輔”,且強調“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法治的原則,并未得到特別的重視。
春秋以降,隨著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及禮樂制度的日漸崩潰,各國統治者都面臨著新形勢下如何執政的嚴峻挑戰,有不少人主張重視法的作用。戰國初期,各國為應對兼并戰爭的壓力,紛紛推行以“農戰”為核心的變法措施,法家思想逐漸流行。李悝之后,法家主要有三個流派,以講“勢”為主的慎到,以言“術”為主的申不害,以“明法”為主的商鞅。到戰國晚期,由韓非集大成,最終建立了法家思想的理論大廈。
商鞅(約前395~前338),衛國(今河南安陽一帶)人。戰國中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大約與孟子同時。商鞅本與衛公同族,人稱“衛鞅”,又稱公孫鞅。《商君書》也稱《商子》,現存24篇,是戰國法家學派的代表作品。《商君書》各篇,強調變法、重農戰、重刑少賞、排斥儒術,反映了作者鮮明的法家集權傾向。
1.“變法”的理念。《商君書》提倡革新變法思想,是法家思想的精髓。商鞅從“歷史進化論”理念出發,將人類歷史分為“上世”“中世”“下世”“當今”四個階段,認為不同世代的社會發展狀況不同,所采取的社會治理方法也應該有別。
2.“富國強兵”理論。“富國強兵”是《商君書》的核心理念,也是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商鞅認為,力量決定政治關系,而國力的根本,就是“農戰”。他一方面強調以農為本,另一方面獎懲并重,驅民務戰;以“耕戰”為核心來制定國家政策,使秦國社會組織、思想意識及行政政策均實現了“準軍事化”,最終形成了具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社會統治格局。
3.法治思想。《商君書》特別注重“法”的作用,認為“法”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從“定分尚公”“利出一孔”“以法勝民”和“輕罪重罰”等四大原則出發,提出了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能力的具體思路,完善和豐富了先秦法家思想。
韓非(約前281~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新鄭)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韓非出身于韓國貴族,其身份是韓國公子,曾與李斯一道,做過荀子的學生。韓非子著文,構思精巧,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語言幽默,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善于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表達出他的法家思想及其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頗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子》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削足適履、諱疾忌醫、掩耳盜鈴、老馬識途等至今流傳,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
1.韓非思想的理論來源。韓非作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思想體系建立過程中,從法家、道家及儒家、墨家等學派中汲取了大量思想資源,具有兼容并包的基本特征。韓非子將這些不同學派的思想與法家“以法為治”的基本理念相結合,最終形成了一個兼容法、道、儒等諸家思想,以法治理念為核心,以道家“虛靜無為之術”為指導,以荀學“功利論”和“性惡說”為理論前提,囊括“法”“術”“勢”等法家治術的新型法家學說,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后世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2.韓非的歷史觀與人性論。韓非的國家治理理念,根基于他對歷史與人性的基本看法。在歷史觀方面,韓非繼承了商鞅學說的歷史進化論思想,將人類社會分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及當今之世,認為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與社會組織結構也有很大區別。社會環境的變化,導致社會組織的變化。面對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就得用全新方案來解決。同時,他認為人性本身,是自為、好利的,人與人的關系,都是以“自利”為紐帶。因此,韓非提出“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如果看不到時代的變化,一味強調“復古”,強調“仁義道德”“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韓非子·五蠹》),就像那位守株待兔的農人一樣,是極其愚蠢的。
3.韓非的社會矛盾觀。韓非認為,人類社會是充滿矛盾的,矛盾雙方是對立與排斥、勢不兩立的。他特別關注君臣之間的內在利害關系,強調“臣主之異利”(《韓非子·八經》),認為主上用官爵取人臣的死力,臣下為追求富貴,而用死力換取君主的官爵。雙方之間的共生關系,無非是建立在“各為其利”基礎之上的。
4.“法”“術”“勢”治理理論。韓非堅持從“君利中心論”的角度出發,提出“國者,君之車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的論斷,認為君主利益高于國家利益。因此,治國者,要善于調動一切可能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有效統治。韓非于是將前期法家的“法”“術”“勢”理論,結合為系統的整體,術者“人主之所執也”,法者“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君主還必須善于用“勢”,勢,實質是君主利用身份、地位及所掌握的權力、法律等相關統治資源而生成的一種有力位置。
5.君權至上論。韓非主張君主權力至上,他提倡尊君,主張君主集權、專制。他激烈批評了儒家和墨家的學說,主張嚴格控制言論與思想,禁止私人著作與講學,實質上是一種思想專制與文化集權主義。
法家的思想,實質上是一種“集權理論”,或曰“權力哲學”。這一思想的出現,是戰國歷史時局大變動的產物。在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法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兼有正面及負面的雙重價值。從正面價值來看,法家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
1.法家思想的誕生,契合了戰國時代變遷的現實需要,為各國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撐,直接促成了先秦貴族制的瓦解,同時也催生了中央集權體制,為中國古代大地域國家統治秩序的建立與維系,提供了有效的治理原則和制度方案,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嶄新局面。
2.法家關注政治權力的分配及有效運用,強調維護君主集權,提出君主要對臣下有效分權,主張任官分職,循名責實,加強考核;綜合采用“法”“術”“勢”手段來維持治理秩序,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對于后世王朝統治手段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鑒,一直為歷代統治者所看重。
3.法家強調“萬事一斷于法”,主張運用法治手段,加強社會管理。社會成員不分貴賤,均受到法律節制,具有“潛在”的法律平等意識;法家強調因時而變,倡導變法圖強,對于結束社會動蕩與混亂,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也有某種積極意義。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法家思想本身,也有強烈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
1.法家的政治目標往往過于直接,過分功利,極端忽略道德教化,窒息文化建設,不利于社會的總體和諧、穩定及協調發展。
2.法家過分強調君主權力絕對集中,主張“君主至上”,容易導致君主專制權力的無限膨脹和失衡,埋下了王朝統治失敗的隱患。
3.法家強調重刑主義,強調“嚴刑峻法”式的極權統治,推行愚民政策和文化專制主義,容易導致暴政專權。
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法家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幾乎是同時發揮作用的。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同時也是最徹底地運用法家統治理念,實施國家治理的是秦國。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第一次展示了法家思想的強大威力。但與此同時,由于秦王朝一味推行暴政,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焚書坑儒,嚴刑酷法,最終招致二世而亡。純粹法家統治的弊端,也因此暴露無遺。
漢人對法家思想展開系統反思,在堅持“漢承秦治”,繼承秦朝帝國治理框架的前提下,適度調整統治策略,先引入“黃老無為之術”,以糾法家“刻薄寡恩”之弊,后轉而提倡“儒術獨尊”,以儒家思想改造和補充法家統治之弊,逐漸形成了具有“外儒內法”特點的基本治理格局,奠定了后世王朝統治的基本準則。
(倪紅燕根據《國學經典導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