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超,文和明,農全東,黃興粉
(文山州農業科學研究院,云南文山 6 63000)
間套作能通過不同植物的組合構成多種植物、多層次、多功能的人工復合群體,有效地發揮光、肥、水,氣、熱等有限農業資源的生產潛力,提高土壤養分的吸收利用效率,彌補單作的不足[1],改善土壤養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2],在植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控、雜草抑制、作物品質改善以及減少對栽培環境的負面影響等方面都表現出單作系統無法比擬的優勢,在農業生產中占重要地位[3-4],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農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豆與丘北辣椒已成為文山州的優勢經濟作物,但由于習慣采用凈作種植、管理粗放、旱季缺水,導致單產低,影響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制約了大豆及丘北辣椒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合理的間套作模式,提高種植大豆與丘北辣椒的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同時,為文山州農科院經濟作物所選育的大豆文豆1號在文山州地區間套作提供依據,找出適宜文豆1號間作的行比和間距,探索玉米、辣椒和大豆間作的增產和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的潛力,進行了大豆文豆1號不同間作模式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于2014年在文山州農科院試驗地進行,海拔1 260 m,前作油菜,土壤肥力中等。
大豆為文豆1號,該品種為文山州農科院經濟作物所選育,玉米為文山農科院玉米所選育的緊湊型玉米品種文單4號,辣椒苗由文山州農科院辣椒所提供。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9個處理 (表1),各處理小區面積不同,重復3次。玉米 (M)小行距30 cm,穴距30 cm;玉米與大豆 (S)的行距為50 cm。大豆行距30 cm,穴距30 cm;辣椒(C)與大豆行距30 cm,辣椒穴距30 cm,行距30 cm。文豆1號和玉米于2014年5月26日播種,每穴留2株,9月26日收獲。辣椒于2014年6月3日移栽,每穴2株。9月8日和10月15日采收。

表1 大豆文豆1號不同間作模式試驗處理設計
試驗地塊均施用腐熟農家肥1 50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磷酸鈣525 kg·hm-2作為底肥。大豆在開花結莢期施用尿素75 kg·hm-2作為追肥。辣椒定植成活后施追肥1次,尿素225 kg·hm-2;植株壯旺生長階段,施復合肥60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施肥結合中耕培土、除草、摘除分叉以下萌發的側枝、側芽;果實迅速膨大時追速效磷酸二銨300 kg·hm-2,硫酸鉀150 kg·hm-2。玉米在苗期、拔節期、乳熟期分別按75,300,150 kg·hm-2追施尿素。按當地常規方法進行田間管理。在病蟲發生初期統一進行藥物防治。
玉米、大豆、辣椒按小區測產并進行方差及效益分析。產值以2014年市場價計算,大豆價格為6元·kg-1,玉米為1.8元·kg-1,辣椒為4元·kg-1(鮮重)。用SPSS進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
由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種植模式下,文豆與不同作物間作其行比起較大的作用。在M-S-C(玉米-文豆-辣椒)模式下,2∶4∶2的行比優于其他2種行比,在M-S(玉米-文豆)模式下為2∶4,在C-S(辣椒-文豆)模式下為2∶4。由表3可知,在玉米-大豆-辣椒模式中以行比2∶4∶2最優,收益36 706.10元·hm-2;在玉米-大豆模式下最佳行比為2∶4,收益為38 638.56元·hm-2。各處理的產值由高到低依次為:M2-S4>M2-S4-C2>M2-S2>M2-S6>M2-S2-S2>C2-S4>C2-S2>C2-S6>M2-S6-C2。以C-S模式收益較差。

表2 大豆文豆1號不同間作模式產量表現

表3 大豆文豆1號不同間作模式產值比較
大豆間作操作上較凈作復雜,但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和產值[5]。本研究結果表明,在玉米-大豆-辣椒模式中以行比2∶4∶2最優,收益36 706.10元·hm-2;在玉米-大豆模式下最佳行比為2∶4,收益為38 638.56元·hm-2。這2種模式及行比即保證了大豆文豆1號產量,又顧及了總的收益,同時也可以減少不同年份氣候變化及市場價格下行帶來的收入影響,值得在文豆1號適宜種植的地方推廣。
[1] 唐勁馳,Mboreba I A,佘麗娜,等.大豆根構型在玉米/大豆間作系統中的營養作用[J].中國農業科學,2005,38(6):1196-1203.
[2] 張智暉.玉米/大豆間作模式對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養分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1,39(16):9706-9707.
[3] 劉闖,胡庭興,李強,等.巨桉林草間作模式中牧草光合生理生態適應性研究 [J].草業學報,2008,17(1):58-65.
[4] 李治強.紫花苜蓿與垂穗披堿草混播防治褐斑病試驗[J].草業科學,2009,26(10):177-180.
[5] 字淑慧,王麗,羅紹康,等.丘北辣椒不同間作模式的經濟效益分析[J].北方園藝,2010(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