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婷,王彥偉,陳麗妮,馬軍山*
(1.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浙江臨安 3 11300;2.杭州市農業教育培訓中心,浙江杭州 3 10000)
創意農業是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的全新形式,是由創意產業概念衍化而來,充滿了創造力、想象力和藝術感染力,既具有創意產業的屬性和特征,也具有農業特色[1]。創意農業通過構筑多層次的全景產業鏈,把文化藝術活動、農業技術、農副產品和農耕活動及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為農業和農村發展開辟全新的空間,并實現產業價值的最大化[2]。創意農業也是多功能農業的表現之一,以農業為主要創意對象,富含創意,附加值高,產業融合度高是創意農業的顯著特征[3]。
嘉興市湘家蕩旅游區正在蓬勃發展中,其現代農業區的發展勢必要走創意農業的路線。一方面,現代農業區在湘家蕩整體規劃中發展目標為現代化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是實現這一目標重要的基礎路徑。另一方面,不僅現代農業區已經引進了一些創意農業項目,如設施園藝智能化溫室培育、聯體大棚葡萄生態高效栽培等,而且湘家蕩農業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資源都為創意農業發展在資源上提供良好基礎。本文以湘家蕩旅游區現代農業區核心區塊景觀設計實際項目為例,在項目規劃設計中運用創意農業思想。
嘉興市湘家蕩旅游區位于嘉興市區的東北部,西南部與中心城區相接壤,南面為南湖區大橋鎮,西北為秀洲區油車港鎮,東部為嘉善縣,其總面積45 km2。項目規劃設計區域為湘家蕩旅游區東部現代農業區的核心區域,面積約3.5 km2。整個區域地勢平坦,水網縱橫交錯,水域總面積達0.39 km2,土地主要以農田為主,農田面積約占總區塊73.8%。區域內原有村莊已完成搬遷,歸農民所有的農田已完成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條件成熟。
湘家蕩地區農村農田大多種植的水稻、油菜、玉米、黃豆、西紅柿、茄子等,在項目區域內農田都有所種植。此外,部分農田招商完成并已實踐建設,發展產業有藍莓、草坪草等。項目區域內具體農業資源如表1所示。

表1 湘家蕩現代農業區核心區塊農業產業資源
項目區域內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水鄉特色鮮明,生態條件良好,生物多樣性完善。具體自然資源特點如表2。

表2 湘家蕩現代農業區核心區塊自然景觀資源
湘家蕩地區農業文化資源豐富,其中農業生產習俗和民間風俗最具特色和挖掘價值。農業生產習俗指當地傳統而特有的農業風俗習慣,湘家蕩地區有祭蠶神、開秧門、關秧門等生產習俗;民間風俗是特定社會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如嫁娶、拜師、歲時節令、廟會等,湘家蕩廟會上舞龍、踩高蹺、掉花籃表演及跋船比賽等文藝活動獨具特色[4](表 3)。

表3 湘家蕩地區農業文化資源
創意農業的發展要求不斷進行農業產業融合,不斷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5],它是生態環境功能、文化休閑等多種新功能的良好載體,具有科技生產力和文化生產力雙引擎[6]。因此,項目研究區域發展也要拓展農業新功能,注入觀光旅游、生態環境、教育科普等。規劃在創意思維模式指導下,以合適的現代農業產業為支持,利用地處湘家蕩旅游區的優勢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并運用科學的經營模式,在從生產到銷售一系列的流程之中,運用科技和知識并加強多個產業之間的配合,共同搭建發展平臺[7]。建設成集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配送銷售、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創意農業區,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1)。

圖1 創意農業指導下的規劃策略構思
3.1.1 空間層面規劃
產業布局。改變區域內原有傳統農業產業和生產模式,并結合現有招商引進項目藍莓示范園、草坪草種植區,重新布局農業產業,具體有草坪產業區、有機農業園、向日葵花田 (輪種油菜花)、藍莓園、花卉博覽園、水果農莊、蔬菜瓜果園和藥用植物園 (圖2)。按照規劃以各商家自主企業化經營的模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科技化,實現農業增收,農業經濟增長。

圖2 湘家蕩現代農業區核心區塊產業布局
農業觀光布局。根據區塊內水網交錯的地理特征、道路交通、產業布局等現狀,針對區域農業觀光的發展要求,突出農耕文化和農業背景下的平原水鄉特色,規劃定位為:創意觀光、田園休閑。布局結構為一環、兩心、八景、多支線。“一環”指串聯整個區域的主要游覽線;“兩心”指區域內的東西2個游客接待中心,分別接待從湘家蕩旅游區和上海等外地來的游客;“八景”指沿游覽線的八個主要景點,即洪家蕩、青草地、幽香苑、潑水閘、觀漁廊、女兒灣、哐當吧、蘆花汀; “多支線”指與主要游覽線對接,沿水系設置的多條游 覽支線 (圖3)。

圖3 湘家蕩現代農業區核心區塊農業觀光布局圖
3.1.2 時間層面規劃
創意活動。一年中隨著四季時間的變化,農業生產活動、生產習俗等相應不同。利用這一點,使游客在不同時間段內,可體驗不同農業活動,增強游覽的趣味性,區域內規劃的活動內容見表4。

表4 湘家蕩現代農業區核心區塊旅游活動規劃
景觀季相。農業植物在不同季節里有著不同的特征,規劃時充分利用植物景觀季相變化的特點,豐富區域內農業的觀賞性,增強游客的感官體驗(表5)。

表5 湘家蕩現代農業區核心區塊季相特色植物景觀
由于項目區域廣闊,設計景點較多,本文選取最具創意的景點 (圖4-5)為例進行說明。
3.2.1 “潑水閘”景點
“潑水閘”景點兩側河岸綠地寬約15 m,河道上原有一廢舊水閘,水閘在浙北平原水鄉地區對農村農田的防洪和排水極為重要,設計以水鄉的水閘為出發點,抓住“水利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發散思維,以我國20世紀60-70年代農業大發展的歷史文化為創意核心,讓游客了解農業歷史、回憶過去時光、找到共鳴。具體體現3個方面。 (1)歷史符號老水閘成為景點標志。將廢舊水閘再次利用,在閘板一面藝術彩繪上“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另一面改造成電子屏幕,用于播放農業生產的老電影 (圖4)。 (2)設計實體與歷史文化融合。河道上為連通游覽線路架設水泥橋,橋梁設計模仿當地老橋,并在橋墩、橋板和橋欄桿用雕刻和彩繪形式展示60-70年代當地農業生產的歷史。此外,設計還利用廢棄的水泥管重新切割設計成不同形狀,并雕刻當地農業的歷史大事件,組合做成創意景觀小品與水泥橋呼應。(3)灌溉工具的景觀體驗。設計將灌溉工具水車等組合做成體驗景觀,既透過這些灌溉工具展示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又可讓游客親身體驗這些工具的操作,增強景觀趣味性。

圖4 潑水閘景點效果圖

圖5 廢舊漁船景觀
3.2.2 “哐當吧”景點
“哐當吧”景點在項目區塊的東側,緊鄰藥用植物種植園,且距外部滬杭鐵路較近,此處時而可見火車飛馳而過。火車打破了原本空間的私密性,從園林設計理論上講此處處于劣勢,但創意農業設計可打破常規,利用此處可看到火車這一特點,以火車為創意主題,景點名中“哐當”便是指火車行駛時發出的聲音。主題主要體現3個方面。
(1)火車元素與農業的結合。創意農業下主題的營造離不開農業環境的大背景。作為農業運輸的交通工具之一,火車與農業息息相關。設計將火車主題與當地農業相結合,用廢舊的火車車廂改造成火車休閑吧,并展示售賣藥用植物產品。此外,車廂彩繪與藥用植物相關卡通圖案,設置藥用植物的科普展示標識牌等。(2)火車元素在景觀中的使用。設計將火車的一些部件創新再利用,如火車車輪做成兒童轉盤、火車煙囪做成的景觀柱、火車鋼材做成體驗式鐵路手搖車、火車鐵軌加鋪碎石子成步行道路等。(3)火車文化在景點中的滲透。透過景觀對主題的加強,景點設計將水鄉交通變遷的歷史文化和老火車的回憶融入景點的各個細節中,讓游客感受到火車的文化、看火車的樂趣。
3.2.3 “洪家蕩”景點
“洪家蕩”景點功能上主要是項目區域內的大碼頭,提供水陸交通換乘、游覽休閑的場所。設計上的創意主要表現3個方面。(1)農業景觀借景。景點緊鄰向日葵 (輪種油菜花)花田,以花海為背景,設置觀景點可觀賞到成片花海景觀。并且景點內設計主要植物延用向日葵,利用不同品種向日葵在高度上的差異,按設計好的藝術圖案種植,與花田呼應。(2)低碳環保的創意。設計秉承“低碳環保”理念,利用廢棄物造景設計隨處可見,此景點利用水鄉廢舊的漁船設計成景觀花壇,景點標志、候船廊的門框等 (圖5),農業運輸用的集裝箱被改造成小賣部,廢棄的自行車設計成為創意欄桿等。
3.2.4 “青草地”景點
景點臨近320國道,車來車往,空間圍合性差,且景點雖屬于草坪產業區的范圍,但有2個高壓鐵塔架設于農田中,景觀效果不佳。針對此地塊,設計提出3種主要措施。(1)利用農業產業特色造景。景點附近農田主要種植草坪草,利用草坪產業特色,劃出一部分草坪開展草地休閑運動,設置草上運動設施。(2)種植喬木圍合空間。在草坪上少量開辟池杉林,形成林下空間,發展林下休閑活動,設置休閑活動設施。(3)利用植物裝飾鐵塔。在鐵塔附近設置由不同彩葉、不同花色的灌木構成的植物綠籬,并把綠籬整體形狀設計成鐵塔的投影,并局部設置綠籬迷宮,增強景觀的趣味性和可觀性。
創意農業因其起步晚,理論體系在不斷發展完善之中。創意農業是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資源為基礎,運用創意創新的思維,將科技、藝術、文化、生態保護等元素融入農業,對農業生產經營的過程、形式、工具、方法、場地、環境、產品等進行創新性設計,以提升現代農業的產值和附加值,創造出新的、優質的農產品和農村消費市場與旅游市場,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及農村繁榮。
對創意農業規劃設計而言,在不同地域不同項目中具體內容千變萬化,可用的創意途徑也多種多樣,根據湘家蕩的設計項目可歸納總結為4種途徑,并對于其他地區發展創意農業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從農業生產創意看,就是從農業的本源出發進行創意。可通過改變農作物的生產布局、外形以及對農產品藝術加工等方式來增加農業的附加值,也可利用農事勞作的體驗活動吸引游客,增加農業觀光趣味性。
從生態環保創意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自然環境與農業經濟發展的和諧共存,用生態科普、低碳環保、廢物利用的理念指導農業發展和景觀營造,這也是創意農業規劃設計的途徑之一。
從農業文化創意看,農業文化、農業歷史及鄉村民俗正是農業景觀有別于城市景觀之所在。對農業文化進行挖掘和創意,既提升農業產品的文化內涵,又使游客和消費者對創意農業產生了認同和歸屬感[8]。
從特定主題創意看,設定主題一般針對農業園區而言,創意農業要想吸引游客,可以采取確定市場定位并打造獨特主題的策略,來吸引游客群體、延長農業觀光的周期。
如今我國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產量不斷擴大,農業收入不斷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不斷增加,農民實現逐年增收。但單純的產業發展易受市場經濟、自然條件、產業本身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出現瓶頸。而創意農業模式是突破農業發展瓶頸的一種手段,它在科學發展農村產業的同時,吸收人氣,聚集游客;在增加農業和鄉村經濟收入的同時,實現農業一、二、三產聯動穩定發展;在改造鄉村環境和農業景觀面貌的同時,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因此,創意農業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更能挖掘地域農業文化,打造農業品牌,提升農業和鄉村知名度。
[1] 秦向陽,王愛玲,張一帆,等.創意農業的概念、特征及類型 [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0):29-32.
[2] 厲無畏,王慧敏.創意農業的發展理念與模式研究 [J].農業經濟問題,2009(2):11-15.
[3] 王愛玲,劉軍萍,秦向陽.創意農業的概念與創意途徑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4):409-412.
[4] 丁家林.七星鎮志 [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316-354.
[5] 尹成杰.農業多功能性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7(7):4-9.
[6] 劉麗偉,高中理.低碳經濟背景下日本創意農業多功能性發展機理分析[J].世界農業,2013,10(414):135-140.
[7] 張若琳,連麗霞.影響中國創意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3(1):105-109.
[8] 胡豹,米松華,葛曉巍,等.創意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291-292.